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這樣說話不招人反感(3 / 3)

和多數人站在同一立場上

千萬不要冒失地、毫無結果地去跟別人談論我們的願望。在勸說別人做些什麼事情時,開口之前,先停下來問自己,如何使他心甘情願地做這件事呢?

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站在多數人的立場上看。有時,我們會看到自己從前的可笑,更多的,我們會了解別人的看法。

生活中有時會發生這種情形:對方或許完全錯了,但他仍然不以為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養成站在多數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習慣,不要指責他,因為這是愚人的做法。我們應該理解他,諒解他,多站在多數人的立場上想想。

講師羅傑曾向華盛頓某家飯店租用大舞廳,每一季用20個晚上,舉辦一係列的講座。

在某一季開始的時候,他突然接到通知,說他必須付出幾乎比以前高出3倍的租金。而得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入場券已經印好,並發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經公布了。

羅傑當然不想付這筆增加的租金,可是跟飯店的人談論這件事,是沒有什麼用的,他們隻對他們所要東西——金錢感興趣。因此,幾天之後,他去見飯店的經理。

羅傑先表示收到通知有點吃驚,接著又說根本不怪他。如果換一下角色,自己也可能發出一封類似的信。作為飯店的經理,有責任盡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不這樣做,將會丟掉現在的職位。

然後,羅傑取出一張信紙,在中間劃一條線,一邊寫著“利”,另一邊寫著“弊”。

他在“利”這邊的下麵寫下這些字:舞廳空下來。接著分析把舞廳租給別人開舞會或開大會的好處,這是一個很大的好處,因為這類活動,比租給人家當講課場能增加不少收入。如果舞廳被占用20個晚上來講課,對飯店當然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但有一點,這些課程吸引了不少受過教育、修養高的人士到飯店來,這對飯店是一個很好的宣傳。

因為即使花費5000美元在報上登廣告,也無法像這些課程能吸引這麼多的人來這家飯店。

這對一家飯店來講,十分具有價值。

羅傑一麵說,一麵把這些分析寫在紙上,然後把紙遞給飯店的經理,並回房間等待經理的決定。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經勝利了。

第二天羅傑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隻漲百分之五十,而不是百分之三百。

我們可以看到,羅傑沒有說一句他所要的,就得到這個減租的結果。他一直都是談論對方所要的,以及對方如何能得到自己所要的。

假設他做出平常一般人的行為,怒氣衝衝地衝到經理辦公室去責問這件事,那麼情形會怎樣呢?一場爭論就會如火如荼地展開。

而誰都明白爭論會帶來什麼後果。甚至即使講師能夠使他相信他是錯誤的,他的自尊心也會使他很難屈服和讓步。

這個世界往往就是這樣,人們太過於自以為是了,太喜歡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別人了。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會驚訝地發現某個人與自己有著截然相反的特性。誰對?誰錯?誰更符合社會和他人的要求?恐怕誰也無法一時做出確切的結論。

人們在感受到真正的愛和理解前是不會向別人敞開心扉的。而一旦感受到了這些,他們會把一切都告訴我們。“如果人們不了解我們對他們有多在乎,那麼,他們也就不在乎我們對他們有多了解。”設想一下這樣一種情況:如果一個人連了解我們和我們傾訴的時間都不願意花費,我們願意聽他們的話嗎?

人們內心的最大渴望是被人理解。人人都想被人尊重,得到別人的承認。

如果你想改變人們的看法,而不傷害感情或引起憎恨,那麼就請試著誠實地從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有時候,一個神奇的短句,就可以阻止爭執,除去不良的感覺,創造良好意誌,並能使別人注意傾聽。

如果你也想擁有這樣的短句,請這樣開始:我一點也不怪你有這種感覺,如果我是你,毫無疑問地,我的想法也會跟你的一樣。

這樣的一段話,會使脾氣最壞的老頑固軟化下來,而且你說這話時,可以有百分之百的誠意,因為如果你真的是那個人,當然你的感覺就會完全和他一樣。

這就好像,你不是響尾蛇的唯一原因,是你的父母並不是響尾蛇。你不去親吻一隻牛,也不認為響尾蛇是神聖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你並不出生在恒河河岸的印度家庭裏。

有人問和平運動者馬丁·路德·金,為何如此崇拜美國當時官階最高的黑人軍官丹尼爾·詹姆士將軍,金博士的回答是,他判斷別人是根據他們的原則來判斷,不是根據他自己的原則。

在個人問題變得極為嚴重的時候,從多數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也可以減緩緊張。人們往往願意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如果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並同他們站在一起,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會那麼緊張了,當然,也沒有必要去排斥他人的觀點。立場不同,觀點也會各異。

或許有一天,當你請求任何人把煙熄掉,或請求他買你的產品,或請他捐出50元給紅十字會之前,為什麼不先閉上眼睛,試著從多數人的觀點仔細想一想整件事呢?這要花費很多時間,但這能使你結交到朋友,得到更好的結果——減少摩擦和困難。

巧妙地運用暗示

“暗示”是一種心理影響,即用一種不明顯的方式向他人發出某種信號,使他人得到信息後,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反應,它委婉、含蓄、富於啟發性,如果運用得當,一定能取得“潤物細無聲”事半功倍的效果。

羅得島溫沙克的瑪姬·傑各雇傭了一群懶惰的建築工人,他們在幫她家蓋房子之後從不把周圍清理幹淨。

最初幾天,傑各太太下班回家之後,發現滿院子都是鋸木屑子。她沒有去跟工人們抗議,因為他們工程做得很好。等工人走了之後,她和孩子們把這些碎木塊撿起來,並整整齊齊地堆放在屋角。次日早晨,她把領班叫到旁邊告訴他,她很高興昨天晚上草地上這麼幹淨,又沒有冒犯到鄰居。從那天起,工人每天都把木屑撿起來堆好在一邊,領班也每天都來,看看草地的狀況。

當麵指責別人,隻會造成對方頑強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對方注意自己的錯誤,則會受到愛戴。

下麵幾種巧妙的暗示,可以使對方真正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並認真改正,而且也不至於使對方受到傷害。

(1)用意含蓄地暗示

通過使用被動句式避免提及施事者,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以顯得婉轉一些。例如:“如果事情成了,不會讓你白操心的。”

(比較:如果事情按時完成,我就獎勵你。)

(2)自說自話地暗示

使用不定代詞代替“你”或“我”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使有關話語聽上去稍微平和一些。例如:“誰求不著誰?任何人都會這樣做的。”

(比較:我隻好這樣做。)

點名道姓叫人家幹這幹那或強調自己必須怎樣,這常常是不怎麼禮貌的。假如換用一些代詞,就會顯得比較禮貌。

(3)以多勝少地暗示

使用“我們”代替“我”,把自己的看法、意見、決定等表達出來,以免顯得主觀武斷。例如:“我們是實在沒辦法了才來找您的。”

(意即:這是大家的共同願望。)

在現代交往中,利用“我們”代替“我”是比較常用的禮貌表達方法。在政治活動、外交事務、學術交流、商務交往中,使用更為廣泛。

(4)旁敲側擊地暗示

通過旁敲側擊的說話方式把有關意思暗示出來,以免直接驅使對方,令人感到麵子難下。例如:“我要出差半個月,我養的那些花沒人澆水,就得枯死。”

(意即:你來幫我照看一下吧。)

請人做事,不必都要具體細細講明。有很多情況下隻要給對方一點兒暗示即可,這樣就顯得很自然。

(5)提供線索地暗示

通過提供有關線索,間接引導對方考慮自己的建議或請求,給自己和對方都能留下很大的餘地。例如:“我們公司離你家很近,幾步路就到了。”

(意即:請你去一趟吧。)

借助話語線索間接向對方發出邀請或請求,往往比直接講明心願更為得體一些。

(6)預設前提地暗示

通過蘊含的前提把有關意思暗示出來,使對方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例如:“這院子前幾天是我打掃的。”

(意即:今天該你打掃了。)

這句話蘊含了一個前提,就是“這院子應該你我輪流打掃”。說話人沒有把它直接說出來,則顯得比較含蓄。

(7)輕描淡寫地暗示

有意使用輕描淡寫的語言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使之更易接受,更有意味。例如:“你幫我把這房間稍稍粉刷一下。”

(實際上需要徹底粉刷一下。)

在提出建議、作出評價時,假如根據對方心理特點適當壓低調子,效果可能會更佳。

(8)最後通牒式地暗示

用誇張的方法把絕望的意思表達出來,通過說明事情的難度等,求得對方的諒解。例如:“我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意即:不到最後關頭,是不會給你添麻煩的。)

在向對方表示歉意時,適當強調客觀原因,可以表明並非主觀不積極,因而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當然,這也要掌握好分寸,否則就會顯得不實在。

(9)唯一選擇地暗示

借助反複的句式把有關解釋、勸慰等表達出來,顯得比較通情達理,例如:“領導畢竟是領導。”

(意即:這事非你不行。)

類似的表達方式在日常交際中很常見,聽起來也十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