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藝術,蘊含著文化修養體現著說的技巧。口才也是一門非常講求語言智慧和語言技巧的藝術。置身在各種複雜的場合中,要想把話說得婉轉動人,有理有趣,引人入勝,就需要學好並妙用其中的技巧。調動氣氛說歪話,追求風趣說笑話……總之,話要巧,多動腦。隻有充滿智慧與技巧的話語,才能讓人聽後心情愉悅,才能處處受人歡迎。
說話妙語連珠
一個人,做到能說會道絕不容易,它需要技巧,隻有掌握技巧,才能成為交際場上的大贏家。
掌握出色的說話技巧,等於多了一個交際的工具。
侃侃而談,使聽者為之動容;能言善辯,使聽者為之折服。
能說會道,往往是交際場上大贏家的看家本事。
每個人要把事情做好,要把人的關係協調好,就不得不說話,說話是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把說話和做事結合起來的人,肯定是實實在在的人,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在生意場上,生意人不僅需要智慧,還應有涵養和風度,而且必須具備“說”的技巧。經商,離不開生意洽談,而在洽談中,僵局在所難免。作為一位精明的生意洽談人應努力保持鎮定,設法緩和洽談氣氛,這時,“能說會道”就派上用場,它可以改變問題,輕鬆環境,給你贏得時間,創造機會,使你“卷土重來”。
在情場上,“能說會道”是情人之間的粘合劑。
電影《人到中年》裏有這麼一段對話:
“……你呢,你喜歡詩嗎?”傅家傑問陸文婷。
“我?我不懂詩,也很少念詩。”陸文婷略帶自嘲口吻地說,“我們眼科手術,一針一剪都嚴格得很,不能有半點兒幻想的……”
傅家傑連忙打斷她的話,熱情洋溢地說:“不,你的工作就是一首最美的詩。你使千千萬萬人重見光明……”
就是這麼簡短的幾句話,就輕而易舉地解除了有可能出現的誤會,互相有了更深的理解,兩人情感在深層處得到溝通,愛加深了。
口吐蓮花,妙語連珠更是雙方情感撞擊和融彙的彩虹。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說過:語言作為工具,對於我們之重要,猶如駿馬對於騎士那樣重要。
實際上,社會上有很多不老實的人,經常會利用所謂老實人不會說話的缺點,占別人的便宜。這些不老實的人,雖說可惡,但善於尖嘴利舌,花言巧語,使他們往往可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那些不善辭令、拙嘴笨腮的老實人難道不應該提高一下自己的說話水平,或者通過學習與訓練使自己也變得“能說會道”?
同時也要注意並非具有三寸不爛之舌,說起話來滿口冒白沫子的人就算具有好的口才,就是會說話。你看某某人,誇誇其談,口若懸河,但他講了一番什麼,都是他人的隱私,把人家和對象約會時的樣子也都描繪得細微而精彩。這種“口才”是怎樣的討厭不是很明了嗎?
很多人認為,推銷人員的口才一定都好,這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現今的優秀推銷人員中,不具備“口吐蓮花”者,仍有很多。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很可能達不到目的,隻言片語,卻很可能一語說到點子上。哪一種算“能說會道”呢?顯然是後者。
能說會道的人應該是不惹人厭煩的人。初次與人見麵,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說話。言詞得體,會使對方滿意,從而使你突破人際交往的每一道難關。一個懂得對方心意的人,說起話來能夠為他人設想,這種人大都有強烈的感受性,故因善解人意而能博得對方好感。
要想真正算得上能說會道,還要繞過兩口陷阱:一是言多語失;二是禍從口出。
總而言之,說話的技巧很重要,隻有妙語連珠,口吐蓮花,才能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人,才能優遊交際場。
講究曲徑通幽的藝術
在社交言談中,富有語言表達能力的人,極具駕馭語言的功力,能夠自如地使用多種語言表達方式,不斷探求各種各樣的語言風格。
(1)以軟擊硬,綿裏藏針
談起《水滸傳》,人們便會立即想起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魯智深的形象。其實,即使是最直率的魯智深,有時也離不開委婉,說話也有含蓄的時候。電視劇《魯智深》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後,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隻得削發為僧。劇中有這樣一段台詞:
法師:“盡形壽,不近色,汝今能持否?”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持否?”智深:“能。”
當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當勢力強大的一方故意發難時,弱方用硬碰硬的辦法與之爭鬥是會吃虧的。要想堅持原則又能獲取勝利,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軟擊硬,綿裏藏針,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戰勝對手。“十年動亂”中,當時的江青真可謂橫行於世,她又愛胡言亂語,稍不遂意就要整人。
一天,中央文革小組召開擴大會議,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田維新少將列席會議。會間,江青拿著參加會議人員名單,陰陽怪氣地問:
“哪一位是田維新同誌?”“我就是。”田維新回答。
“你是哪裏人?”
“我是山東東阿人。”
“明明是東阿嘛!你想糊弄我,我可是山東人。”江青說完,十分得意。
田維新鎮定地說道:“我們那個地方祖祖輩輩這麼叫著,我這是尊祖隨俗之稱。您雖然是山東人,但由於出外謀事早,所以對山東的民情風俗不一定都了解。”
這樣綿裏藏針的爭辯,使江青非常惱火,但又無由發作。她滿臉通紅地說:“那是地方方言。”接著,她抖抖手上的名單,另生枝節道:“田維新呀?你這個名字可不好。維新者,維新派也,是屬於康有為一夥嘛!你這個名字得改一改。依我看,就改成維華吧。”
田維新略加思索後答道:“我這名字是小時候父母給起的。他們不知道什麼維新派;再說我這個維新還有一番新意,我是支持新事物,維護新事物的。”
田維新的話引來多人讚賞,江青氣得直打哆嗦,眼見自己占不了上風,就再也不吱聲了。
在過去那樣的環境下,地位較低的田維新能夠挫敗目空一切、高高在上的江青。既針鋒相對,維持了正義,又有節有度,沒讓對方抓住自己的把柄,反映了他作為軍人的機敏,顯示了他良好的應變口才。
(2)偷換概念,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是互相頂替的意思。在交際中,有時會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問題。但是,緘默是不允許的,使用“無可奉告”的外交辭令有時也並不禮貌。此時,不妨“偷換概念”,故意曲解對方所提問題的意願去應變。這就叫“移花接木”。
(3)妙用“模糊語言”
模糊語言也是實際表達中需要的。對於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於把話說得太實太死的情況,這時就要求助於表意上具有“彈性”的模糊語言。隨機應變,尤其需要模糊語言。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兒子王元澤年幼時,有一位客人知其不辨同籠的獐和鹿,卻故意問他:“哪一頭是獐,哪一頭是鹿?”王元澤不慌不忙,沉著地答道:“獐旁邊那頭是鹿,鹿旁邊那頭是獐。”聽了王元澤的答語,“客大奇之”。王元澤年幼無知,本來無可厚非,可是他卻機智地巧用模糊語言為自己解圍,顯示了他的聰穎機智和過人的應變能力。
(4)以毒攻毒
談話中對方若故設“陷阱”,可以以牙還牙。會話對方故設“陷阱”,以謬論相刁難,其用意無非是企圖造成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麵:答則顯示無知,不答則表明無能。這種,情況比較適宜用“以謬治謬”法應變。
由於提問者的話本身是荒謬的,對於荒謬的回答,自然就喪失了指責的權利,刁難別人也就成了自我出醜,陷阱也不攻自破。還有,當對方蓄意挑釁或侮辱時,必須“以毒攻毒”。
傳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是個瘦子,有一次,他與一個大腹便便的商人狹路相逢。
商人:“看到你,人們就會認為美國發生了饑荒。”
作家:“是的。看到你,人們就會明白發生饑荒的原因。”
馬克·吐溫在突然蒙受譏諷時,靠的是“禮貌反擊”,不失風度卻十分有力地回敬了對方。可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是一種應變良方。
(5)裝聾作啞,順水推舟
“順水推舟”可以避開對手的進攻,麵對挑釁,除了針鋒相對“以牙還牙”,有時也需“綿裏藏針”,以守為攻。這時候,不妨來個裝聾作啞,一則避其鋒芒,二則以有禮對無禮,在心理上爭取主動。這裏有個例子,雖然不屬於交際會話的範疇,但對掌握應變技巧同樣不無啟迪。
當年,英國首相威爾遜在發表競選演說時,忽然有個故意搗亂的人高叫起來:“狗屎!垃圾!”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幹擾,為了顧全大局,保證演說成功,威爾遜鎮靜地報以一笑,用安撫的口氣說:“這位先生,我馬上就要談到您提出的髒亂問題了。”這樣,威爾遜佯作曲解搗亂的本意,以順水推舟的手法,“安全”渡過了“險灘”,使演說得以順利地繼續。演說可以如此,交際會話同樣可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