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肢體語言是交流有效的輔助(3 / 3)

微笑練習的動作要領是:口腔打開到不露或剛露齒縫的程度,嘴唇呈扇形,嘴角微微上翹。結對練習時可根據上述歸納的要點重複練習,並互相評議,看看有什麼問題。

微笑時容易出哪些毛病,又應該如何糾正呢?

(1)笑過頭,嘴咧得太大

嘴咧得太大會給人一種傻乎乎的感覺。要不想讓人說傻,就要想法把嘴巴的開合度控製好,以“不露或剛露齒縫”為最佳。

(2)皮笑肉不笑,看上去讓人覺得難受

當代心理學家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已經找到了真笑和假笑的區別。如果你在交談中能夠以完全平等的態度對待對方,尊重對方的感情、人格和自尊心,那麼你的微笑就是真誠的、美麗的,就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否則,你的微笑就是虛假的、醜陋的,你所能得到的也隻能是逆反心理和離心力。

要想解決“皮笑肉不笑”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決根本態度的問題。根本態度端正了,“皮笑肉不笑”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是區別真笑還是假笑的內在依據。

真笑與假笑的內在依據,或者說是生理依據是當一個人在他發出真心微笑時,他眼球周圍的環狀眼肌就會將麵額和額頭的皮膚牽向眼球,這種笑是裝不出來的。根據當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真誠的微笑牽動大腦的區域不同於假笑。

其實,歸根到底,能不能微笑地麵對一切,仍舊是個態度問題。隻要你能從內心深處端正自己的態度,養成樂觀豁達的性格,你臉上的笑容自然不請自來。有了這樣的笑容,說起話來,自然就會產生令人難以拒絕的魅力。

在交談時運用恰當的手勢

手勢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至今仍被廣泛運用的一種交際工具。

手勢曾被賦予各種各樣特定的含義,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成為表情達意最有力的手段,在肢體語言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手勢的“詞彙量”在肢體語言當中非常豐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中的第二張麵孔。在交流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恰當地使用手勢,就能幫助你更好地和他人進行溝通,使你的談吐更有魅力、更加動人。

一般情況下,手勢的表意功能可分為模擬性手勢、情緒性手勢、指示性手勢、象征性手勢和禮儀性手勢5種類型。

(1)模擬性手勢

模擬性手勢是指比劃事物形象特征的手勢動作。如,抬起手臂比劃一個人的高矮,伸出拇指、食指構成一個圓圈比劃雞蛋的大小,掄起胳膊側身往後模仿騎馬等。模擬性手勢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聽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由於它往往還帶一點誇張的意味,因而它還極富有感染力。

(2)情緒性手勢

它是伴隨著說話人情緒的起伏而發出的,往往用來表達或強調說話人的某種思想感情、情緒、意向或態度。比如,高興時拍手稱快,悲痛時捶打胸膛,憤怒時揮舞拳頭,悔恨時敲打前額,猶豫時撫摸鼻子,著急時雙手相搓。通常來說,用手摸後腦勺則表示尷尬、為難或不好意思;雙手叉腰表示挑戰、示威或自豪;雙手攤開表示真誠、坦然或無可奈何;揚起巴掌猛力往下砍或往外推,表示堅決果斷的態度、決心或強調某一說詞。情緒性手勢是說話人內在的情感和態度的自然流露,經常和表露出來的情緒緊密結合,鮮明突出,生動具體,通常能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指示性手勢

該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對象的手勢動作。比如,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表示談論的是跟自己有關的事;伸出一隻手指向某一座位,是示意對方在該處就座。指示手勢還可以用來指點對方、他人、某一事物或方向,還可以表示數目、指示談論中的某一話題或觀點等等。同時還可以增強談話內容的明確性和真切性,便於及時掌握聽者的注意力。

(4)象征性手勢

象征性手勢是表示抽象意念的手勢動作。這種手勢一般具有特定的內涵,使用十分普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推廣的一種象征勝利的“V”型手勢(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構成“V”字形狀,餘指屈攏),19世紀初,風行於美國而後在歐洲被普遍采用的表示良好、順利、讚賞等意思的“OK”手勢(大拇指與食指構成一個圓圈,其他三指伸直張開),都是屬於象征性手勢。在我國,舉起握成拳頭的右手宣誓表示莊嚴、忠誠和堅定;少先隊員們將右手舉過頭頂象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蹺起大拇指表示稱讚、誇獎;蹺起小指表示貶斥、蔑視。象征性手勢能給溝通過程中製造特定的氣氛和情境,從而加強溝通的效果。

(5)禮儀性手勢

它是指在人際溝通中用於致意、表示禮貌的手勢動作。比如,當雙方見麵握手致意,表示禮貌熱情;攜手並肩表示親切友好;揮手相送表示依依惜別;鼓掌致意表示歡迎、讚揚與支持等。它是人際溝通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需要注意的是,前麵4種手勢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有時候,一個手勢可能包含幾種意義。比如,要去“擁抱明天,擁抱未來”可能會激動地張開雙手向前伸出,這既是一種情緒的自然流露,又帶有指示或象征的意味。

運用手勢的場合很多,在人際交往中,手勢包括揚手、拱手、招手、擺手、搖手、伸出手臂或手指等動作。不論是哪一種手勢動作,都要做到有感而發,準確、自然、優雅而不生硬,還要從實際出發,使動作恰當而簡明地說明問題,表達感情。運用手勢時還應與人的眼神、麵部表情相結合,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手勢的真正意義。

當使用必要的手勢輔助語言表達時,應遵循以下原則:簡潔明確,不濫用手勢,讓人辨別不清你的手勢的含義;幅度適度,手勢使用要自然,一般以小幅度為宜,假如手勢幅度過大、使用頻率過多,會顯得浮躁張揚,不夠穩重;自然得體,不要刻意設計模仿,否則有可能虛假失真;和諧統一,使手勢動作與自己的談話表情要和諧一致,有助於思想意識的正確表達。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運用手勢時存在著不少不良的習慣,比如,興奮時的手勢顯得忘乎所以;遇到為難的事或著急的事情,就當眾抓耳撓腮;與他人談話時,邊講邊撓癢、搔頭皮;在人多的場合,指手畫腳、拉拉扯扯;說話時,反複使用一種手勢,令人感到單調乏味。有一定文化修養、風度高雅的人,在人際交流場合應當十分注意手勢的運用。與人交談時,要留心控製自己的雙手,不隨便亂動,以保持文雅的風度。

由於手勢具有具體、鮮明、形象、動作幅度較大的特點,因此,在輔助表情達意、增強溝通的吸引力等方麵,具有特殊的功能。瀟灑的手勢,最主要的特征是協調、適度,給人以美感。然而許多的談話者並不重視手勢的運用:有人在說話時表現得十分機械,要麼兩手直立下垂,要麼隨意站著,缺乏必要而合適的手勢動作;有的人雖然使用了手勢,但並不瀟灑,也沒有什麼變化,隻是機械地比劃幾下,或一直重複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有的人在溝通時動作過多,令人眼花繚亂,手勢非常誇張,讓人感到滑稽、別扭。殊不知,不規範、缺乏審美感的手勢,不但對溝通起不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分散他人的注意力,甚至使他人感到厭煩。

總之,在人際交往時恰當地使用手勢,能夠增強語言表達效果和感染力,增加談吐的魅力。要想成為一個交際高手,必須重視手勢的特殊作用,積極規範自己的手勢動作。

探尋語言的“目光”

“嬰兒的眼睛是清澈的,青年人的眼睛是熱烈的,中年人的眼睛是嚴峻的,老年人的眼睛是睿智的。”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不會隱瞞更不會說謊。憤怒飛濺火花,哀傷傾瀉淚雨,它給笑聲鍍一層明亮的閃光。”

這是詩人公木的作品《眼睛》中的兩段。在生活中,目光能夠在相當程度上袒露出講話者真實的意思表示,這對講話有一種奇妙的輔助功能。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目光與談話之間有一種同步效應。人心的隱秘、胸中的奔突,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變幻的眼神中流露出來。所以,人們可借助目光表達豐富的感情,增強講話的效果。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緒、態度和情感變化,情緒變化首先反映在瞳孔變化上,情緒由中性向愉悅改變,瞳孔會不自覺變大;對使人厭惡的刺激物,瞳孔明顯縮小。情緒狀態由“晴”轉“陰”時,亦有同樣反應。講話時瞬息萬變的眼神讓人能窺探到你豐富的思想情感,體察出你蘊藏於內心深處的“語言”。身體其他部位的溝通也與目光接觸有關,人際溝通中如果缺少目光交流的支持,將會使人際溝通過程變得不愉快,而且很困難。

所以講話時要得體地使用目光語言。眼神是誠懇的必然結果,講話者的真誠正是通過眼神傳達給別人的。你一邊講話,一邊掃視聽眾,就會使聽眾對你產生信任感。

講話者還可通過目光察顏觀色,“偵察”動向。因為人的喜怒哀樂,不隻是通過語言,在更多情況下是通過人的肌體來表現的。一個人的“顏”“色”是洞察其內心世界的窗戶。掃視聽眾,就能隨時了解到他們的情緒起伏、心理波動及對講話的反應。這樣偵察過後,即可適時應變,調節講話的內容及方法,以吸引聽者。若隻是“一意孤行”,對聽眾的反應視而不見,必然會弄得難以收拾。

毫不誇張地說,每一種目光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如左顧右盼、飄忽不定,是心慌意亂、情緒不安的表現;視線向上,是沉思、高傲的反映;而視線向下,則表示傷感、悔恨、膽怯、害羞心理。在演講中,或者翹望屋頂,或者俯視地麵,或者環顧左右,或者直盯盯地目不轉睛,或者眼珠不停地翻轉遊移不定,都是旁若無人的表現,不足以效仿。而隻有活潑、自然、得體的眼神,才是語言表達的得力助手。眼神與語言、手勢、姿態密切配合,會產生一種“互補效應”。

在交談中,目光還可以幫助維持一種聯係。比如,座位分散,講者與聽者的距離比較遠,目光對視次數增加,可使這一缺陷得以彌補。目光在談話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各個國家人們的風俗習慣不同,其使用目光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別,這就得“入境問俗”了。

目光是意誌的體現,眼神是心境的流露。在交談或講演中,敏銳的目光能捕捉對方的神情變化,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目光語言還能反映抑揚起伏的情感,輔助口頭語言的表達。

掌握並運用好“目光”語言,是講話者的一筆莫大的財富,當講話者把聲音語言、肢體語言和神態語言有機地融為一體的時候,這樣的演講就是一個鮮活、真實、生機勃勃的精彩演繹,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