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很多才能,這其中,口才是萬萬不可或缺的。如何把話說到位,讓人容易接受、理解,這裏麵潛藏著極大的學問。在與人交流中,一定管好自己的嘴巴,切記把話說到位、說到恰到好處,給自己留下足夠的餘地。
會講技巧才叫會說話
有的人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讓人渾身舒服,忍不住會同意你的說法;有的人說起話來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覺渾身上下不自在;有的人說起話來,一開口就使人感到討厭。所以,人的說話獲得的效果,也正像麵貌的各不相同一樣。
我們天天在說話,並不見得我們是會說話的。我們說了一輩子的話,我們說的話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們與人辯論是不是自己能夠完全獲得勝利?“三寸不爛之舌”這種讚詞,完全是對於會說話的人的稱讚。然而,我們的說話,是很難句句如此的。照這樣看來,就可以知道我們的說話,的確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了。
雖然我們並不想去做辯士和說客,我們並不需要犀利的舌鋒,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人的一生不外乎言語和動作,我們不能終身不說話,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說話當中。我們的話說得好,小則可以讓人歡樂,大則可以辦成大事;我們的話說得不好,小則可以招怨,大則可以喪身。我們雖然手裏並不拿著國柄,不必擔心因為說話的輕重或對錯,去負著“興邦”或是“喪邦”的責任,可是,我們總不能不顧到“快樂”或是“招怨”這兩個與自身利害攸關的大問題吧!
很多人都以為說話容易,不像做文章那樣難。因為,不管大人或是小孩,不管文明人或是粗野人,時時刻刻都要說話,所以說話是不覺得困難的。至於寫文章那就不然,不是張三李四都能夠做的,因此就覺得說話容易而寫文章困難了。其實,說話未必比寫文章容易:寫文章是寫了可以修改的,而一句話說了出來如果要加以修改,那是比較困難的。寫文章寫了幾句,可以擱筆構思,你去想了幾分鍾、幾小時甚至幾天都不要緊的,而對人說話,那就不能如此。無論如何,歸根結底一句話:“話不在多而在精。”說出一句算一句,那才叫會說話。滿嘴胡言,詞不達意,恐怕說得再多,也無濟於事,反讓人生厭。
說話是一種上天入地的大學問
說話的好壞關係到一個人辦事的成敗。在你處於不利局麵的時候更是成也說話,敗也說話。
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能說會道的諸子百家。其中蘇秦、張儀之流就是著名的遊說家:蘇秦動用三寸不爛之舌遊說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使六國訂立了合縱的盟約,於是就有了“六國合一”之說。後來張儀幫助秦國遊說了六國,拆散了六國合縱的關係,幫助秦國吞並了六國。又有《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威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也。當時他們所麵臨的情況十分艱難——對手個個不好對付,硬是靠會說話的本事得到一個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結果。在國外,說話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們所廣泛認識。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演說雄辯之風就非常盛行。美國人將“舌頭”、原子彈和金錢並稱為生存和競爭的三大戰略武器,可見說話非同小可。既然說話於治國安邦都尚且如此重要,那對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覷了。
說話對人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語言作為信息的第一載體其力量是無窮的。在社交場合,語言是最簡便、快捷、廉價的信息傳遞手段。一個說話得體、有禮貌的人總是受歡迎的。相反,一個說話張狂無禮者總是受人鄙視的。
(2)說話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也越來越高。快速發展的社會尤其講究速度和效率,於是要求人們彼此的說話應充分節約時間,簡明扼要,能一分鍾講完的話,就不應在兩分鍾內完成。同時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說話者應能說普通話,並且要說的有條理,這也是社交活動所必需的。
(3)信息社會要求說話者還應學會“人機對話”,以適應高科技帶來的各行各業的高自動化的要求。在日本和美國,已有口語自動識別機,用來預訂火車票等。文字的機器翻譯若幹年後將發展成為口語的機器翻譯,語言打字機的使用,將使人類的雙手獲得第二次解放。這些人工智能的發展,迫切要求人們不僅能說標準的普通話,更要求人們應講究如何說話。說白話不說半文不白的話,說明白的話不說似通非通的話,說準確的話不說含糊不清的話。
不重視說話的“井底之蛙”已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這迫使人們突出重圍,走出家園,去廣交朋友,去認真說話,通過說話去創造效益、架設橋梁、增進友誼、創造理想的明天。講究說話可謂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須,誰把說話當小事,誰就必將在交際中處處碰壁。
應問東時別問西
阿花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館做服務員的工作,卻隻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炒了魷魚。想想她的條件並不是很差,也沒有做錯什麼事,隻是一不小心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那天,阿花剛上班店裏就立刻進來了3位客人,她隨即拿著菜單,去讓這3位客人點餐,第一位客人點的是冰紅茶,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也是點的冰咖啡,但是,他特別強調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
很快,阿花將這3位客人所點的飲料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來,一邊還大聲地向這3位客人問道:“你們誰點的冰咖啡是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
就憑阿花的這一句話,老板當然會毫不客氣地炒她的魷魚,因為誰也不會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工作中,要講究說話的方式,同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要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恰到好處地說好該說的話。
有一年全國高考結束不久,一名記者去采訪一位外語成績優秀的考生。原先設想好的問題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輔導你學習英語的能力?”但是到了現場,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場,如果按照原先準備的提問方式來交談,就顯得唐突而不禮貌。於是他將原來的提問改為“你們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討論學習英語方麵的問題?”這樣一來,既能有效地獲得所要的信息,又顯得相當自然。
說話不僅要根據條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也要根據前後話語相互聯係而恰當地選擇語言。
幾位年輕的領導幹部去慰問一位退休老工人,見麵以後問道:“您老身子真夠硬朗,今年高壽?”老工人回答說:“79歲啦。”“人生七十古來稀,廠裏數您最長壽吧?”“哪裏,××活到了84歲呢!”“那您老也稱得上長壽將軍啊。”“不過,××去年歸天了。”“喲,這回可輪到您了。”談興正濃的老工人聽到這句話,臉色陡變。毛病就出在“這回可輪到您了”這句話上。前麵老人剛說完“歸天”的事,他們卻接下去說“輪到您”,這不就使老人產生誤會嗎?如果這幾位年輕幹部能控製好前後話語,把話說成“這回長壽冠軍可輪到您了”,也就不會出現不快了。
講究說話的藝術對於迅速有效地傳遞信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如果隻貪圖自己一時的痛快而無所顧忌地說了不該說的話,則隻會給自己製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隨便說話的害處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隱私,你說話時偏偏在無意中說到他的隱私,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會認為你是有意跟他過不去,從此對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別有用心,極力掩飾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對你非常不利。
如果你與對方非常熟悉,絕對不能向他表明,你絕不泄密,那將會自找麻煩。唯一可行的辦法,隻有假裝不知,若無其事;他有陰謀詭計,你卻參與其事,代為決策,幫他執行,從樂觀的方麵來說,你是他的心腹,而從悲觀的方麵來說,你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有得意的事,就該與得意的人談;你有失意的事,應該和失意的人談。說話時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和火候。不然的話,一定會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達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別人在說話時機、場合上的失誤,拿他人當槍使,以達到損人利己的目的。
有句老話叫做“禍從口出”,為人處世一定要把好口風,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可信,什麼話不可信,都要在腦子裏多繞幾個彎子,心裏有個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為其利用,後悔就來不及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壓在心裏不願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間,哪怕感情不錯,也不要隨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訴對方,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與公司的事有關,如果你無意之中說給了同事,很快,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會成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這樣,對你極為不利,至少會讓同事多多少少對你產生一點“疑問”,而對你的形象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