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實現與他人的高效溝通(1 / 3)

溝通實際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就像播種一樣,播種越多,收獲越多;丟棄的越多,得到的越少。想時時都讓自己獲得人們的歡迎,想實現與每一個人的零距離對話,想讓你的朋友遍布每一個地方,你就必須擁有並且掌握溝通的秘訣,這樣才能實現對他人的高效溝通。

做最真的自我

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說“真”話,即用真摯誠懇的語言去打動對方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這裏的“真”不僅僅是隻包括“真實”的意思,更重要的還在於要有“真情”。

真實、篤誠和真情是說“真”話時特別需要注意的要素。以真實為鋪墊、為基礎,以真情動人、以真情感人,才能達到和對方溝通的目的。魯迅先生說得很深刻:“隻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人和世界人;必須有真的聲音,才能同世界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在與他人溝通中運用說“真”話的策略時,要注意牢牢把握住“真”和“情”兩個字,“真”就是要表現出“真誠”,“情”就是以“情感”打動對方。

自己不懂的事就坦白地說不知道,這樣較能博得對方的好感,一定要做到最真的自我。

有一次,湯姆在加州大學聽一位著名的教授演講,內容是關於用老鼠進行實驗的情形。當時有位學生問道:“如果改變實驗的條件,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但就在湯姆也滿心期待這位教授能有所回答的時候,卻聽到他毫無懼意地說:“我不知道。”

在眾多的大學教授裏,大概沒有人會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坦白地說“不知道”,而會以“我想可能會有這樣的結果……”等一類話把場麵撐過去。

任何人都會有隱藏弱點的心理,因此,對承認不知道這一點會產生抗意,連不懂的也會裝作懂的樣子。但有時把不懂的坦白地說出來,反而可以成為非常有效的自我表現法。

由於坦白的本身就會給他人一種強烈的印象,使他人認為你非常誠實。然而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勇於說“不知道”的勇氣,還充滿著什麼都知道的自信。

其實,對前麵所說的那位教授,相信眾多的聽眾都覺得教授是非常坦率而令人頗有好感的,因此,對他說話的內容不僅相信也更加信賴。

說真話,還要有真情。俗話說:“言談貴在情真,功在情深。”唯有真情地流露,才能產生無與倫比的推動力和征服力,才能做到最真的自我。

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在河西打獵,尚書令古弼留守在京城。武帝傳詔古弼用肥馬供作獵騎,古弼卻都將瘦馬送去。武帝大怒,說:“筆頭奴竟敢決斷我的大事!我回到尚書台(尚書令的官署),首先殺掉這個奴才!”古弼腦袋尖,像筆毫,由此武帝平時把古弼視為“筆”。古弼的屬官惶恐不安,害怕受牽連一起被殺。古弼說:“我為人臣,不讓皇上迷戀遊獵,這個罪小;不防備不測(指戰爭),缺了國家軍事的用度,這個罪大。現在北邊的柔然人正強盛,南方敵寇還沒有消滅,我用肥馬供給部隊,瘦馬供作打獵,這是替國家深謀遠慮,即使為這死了,又有何妨呢!再說這是我個人做的事情,用不著大家為我憂愁。”太武帝聽到這些話,歎息道:“像這樣的臣子,是國家的珍寶啊!”

在某些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坦誠地說實話,真情流露,要比刻意地遮掩事實更能打動、贏得人心。

在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都感到十分尷尬,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

當時美國的參議員大部分都出身名門望族,自認為是上流、優越的人,從未料到要麵對的總統是一個卑微鞋匠的兒子。

於是,林肯首次在參議院演說之前,就有參議員想要羞辱他一番。

當林肯站上演講台時,有一位態度傲慢的參議員站起來說:“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在場的所有參議員都大笑了起來,為自己雖然不能打敗林肯但能羞辱他,開懷不已。

等到大家的笑聲歇止,林肯說道:“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做得那麼好。”

此時,參議院陷入了一片靜默。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據我所知,我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

接著他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對參議院裏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盡可能的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我無法像他那麼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說到這裏,林肯流下了眼淚,所有的嘲笑聲全部化成讚歎的掌聲。

說話貴在真實。包含真情實感的語言是喚起他人情感的最有力的武器。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說真話、動真情,可以促進雙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雙方的關係融洽,同時形成良好的交際氛圍。

傾聽與提問是了解別人的最佳方式

在與人交往時,除了要注意說話的技巧外,還要懂得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對方,善於傾聽和提問。

很多人在和人交談的時候,總是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讓對方在大多數的時間裏聽自己說話。要知道,交談是雙向的,而不是一個人唱獨角戲,在交談中懂得適時地傾聽對方說話和提問有關問題,能夠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也有利於引導談話向更深的層次發展。

學會傾聽和提問,讓對方多說話,對自己是有益無害的,也是了解別人的最佳方式,也會因此擁有非凡的人際關係。

有一位在報社任職多年的記者,之後成了一家大企業的部門主任,薪水上漲了幾倍。認識這位記者的人都知道,他身材矮小,口才一般,又沒有任何耀人的學曆。這樣的人何以在數十個應征者中脫穎而出呢?

原來他在接到麵談通知的時候,立刻去圖書館查資料,知道了這家企業創辦人的生平背景。

從背景資料中他發現這位企業負責人,早年進過牢獄,這些不足為人道的事情,這位記者都暗記在心。同時他知道這個大老板在出獄後,從一個路邊的水果零售店做起,後來涉足建築業,最後才有了目前的大企業。

這位記者在麵談的時候,說:“我很希望為這樣組織健全的大企業效力,聽說您當年隻身南下闖天下,由一個小小的水果攤開始。到今日領導萬人以上的企業……”

那個大老板有段不堪回首的牢獄生涯,因此,從不願提起過去。不料這個記者能避開那不光彩的一麵,直接把出獄後的創業和他南下闖天下連起來。這樣他就名正言順地說起了他的成功史,說得超過了麵談時間,大老板還是意猶未盡。

最為奇怪的是,原本麵談應該是應聘的說,招聘的聽,而這位記者幾乎不用說任何與將來有關的計劃,甚至連自己那毫不傲人的學曆也不用提到,隻要當聽眾就可以了。

假如這個記者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說自己怎麼樣,把自己誇耀一番,肯定會出現另一種結局。

那麼,在傾聽對方談話的時候,應該把握哪些基本原則呢?

(1)要有耐心,不能隨便打斷他人的講話

有些人話很多,或者語言表達有些零散甚至混亂,這時就要有耐心聽完他的敘述。即使聽到你不能接受的觀點或者傷害某些感情的話,也要耐心地聽完。聽完後可以反駁或者表示你的觀點。

當他人流暢地談話時,隨便插話打岔,改變說話人的思路和話題,或任意發表評論,都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教養或不禮貌的行為。

(2)集中注意力,真心誠意地傾聽

人的思緒常進行的很快,往往超過講話的速度。講話的速度是每分鍾120~160個字,而思考的速度則是每分鍾400~600個字。由此,要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假如你真的沒有時間,或由於別的原因而不願聽對方談話,你最好客氣地提出來:“對不起,我很想聽你說,但我今天還有一件事要做。”禮貌地提出來,比勉強聽或者坐著開小差更好一些。

(3)適時給予反饋

反饋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對講話人所表達信息和情感的理解,這表明你已經聽到並理解了信息。你可以逐字逐句地重複講話人的講話,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講話人的意思。比如:“你的話是不是可以這樣概括……”當別人說:“我不喜歡我的老板,再說,那個工作也很煩人。”你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你對你的工作不太滿意?”

(4)偶爾的提問或提示給講話者以鼓勵

如:“你能詳細說明一下剛才你講的意思嗎?”“我可能沒有聽懂,你能再講具體一點嗎?”或用提問或評論的方法鼓勵講話人。“這幾條建議,你認為哪一條最好呢?”“這很有趣,請你接著說。”

同樣,可以適時用簡短的語言,如“是”、“對的”或點頭微笑來表示你的讚同和鼓勵。

俗話說的好:“會說的不如會聽的。”隻有會聽,才能真正地會說;隻有會聽,才能更好地了解對方,促成有效的交流。不重視、不善於傾聽就是不重視、不善於交流。交流的一半就是用心傾聽他人的談話。不管你的口才有多麼出色,你的言語多麼精彩,也要注意聽別人說些什麼。

在人際交往中,專注認真地傾聽對方的談話,就是在向對方表示你的友善和興趣,就等於在告訴對方,“你說的東西很有價值”,或“你值得我結交”。因此,對方對你的感情也就更進了一步,“他能理解我”,“他真的成了我的知己”。同時,傾聽也能夠使對方的自尊心得到滿足。傾聽的最大價值就是深得人心,使雙方感情相通,心理距離縮短,信任度增加。隻要時機成熟,雙方就可以從陌生人變成好朋友,甚至是知己。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傾聽別人的談話,是維係人際關係、保持友誼的最有效的方法。”可見,說是一門藝術,而聽更是藝術中的藝術。

造物主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少說多聽。不僅要傾聽別人的聲音,參考別人的建議,也要傾聽平時少為人聽或不為人聽的聲音,因為那裏麵也許藏有珍寶。學會傾聽,發掘生活中的小秘密,這就是許多成功者的秘訣。

因此,注意傾聽是你給別人留下良好印象的有效方式。許多人不能給人留下良好印象,就是因為他不注意聽別人講話。心理觀察顯示,人們喜歡善聽者甚於善說者。戴爾·卡耐基曾舉過一例:在一個宴會上,他坐在一位植物學家身旁,專注地聽著植物學家跟他談論各種有關植物的趣事,除了提出一個問題之外,幾乎沒有說什麼話,但分手時那位植物學家卻對別人說,卡耐基先生是一個最有意思的談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