不過當你提出請求時,第一要看時機是否成熟。第二說話要不卑不亢。過分顯出哀求的神情,反而會引起對方藐視你的心理。盡管你的心裏十分著急,說話表情還是要大方自然,並且要說出為對方著想的理由來,而不是為你自己打算。
分辨對象說話的技巧
古語中有一個詞叫“拾人牙慧”,說的是對別人剛說的話很快能明白,而且能夠說出他未說完的意思。將這個詞用到與人說話的技巧上可以說是恰如其分。
(1)應先了解對方的一些經曆情況和生活狀況
思維方式不同,人的生活觀念也不同,因此,也要特別了解他的生活願望、生活觀點。
(2)必須注意對方的心境特征
如果在交談當中,不顧對方的心理變化,而一味地將想法統統搬出來,那麼,你是得不到他的認同的。一廂情願的談話往往會讓對方厭惡。
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該說話的時候卻沒有說,從而失掉了說話的時機;不看對方的態度便貿然開口,叫做閉著眼睛瞎說。在交談過程中,雙方的心理活動是呈漸變狀態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和人交談中應兼顧對方的心理活動,使談話內容和聽者的心境變化相適應並同步,這樣才能讓交談者心有靈犀,引起共鳴。因為說話時更應清楚對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3)必須考慮到對方的反應
前不久,有位外國旅遊者在旅華期間自殺了,為了減少話語的刺激性,經再三推敲,最後在死亡報告書上回避了“自殺”兩字,而用了“從高處自行墜落”這一委婉的詞語。在中國北方,老人故世了,以“老了”諱飾,老幹部故世了,以“見馬克思去了”諱飾,類似的諱飾詞語很多。再如,生活中對跛腳老人,改說“您老腿腳不利索”;對耳聾的人,改說“耳背”;對婦女懷孕說“有喜”。總之,在語言交流中講究諱飾,也就是“矮子麵前莫說矮”,應做到“哪壺不開就別提哪壺”。其他如,長途汽車路邊停車,讓旅客如廁以“讓各位方便一下”來避諱,用餐時需上廁所,一般以去“洗手間”來避諱。在社交場合用這些諱飾式的委婉語,不至於大煞風景。
(4)用曲折含蓄的語言和商洽的語氣表達自己的看法
例如:1981年8月31日《人民日報》介紹優秀營業員李盼盼,她在賣菜時,對公德觀念不強的顧客說:“同誌,請您當心一點,別把菜葉碰下來。”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人隻要有一點長處,就值得同他交往。而你所交往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各有長處。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不同場合環境中,人們對他人的話語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並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場合和大場合,家庭場合與公眾場合,人們對於批評性說法的承受能力有明顯的差異。通常在公眾場合中使用指責性說法最易引起人們的反感。試想,如果這次批評是在兩個人之間進行的,對方一般也決不會頂撞,可能會很平靜地接受批評。
正因為受特定人際關係和場合心理的製約,有些話隻能在某些特定場合裏說,換一個場合就不行。同樣一句話,在這裏說和在那裏說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說什麼,怎麼說,一定要顧及場合環境,才有利於溝通。不顧及場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為了追求理想的表達效果,對於心直口快者來說,起碼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要在思想上強化場合意識
有些人在交際中對人說話直出直入,惹人生氣,把事情辦砸,完全是主觀上缺乏場合意識的結果。他們對人很誠實,遇事時往往隻從個人主觀感覺出發,以為隻要有話就應該說,心裏有什麼嘴上就說什麼,不管什麼場合環境就往外捅,結果有意無意地冒犯了人。自己還莫名其妙,不知道毛病出在哪裏。有兩個老工人平時愛開玩笑,幾天沒有見,一見麵就說:“你還沒有‘死’呀?”對方也不計較,回一句:“我等著給你送花圈呢!”兩個人哈哈一笑了事。後來甲因重病住進了醫院,乙去醫院看望,一見麵想逗逗他,又說:“你還沒有死呀?”這一次,甲的臉一下子拉長了,生氣地說:“滾,你滾!”把他趕了出去。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壓力很大。他在病房裏對著憂心忡忡的病人說“死”,顯然是沒考慮場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惱火?其實,這位老工人說這話也是好意,想讓對方開開心,隻可惜他缺乏場合意識,開玩笑弄錯了地方,才鬧出了不愉快。
這個事例說明,有些人說話所以惹惱人,並不是他們不會說話,而是場合觀念淡薄,頭腦中缺乏這根弦。所以,對於這些人來說,當務之急在於增強場合意識,懂得不同場合對說話內容和方式的特定限製和要求,時時不忘看場合說話。應當努力做到在每次參加交際活動時,要把場合大小、人數多少及相互關係搞清楚,據此確定自己的說話內容和方式。在具體說法上,既要考慮自己的交際目的,又要顧及他人的“場合心理”,追求主客觀的高度一致。
(2)要自覺擺脫談吐上的慣性
人們的言行往往帶有一定的習慣性。有些不當的話語並不是主觀上想這樣說,而是受習慣的支配一不留神脫口而出,造成與場合環境的不協調,事後連他們自己也感到後悔。比如,小李陪妻子高高興興上街買東西。在熙熙攘攘的商場裏,妻子興致很高,從這個櫃台到那個櫃台,買了這件,又看那件,快到中午了仍沒有打道回府的意思,小李有些不耐煩了。當妻子提出再買一件高檔羊毛衫的時候,他忍不住了,生硬地說:“你還有完沒完,見什麼買什麼,你掙多少錢哪?”這句話剛出口,顧客們都朝他們身上看,妻子本來微笑的臉頓時變了樣,生氣地反駁道:“怎麼,我還沒有花夠錢呢,你急什麼?我就要買,怎麼著!”直把小李頂得說不出話來,難堪極了。接著發怒的妻子什麼也不買了,噔噔地自個走出商店。使小李不解的是,妻子的性格本來很溫順,在家裏從來不大聲說話,更不要說發火了,說她什麼都不計較,可今天為什麼她的火氣這麼大呢?很顯然,是小李忽略了場合因素,把在家庭中慣用的說法拿到公眾場合來,用生硬口吻指責妻子,刺傷了妻子的自尊心,才引發妻子為維護自己的麵子表現出的強硬態度。
所以,心直口快的人必須有意識地擺脫自己口語表達上的慣性,養成顧及場合、隨境而言的良好表達習慣。在交際活動中,要把交際對象、交際場合、交際時間等多種相關因素都考慮進去,想一想如何張口,選擇最恰當的方式說話,以使自己的談吐既符合場合要求,又符合對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實現與交際對象的溝通。
(3)要善於控製自己的不良情緒
經驗證明,人們忽略場合因素,造成語言失控,常常發生在情緒衝動之時。比如,有的人喝酒之後,或遇到興奮的事情時,情緒十分激動,甚至忘乎所以,不能自控,便會說出一些與場合氣氛不協調的話來,造成不良後果。有個特能侃的青年,在朋友的婚禮酒席上,大侃自己的見聞,逗得人們哈哈大笑。不料他心血來潮,講起了一個新婚之夜新郎殺死新娘的奇聞。還沒等他說完,新娘的臉色就變了,新郎見狀也火了,不客氣地把他轟了出去。這個青年的失言就是由於情緒失控造成的。在喜慶場合賣弄自己的口才,說與場合、氣氛很不協調又不吉利的話,難免惹惱人。
如何與名人交談
與名人說話時,不要有害羞畏怯的心情,隻要真正表現你內心的意思,你就能與任何名人開口說話。有些人對名人隻是一味地說些奉承話及空洞話,這樣是不能使對方愉快的。如果你是真誠的,那你就把深烙在內心的印象說給他聽,他會感到愉快,但所用的措詞和說話的態度要得體。你可以把他視為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來對待,對他提出一些能夠表達感情的問題,不要把他視為什麼超人。他也實實在在像任何人一樣,敵不過疲倦,也承受不住傷害。他們可能比你更脆弱,而且與你一樣害羞。不要認為他的人格真的就如他借以出名的職業一樣。他向公眾所投射的信心、睿智、仁慈、滑稽或性感等影像,實際上往往是杜撰的。
當你同時應付兩位名流時,不要隻顧你所景仰的一位,而置另一位於不顧,這會使他們兩位都不自在。你應該說,遇見兩位,真是使人興奮,如果你想和他們繼續交談,那麼你必須保證話題是他們兩位都能參加意見的。如果你對另一位名人並不熟悉,而且在經過介紹之後,你仍想不起有關他的任何事跡,你也不能對他有所疏忽。你必須一視同仁,表現同樣的熱情和友善。
不喜歡說話的名流,包括外貌滑稽突出而似乎容易親近的喜劇演員在內,他們在舞台上已經笑到了極限,因此,在真實生活中是再也無法幽默的。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等等,從事創作性工作的人,雖不大喜歡說話,但這些人往往對政治乃至於宗教,都有廣泛的興趣。他們在社交場合也許不活躍,不自在,但他們有啟發人們思想的獨到之處,你和他們說話,必須耐心,不要輕易動怒,也不要太熱切,要溫和、冷靜和體貼,就像應付任何敏感的人一樣。
名人往往比尋常人有更多的成就,而且也有私人的嗜好。當你準備去拜訪某位名流時,你可以預先做點談話內容的準備,如果他是位知名度很高的名人,那麼,你可以向有關方麵的人去打聽。比如他被邀來本地作演講,而你想與他結識,那麼你即可向邀請他的單位或個人索取有關他的資料,他們不會拒絕你索取資料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