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1 / 3)

許多人因拙於言辭,因而總是吃虧,不是失去了朋友,就是耽誤了生意,以至於無法有效達到溝通的目的,獲得應有的成效。提高在日常生活中的談話場合、談判場上、辯論場上、職場中、推銷產品以及演講中的說話技巧,將有助於你步入成功之途,贏得百萬財富!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是老百姓對善於說話者的一個形象描繪,其中不乏貶意。但在今天,這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口才技巧。根據說話對象的不同特點說相宜的話,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不能缺少的說話技巧。一流的人際關係以一流的說話水準為基礎,一流的說話水準又必須以看對象說話的能力為依托。

射箭要看靶子,說話要看對象

你要說話,先要看準對象,他是願意和你說話的人嗎?如果所遇非人,還是不說為好;這個時候,是你要說話的時候嗎?如果時候不對,還是不說話的好。誠然,說話的技巧與你說話的成功與失敗有著直接關係,同時,是否得其人得其時,也與你說話的成敗有很大的關係。多說話,別人未必當你是能幹,少說話,也未必當你是呆子。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為人有性別、教養層次、性格、心境、地域、文化背景等的區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時是驚人的,不同的對象對同一句話會產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反應。因此,與不同的人溝通,就要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就是俗話所說的“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1)看性格說話,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

言辭表達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交往,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交往,則應注意循循善誘。

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注重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來回答他的問題。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說:“幹吧!”公西華聽了感到疑惑,就問孔子:“兩個人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塗,想來請教。”孔子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因此我要勸阻他)

由此可見,孔子誨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尤其注重學生的性格特征。在日常交往、公關交往活動等各方麵的交談也要注意這一點。

(2)看性別說話,性別不同,對言辭的接受也有一定的差別

俄羅斯有一句諺語說:“男人靠眼睛來愛,女人靠耳朵來愛。”這就指出性別對於接受是有影響的。無論是言辭涉及的內容,還是言辭表達的程度、聲調都是如此。

在現實生活的社交場合、會議間隙、公益活動中,人們在禮節性的互致問候之後,通常喜歡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聚在一起交流。而這三個、五個的,又總是按性別組合——男士與男士侃,女士與女士談。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個情況,男士的話題大而廣,女士的話題小而狹。通常來說,男士愛談的是時事、政治、法律、體育、文化、社會問題、經濟動向等;而女士愛談的則是孩子、丈夫、日常經濟、消費心得、風流豔聞等。說話者必須依據性別選擇說話的內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辭吻合接受者的性別需求。

在說話者言辭接受的程度上,通常來說,男士較能承受率直、幹脆、粗放、量重的話語,而女士則喜歡委婉、輕柔、細膩、量輕的話語。說話者必須依據接受對象的性別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與程度。

在一般情況下,說話者假如是男士,而接受者又並非是自己的妻子、戀人或關係很密切的姐妹,那麼,言辭就應當嚴格把握分寸,在內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點。對一些可以向男士說的話,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說;對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達方式,就不一定用之於女士。

(3)看教養層次說話

教養是指接受對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準,包括文化程度、知識積累、生活閱曆、涵養氣度等。教養層次的不同,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話說出來,甲聽得懂,理解得很好,乙也許會聽不懂,理解不了。

作家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組的組長文采的演講,就是沒有區分接受對象的教養層次和實際的需求,而致使“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因此,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的時候,要認清自己的接受對象的教養層次怎麼樣,盲目表達不僅達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在現實的交往中,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來看,對接受對象教養的認識,更多的還是文化程度不高、知識欠豐富。說話者麵對這樣的接受對象,一時間不能確定其教養程度時,所表達的言辭,應力求通俗化、大眾化;那種故作深沉、掉書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看地域說話

指的是接受對象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別、省別、族別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認識、觀念、習慣、風俗上都有一定的區別,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就會有所不同。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的時候,應當認清接受對象的地域性,才會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因地域不同而產生的表達差別,甚至在同一個民族、同一個省區的不同位置,也有表現。比如,都是漢族,居於大陸者與居於台灣者對同一個概念的表達與接受就不一樣:計劃生育——家庭計劃,接班人——傳人,好萊塢——荷裏活,撒切爾——柴契爾,新西蘭——紐西蘭,表演——作秀,立體聲——身曆聲,漁民——討海人……又如:同是貴州人,對西紅柿,貴陽人叫毛辣角,遵義人叫番茄,興義人叫酸角,獨山人叫毛秀才。說話者如果不區分這些地域上的差別,交流的目的就很難實現。有些嚴重的差異,如不分清,甚至還會對說話者產生嚴重的後果。

(5)看對方的心境說話

心境,通俗地稱為心情,是一種比較持久的、微弱的,但能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大家都知道,在聽覺方麵,聲波在耳蝸內轉變成一種可供神經係統使用的密碼。通過神經係統的處理,聽者就把這些編了碼的信號感知為能夠表達說話者意思的詞彙。既然聽者要將接收到的信息通過神經係統處理,那麼,聽者的心境,必然會影響到語言的交流效果。

人際交流中往往會有“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情況,說話不注意洞察對方的心理狀態,通常會產生意外的問題。

《紅樓夢》第八十三回寫到大觀園中一個婆子教訓自己的外孫女:“你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個什麼東西,來這園子裏頭混攪!”這話恰好被黛玉聽到,她誤認為婆子罵她,於是大叫一聲道:“這裏住不得了!”直氣得“兩眼一翻亡去”。

婆子的話本來是不讓外孫女到大觀園中來,但黛玉不這麼想。她那種寄人籬下的特定處境和心態使她產生了誤會。因此,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來感受會完全不同。

(6)看文化背景說話

隨著社交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們的交際對象也將會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特點,使我們說出來的話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協調一致。

比如,交際場合的稱呼語,受文化背景的製約尤為明顯。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稱呼習慣,能使交際對象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如,英、美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會被諒解:理由是由於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可是,在日本婦女一般不稱“女士”、“小姐”,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

說話一定要看對象,是一個常識,也是一個原則。有位偉人曾經生動地說過:“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說話就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麼?”寫文章要看讀者,說話更要看聽眾,為了使自己的話引起對方的重視或取得對方的認可,順利達到交流的目的和效果,說話就必須考慮看準對象、因人而異。

抓住對方的個性說話,才能一拍即合

每一個人都有自認為得意的事情,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價值,是另個一問題,而在他本人看來,卻認為是一件值得終身紀念的事。你如果能預先打聽清楚,在有意無意之間,很自然地講到他得意的事情,隻要他對你沒有厭惡的情緒,隻要他目前沒有其他不如意的刺激,在情緒正常的情況下,他一定高興聽你說的。

你在說的時候當然要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過分推崇,否則反而會引起他的不安。對於事情的關鍵,要慎重提出,加以正反兩方麵的闡述,使得他認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這種境地,他自會格外高興,自會親自演述,你該一麵聽,一麵說幾句表示讚賞的話,如此一來,即使他是個冷靜的人,也會變得和藹可親,你再利用這一機會,稍稍暗示你的意思,作為第二次進攻的基點。這不是你的失敗,而是你的初步成功,對於涉世經驗不豐富的人,得此成績,已不算壞,你若想一舉成功,除非對方與你素有交情,又正逢高興的時候,而且你的談吐又是很容易令人接受的,否則千萬不要存此奢望。

不過,對方得意的事情從哪裏去探聽呢?當然要另謀途徑。先看你的朋友之中,有否與對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向他探聽當然是最容易的。你如能留心報紙上的新聞,或其他刊物,平日記牢關於對方的得意事情,到時便可以應用。此外,要隨時留心交際場中的談話,這些時候談到對方得意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必須注意,對方得意的事情是否曾遭某種打擊而不複存在,如有這種情形,千萬勿再提起,以免引起對方不快,反而對你不利。因為對方在高興的時候,你的請求,易於接受;對方不高興的時候,雖是極平常的請求,也會遭到拒絕。比方他新近做成一筆發財生意,你去稱讚他目光準,手腕靈,引得他眉飛色舞,乘機稍示來意,也是好機會。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全在於你隨時留心,善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