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麵對一些複雜問語,也要三思而後做答,否則,很容易就會掉進別人的陷阱裏。
一次鄰居盜走了華盛頓的馬。華盛頓和警察一道在鄰居的農場裏找到了馬,可是鄰居硬說馬是自己的,不肯把馬交出。華盛頓想了一下,用雙手將馬的雙眼捂住說:“既然這馬是你的,那麼,你說出它的哪隻眼睛是瞎的?”“右眼。”鄰居回答說。華盛頓把手從馬的右眼離開,馬的右眼光彩照人。“啊,我弄錯了,”鄰居糾正說,“是左眼!”華盛頓把左手也移開,馬的左眼也光亮亮的。“糟糕!我又錯了。”鄰居為自己辯解說。“夠了,夠了!”警察說,“這已經足以證明這馬不屬於你!華盛頓先生,我們把馬牽走吧!”
鄰居為什麼被識破?因為華盛頓善於利用思維定式,先使鄰居在心理上認定馬的眼睛有一隻是瞎的,這在心理學上被稱做“沉錨效應”。鄰居受一句“它的哪隻眼睛是瞎的”暗示,認定了“馬有一隻眼睛是瞎的”,所以,猜完了右眼猜左眼,就是想不到馬的眼睛根本沒瞎,華盛頓隻不過是要讓他當場現原形。
複雜問語就是這種利用“沉錨效應”,隱含著某種錯誤假定的問語。對這種問語,無論采取肯定還是否定的答複,結果都得承認問語中的錯誤假定,從而落入問者圈套。如一個人被告偷竊了別人的東西,但又死不承認偷過,這時審問者便問:“那麼你以後還偷不偷別人的東西?”無論其回答“偷”還是“不偷”,都陷入審問者問語中隱含的“你是偷了別人的東西”這個錯誤假定中。
對這類問題,不能回答,隻能反問對方,或假裝糊塗,不明白對方問語的意思。
要想恰當地回答好別人提出的問題,就要多動動腦子,爭取擺脫“兩難”問題的困境,掌握談話的主動權,如果不假思索,凡事脫口而出,通常隻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麻煩。
該推脫時就推脫
當同事或親友托你辦某事時,當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時,請你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滿口應承。至少也要冷靜一分鍾,在大腦中轉一個圈子,考慮這件事自己能不能辦得到、辦得好。把自己的能力與事情的難易程度以及客觀條件是否具備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然後再決定把話說出口。
最好不要輕率地對朋友做出許諾,而是要三思而後行。盡量不說“這事沒問題,包在我身上了”之類的話,給自己留一點餘地。順口的承諾,隻是一條會勒緊自己脖子的繩索。
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諾的分寸,他們的承諾很輕率,不給自己留下絲毫的餘地,結果使許下的諾言不能實現。
某高校一個係主任,向本係的青年教師許諾說,要讓他們中三分之二的人評上中級職稱。但當他向學校申報時,出了問題,學校不能給他那麼多的名額。他據理力爭,跑得腿酸,說得口幹,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他又不願意把情況告訴係裏的教師,隻對他們說:“放心,放心,我既然答應了,一定要做到。”
最後,職稱評定情況公布了,眾人大失所望,把他罵得一錢不值。甚至有人當麵指著他說:“主任,我的中級職稱呢?你答應的呀!”而校領導也批評他是“本位主義”。從此,他既在係裏信譽掃地,也讓校領導對其失去了好感。
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你原來可以輕鬆地做到的事可能會因為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而有了一定的難度。如果你輕易承諾下來,會給自己以後的行動增加困難,對方因為你現在的承諾而導致將來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辦的事,也不要輕易承諾,不然一旦遇上某種變故,讓本來能辦成的事沒能辦成,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眼裏就成了一個言而無信的偽君子。對時間跨度較大的事情,可以采取延緩性承諾。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給自己加薪,老板可以這麼說:“要是年終結算,公司經濟效益好,公司可以給你晉升一級工資。”用“年終結算”一語表示實現承諾時間的延緩,顯得既留有餘地,又入情入理。
對不是自己所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應采取隱含前提條件的承諾。
如果你所作的承諾,自己不能單獨完成,還要求別人幫忙,那麼你在承諾中可帶一定的限製。
比如:你承諾幫朋友辦理家屬落戶的問題,這涉及公安部門和國家有關政策,你不妨這樣說更恰當一點:“如果以後公安部門辦理農轉非戶口,而且你的條件又符合有關政策,我一定幫忙。”這裏就用“公安部門辦理”、“符合有關政策”等對承諾的內容作了必要的限製,既見自己的誠意,又話語靈活,具有分寸,還向對方暗示了自己的難處(也要求別人),真是一石三鳥。
為人處世,應當講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諾不可隨意為之,信口開河。明智者會事先充分地估計客觀條件,盡可能不做那些沒有把握的承諾。
須知,有了承諾,就應該努力做到,千萬不要亂開“空頭支票”,不然不僅傷害了對方,還會毀壞自己的聲譽,使你在社會上難有立足之處。
拒絕也要講究技巧
任何人都有得到別人理解與幫助的需要,任何人也都常常會收到來自別人的請求和希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誰也無法做到有求必應。所以,掌握好說“不”的分寸和技巧就顯得很有必要。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個人有求於別人時,往往都帶著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開口就說“不行”,勢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感,而如果話語中讓他感覺到“不”的意思,從而委婉地拒絕對方,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拒絕、製止或反對對方的某些要求、行為時,你可以利用那個人的原因作為借口,避免與對方直接對立。比如,你的同事向你推銷一套家具,而你卻並不需要,這時候,你可以對對方說:“這樣的家具確實比較便宜,隻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樣的家具更適合現代家庭,據說有些人對家具的要求是比較複雜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這種情況下,同事隻好帶著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離去,因為他們聽出了“不買”的意思,想要繼續說服你什麼,“更適合現代的家庭”,卻是一個十分籠統而模糊的概念,這樣,即使同事想組織“第二次進攻”,也因為找不到明確的目標而隻好作罷。
當別人有求於你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來請你幫忙的,其心情多半是既無奈而又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先不要急著拒絕對方,而應該尊重對方的願望,從頭到尾認真聽完對方的請求,先說一些關心、同情的話,然後再講清實際情況,說明無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於先說了一些讓人聽了產生共鳴的話,對方才能相信你所陳述的情況是真實的,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因而也能夠理解你的。
例如有個朋友想請長假外出經商,來找某醫生想讓對方出具一份假的肝炎病曆和報告單。對此作假行為醫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經查實要嚴肅處理。於是該醫生就婉轉地把他的難處講給朋友聽,最後朋友說:“我一時沒想那麼多,經你這麼一說,我也覺得這個辦法不行。”
這樣的拒絕,既不會影響朋友間的感情,又能體現出你的善意和坦誠。
拒絕對方,你還可以幽默輕鬆、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場,那樣既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又可以使雙方擺脫尷尬處境,活躍融洽氣氛。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
富蘭克林·羅斯福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委婉含蓄地拒絕了對方,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了不能泄露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交際效果。以至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軼事。相反,如果羅斯福表情嚴肅、義正辭嚴地加以拒絕,甚至心懷疑慮,認真盤問對方為什麼打聽這個、有什麼目的、受誰指使,豈不是小題大做、有煞風景?其結果必然是兩人之間的友情出現裂痕甚至危機。
委婉的拒絕能讓對方知難而退。例如,有人想讓莊子去做官,莊子並未直接拒絕,而是打了一個比方,說:“你看到太廟裏被當做供品的牛馬嗎?當它尚未被宰殺時,披著華麗的布料,吃著最好的飼料,的確風光,但一到了太廟,被宰殺成為犧牲品,再想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可能嗎?”莊子雖沒有正麵回答,但一個很貼切的比喻已經回答了,讓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對方自然也就不再堅持了。
其實,拒絕別人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給自己找個漂亮的借口,或者運用緩兵之計,當著對方的麵暫時不做答複。或者用一種模糊籠統的方式讓對方從中感受到你對他的請求不感興趣,從而收到巧妙的拒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