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全力,時刻不忘自信與談笑風生的說話能力對你有多重要:想想因此而結交朋友,在社交上對你的重要性;想想自己服務人群、社會、教堂的能力將會大增;想想它在你事業上所會造成的影響。簡言之,它為你未來的領袖群倫而鋪路。
哈佛大學最傑出的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曾寫過6句話,這6句話很可能對你一生發生深遠的影響。這6句話是阿裏巴巴勇敢的開門口訣:“幾乎不論任何課程,隻要你對它滿懷熱忱,就可確保無事。假如你對某項結果足夠關心,你自然一定會達成。如果你希望做好,你就會做好。假若期望致富,你便會致富。若是你想博學,你就會博學。隻有那樣,你才會真正地期盼這些事情,心無旁騖地一心盼想,而不會費許多心神再去胡思亂想許多不相幹的雜事。”
因此,想象自己成功地做著目前自己所害怕做的,全心全意地想著自己能夠當眾說話,並獲得接納時會有怎樣的利益。牢記威廉·詹姆斯的話:“倘使你對某項結果足夠關心,你自然一定會成功。”
決心是成功的關鍵
無論任何人,如果他希望迎接語言的挑戰,使自己能言簡意賅地講話,就必須具備堅強的決心。
無論做什麼事情,要獲得成功,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當眾說話當然也不例外。無論它對於你來說有多大的難度,你都應該積極地去設想:“有誌者事竟成”。你一定要對自己在聽眾麵前說話的努力成果保持輕鬆樂觀的看法。你一定要把決心印記在每個句子,甚至每個詞語上,落實在行動上,竭盡全力地來培養這種能力。無論任何人,如果你希望迎接語言的挑戰,使自己能言簡意賅地講話,就必須具備堅強的決心。
在美國商界,有一位傳奇人物。他在讀大學時,有一次老師規定5分鍾演講,可他還沒講到一半,就臉色發白,匆匆走下講台。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公開演講,結果失敗了。但他不甘心被這次失敗擊倒,於是立下決心,一定要做一位優秀的演講家。他沒有失言,最終他成為了美國政府的經濟顧問,為世人所敬仰,他就是克勞萊斯·畢拉德。畢拉德的故事說明,演講成功的關鍵是要有成功的決心。
約翰·哈佛斯狄是美國西部一個口才培訓班的學員。他第一次站起來就信心十足地說,他要做“全美房屋建築商”的代言人。他最想做的就是能在全國從事宣傳工作,告訴人們他在房屋建造中遇到的問題和獲得的成功。約翰·哈佛斯狄真的做到了。他是那種讓老師感到非常高興的學生,有著對理想的狂熱追求。他還說,他想到全國各地做巡回演講,演講的內容不隻是地方性的問題,還包括全國性的問題。於是他十分詳細地準備演講,上課也認真地練習,即使是遇到一年中最忙的季節,他也從來不耽誤一次課。結果他進步的速度連自己都吃驚,兩個月以後,他已經成為班上的佼佼者。一年後,他的照片經常出現在當地的報紙上,他的演講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許多電視台還專門采訪他。
有一次,在一個廣播節目上,主持人要他向大家講述一下他成功的經驗。約翰隻用了簡短的3句話來說明他人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他說自己學到的最大的教訓是:一個人的所思所想非常重要。你若能知道一個人的思想,就能了解一個人,因為一個人的思想造就了一個人。借著改變自己的思想,每個人也能改變自己的一生。
因此,要想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以欲望提升熱忱,以毅力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那麼,當你麵對觀眾心裏恐懼時,就應想起不朽的凱撒精神——征服,前進。把你的眼睛隻盯在增加信心和做有效交談的目標之上,你一定要積極而非消極地想著,自己的這番努力終會成功。
心理學有一個叫“期望強度”的概念,意即一個人在實現自己期望達成的預定目標過程中,麵對各種付出與挑戰所能承受的心理限度,或曰其期望的牢固程度。克服恐懼也是如此:要成功,必須有強烈的成功欲望。如果一個人期望的強度太脆弱,最終會因無法對付殘酷的現實或自身缺點的挑戰而半途而廢。隻有那些一定要成功的人,他們因有足夠牢固的期望強度,所以能排除萬難,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直到成功。
成功不是來源於想要,而是一定要。如果僅僅是想要,可能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如果是一定要,那就一定有方法可以得到。成功來源於我要。我要,我就能;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100%的意願,100%的期望強度,強烈的成功欲望,這一切都在向我們證明:是決心,而不是環境在決定我們的命運;隻有決心,才最終決定成功。隻要下定決心,就能克服任何恐懼。因為除了在腦海中,恐懼無處藏身。
當眾說話前盡量做好充分準備
林肯說:“即使年紀一大把,經驗一大堆,如果無話可說,也免不了要為此難為情。”隻有準備充分,才有完全的自信。
數年前,一位非常顯赫的政府官員要在紐約的一次午餐會上做主持人,幾千名聽眾都在等著聽他發言,想聽一聽他部門裏的工作情況。可他一上台,人們就發現他沒有準備。剛開始他想即興講講,結果呢,卻無話可說。於是他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疊筆記來,想找一點發言的東西,但筆記雜亂無章。他心裏越緊張,說起話來就越發顯得笨拙和尷尬。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越發地絕望,也越來越不知該說什麼才好。他不停地說著對不起,掙紮著還想從筆記中理出一點頭緒來,於是他用顫抖的手端起一杯水,湊到幹燥的唇邊。當時的情景真是慘不忍睹。最後,他隻好坐了下來,而留給大家的是一個最丟臉的不敢當眾說話的形象。他當眾說話的方式正印證了盧梭說的書寫情書的方式,那就是:始於不知何所雲,止於不知已所雲。
完全的準備,不是讓你逐字逐句地將演說稿背誦下來。如果犯了這種毛病,便會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去背誦,這樣會毀掉整個發言。
卡德伯恩是美國一位資深的新聞評論家。他還在哈佛上大學時,曾參加過一次發言競賽。當時他選了一則題為《先生們,國王》的短篇故事作為演說的內容。然後把它逐字逐句地背誦下來,並且作了數百次的預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