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肢體語言是交流有效的輔助(1 / 3)

肢體語言是信息發送者把要發送的信息,通過儀表、姿勢、表情、動作等傳送到信息接收者的視覺器官,再通過信息接收者的視覺神經作用於大腦,從而引起積極反應,實現信息發送者目的的一種表達方式。在與人交往、交談的時候,恰當地使用這些無聲語言可以讓你和他人的溝通更加順暢。

肢體語言是無聲勝有聲的語言

在與人的交流中,肢體語言是必不可少的。恰當地使用這些無聲語言不但可以讓你和他人的溝通更加順暢,還能使你的口才更加動人。

肢體語言對口才的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語言溝通。其實,在麵對麵的交往中,一半以上的信息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遞的。

肢體語言包括麵部表情、目光接觸、身體姿勢、人際空間距離、服飾語言等多種方式。

肢體語言直接訴諸於人們的視覺器官,在口才的運用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梅拉比安曾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公式:一條信息的表達效果等於7%的語言加38%的聲音加55%的肢體語言。這表明,人們獲得的信息大部分來自視覺印象。由此美國心理學家艾德華·霍爾曾十分肯定地說:“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肢體語言獨特的有形性、可視性和直接性,對提高口才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價值。

肢體語言能夠輔助有聲語言表情達意,說話是一種有聲語言活動。它訴諸於聽者的聽覺器官,通過有聲語言形式傳遞信息。但是,有聲語言在表情達意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有聲語言往往把所要表達意思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隱藏起來,往往造成所謂的“辭不達意”、“言不由衷”的效果。根據弗洛伊德的解釋,這大概是由於經過理性加工的語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露一個人的深層心理和真實意向。對聽者來說,有聲語言的這種無形性、隱藏性和間接性,往往讓他們難以完全地領會說者的意思。由此,“僅依賴文字語言我們永遠也不會明白一個人說話的完整含義”。

肢體語言能夠彌補有聲語言的不足之處,它能通過有形可視的、具有豐富表現力的各種動作和表情,協助有聲語言將內容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視、聽雙管齊下,能給聽者以完整、準確的印象。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深諳此道。他經常用錢幣作為道具在桌上演示、說明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利益關係,這給工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專家們指出,醫生在問診時特別要注意兼顧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這樣才能給病人更有效的提示,從而獲得更為準確的信息,做出準確的診斷。

不僅如此,肢體語言還能加強表達的語氣,顯示出人內在的情感和態度,使情緒、觀點、意見在無形之中得到有力的強調。比如說,教師運用一定的體態動作來教學,可以調節課堂的氣氛、突出教學的重點、改善學生的信息接收率。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調查,如果教師在講課時距離學生很遠並且毫無表情和動作,學生就隻能接受教師發出信息的25%;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使用圖表、字幕等直觀的教具,學生的信息接收率可提高到40%~50%;如果教師用教鞭指著講解,並配以恰當的手勢和動作,學生的信息接收率即可高達75%以上。由此可見,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是相輔相成的。

肢體語言有助於形成第一印象,體現氣質風度,塑造美的形象。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暈輪效應”。這一理論認為,一個人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成為別人對其做出判斷的心理依據。心理學家雪萊·蔡根曾經做過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她在莫薩立頓大學挑選了68個自願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在口才、外貌以及對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上,這些大學生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在風度儀表方麵,有些大學生風度翩翩、氣質不俗,有些則儀態平平、氣質一般。根據事先的安排,這68個大學生分別向4位素不相識的路人征求意見,希望獲得他們的支持。最終的結果,風度翩翩的大學生獲得的支持率要遠遠高於儀態平平的大學生。

肢體語言不但能與有聲語言互為補充,還能使說話者以動態、直觀的形象出現在聽者的麵前,給他們以直接的印象。肢體語言直接構成主體的體態形象,這種形象不僅僅是外觀造型意義上的,它還鮮明地體現著主體的內在氣質、風度和人格。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人們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無不傳遞著大量的信息,顯露出主體的思想感情、愛憎好惡和文化修養。所以,人們往往通過他人的體態動作去衡量別人的價值,同時也通過自己的動作和姿勢來表現自身的風度。

肢體語言的運用和設計大大增強了這種美學的效果,使談話者聲情並茂、形神兼備,還能展現出談話者的風度翩翩、儀態萬方的氣質。有經驗的口才高手總是善於運用恰當、獨特的肢體語言來改變自己的形象。

據說,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具有“超凡的魅力”。在公眾場合,不管他說什麼,隻要做幾個動作,就能把聽眾吸引住。實際上他的身材並不算高大,但他那精心設計過的肢體語言卻總是能給人一種形象高大的印象。

肯尼迪的魅力可以說是來自於他體態的魅力、風度的魅力、氣質的魅力。擁有了優美的體態風度,就能在與人交流之初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自己的形象符合對方的期待,一開始就從感覺上、心理上溝通了與對方交流的渠道。

總之,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恰到好處地運用語言,還應當盡可能地運用肢體語言來支持與配合。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得體地應用自己的目光、表情、手勢、姿勢等肢體語言和別人進行非語言的交流,一定能創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增強對他人的感染力,同時也顯示出自己卓越的溝通才能。

用你的臉表情達意

表情,尤其是臉部,它是頭部各部位對於情感體驗的反應情緒,它不僅能給別人以直觀的印象,同時還能給他人留下比較強烈的感染力,它與有聲語言相配合,能夠產生極佳的口才效果。

達爾文曾在《人類與動物的表情》一書中指出,當今人們的表情、動作是祖先遺傳下來的,因而人們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類性。這種全人類性使得表情成了當今交流中少數能夠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際手段之一。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這句話至少包含兩層意思:第一,臉部十分重要,一旦受傷,就會被人“一目了然”而“無臉見人”,這對雙方來說是很不利的;第二,臉部處於最顯著的地位,很容易被對方注意,打起架來人會本能地打向對方的臉部,因此,需要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這些都說明了臉部的重要性。實際上,人的麵部,特別是眉、眼、鼻、嘴之間的三角區,是人的表情最集中、最豐富的部分。

人類是表情最豐富的高等動物,最善於表情,特別是麵部表情。麵部表情,在人際交往的表情範疇內,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和壓倒性的。

通常來說,要想成為一名影視戲劇演員,首要的要求是麵孔悅目或具有明顯的特點。由於在觀看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除了語言,觀眾基本上要通過演員的麵部表情來了解劇情,同時,觀眾也主要是通過演員麵部表情演繹情節的效果來評定演員的表演功底的。

麵部表情是人們心理活動、情緒變化的晴雨表,麵部表情能夠直接反映一個人內心的即時情緒,與人的情緒變化是“同步”的。人的臉部滿麵紅光、滿麵春風是興高采烈的表現;麵紅耳赤是急躁或羞澀的表現;臉色鐵青是生氣或憤怒的表現;麵麵相覷是驚恐或束手無策的表現;突然的麵無血色是極度驚恐的體現;臉色蒼白是緊張和身體不適的表現;麵如菜色是營養不良、健康狀況不佳的表現……

麵部表情就是通過麵部肌肉姿勢的變化來表達思想感情的。麵部肌肉收縮和伸展的變化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麵部肌肉鬆弛,露出微笑的神色,使人樂於親近,令人舒服,給人快慰;麵部肌肉繃緊,板著麵孔,使人避而遠之,望而生畏。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快樂則笑容滿麵,喜則眉飛色舞,哀則愁眉苦臉,怒則咬牙切齒。在人的麵部五官中,嘴的表現力也十分豐富,僅次於眼睛。哈哈大笑總是伴隨嘴的大幅開張;人的雙唇緊閉,一定是腦部在緊張地運轉活動;撇嘴表示藐視和輕視,撅嘴表示生氣,努嘴表示慫恿或嘲諷,咂嘴表示讚歎或惋惜,咬嘴唇表示自省、後悔或決心下定;嘴角向上表示愉快,嘴角向下則表示敵意。鼻子雖然活動幅度不是很大,但也有一定的表現力:聳鼻表示厭惡,皺鼻表示好奇,嗤之以鼻則表示不屑或看不起。

在人的肢體語言當中,麵部表情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和情緒。麵部可以把高興、悲哀、痛苦、畏懼、失望、憂慮、報複、疑惑等迅速、敏捷、充分地反映出來。從麵部五官的細微表情,還可以看出交往對象在言語中有意掩飾的內容。

我們在和他人交往、打交道的時候,之所以有時順利,有時被動,有時弄得“費力不討好”,在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操之過急,沒有留意別人的麵部表情,從而沒有察覺到他人的心緒,沒有注意別人當時是否適宜接受你的談話方式和主題。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根據交往對象的麵部表情揣摩對方當時的情緒狀態與情緒變化。當對方和顏悅色時,我們可以與之進行無拘無束的交談;當對方的臉色由晴轉陰時,你最好別去打攪他(她);當對方下巴外揚、眼睛向上、鼻子也翹起來的時候,表示他(她)此時蔑視一切,你最好馬上離開,以後找機會再做溝通。

麵部表情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個性。有經驗的人,從一個生人的麵部表情和麵部形象就能準確判斷出他(她)的性格類型和當時的心情,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察言觀色”、“心如其麵”。

人的麵部表情豐富多樣,在人際交往中,對於情感表達、傳情達意都有重要的作用。麵部表情一般能夠傳達出人們內心的真正想法,同樣,你也可以利用麵部表情來促進溝通的進行。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要對人報以真誠的微笑,讓人感受到你的禮貌、熱情和友好。為了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臉色、眼神、眉毛都應協調配合有聲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如果表情缺乏真誠,就難以做到深入地交流與溝通。而隻有感情真誠,表現出的表情才是真實自然的,才能起到感染對方的作用。

總而言之,說話時的麵部表情應該是誠懇坦率、輕鬆友好的,而不應該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嘴臉,也不應顯出自負的麵孔,那樣就會從心理上把聽者拒之於千裏之外。此外,表情還應該是落落大方、自然得體的,是由衷而發的,而不應該是矯揉造作、生硬僵滯的,這就需要你在平時不斷地加強自己內在的修養。

眉目巧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