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伊拉克戰爭(1 / 2)

車子慢慢的向前開去,街道兩旁的現代建築遮擋住了古老文明留下的痕跡。“身披幾度文明的綬帶,一個被兩河祝福的國家,孕育出堅定和寬容的天才,這片燃燒的土地,其輝煌,其崇高直上雲霄……”拉希德?阿裏總統開始輕輕地吟唱伊拉克的國歌。

李德斜睨了誇誇其談的阿裏總統一眼,他承認伊拉克是個受神眷顧著的國家。上天不僅給了他們豐富的石油,而且還有其它阿拉伯國家所沒有的豐富的水源。要不是因為戰爭,世界上不會有比這更好的適宜人類繁衍的地方了。

當然伊拉克人也沒有辜負神靈的厚愛,他們在6000年前就在這片位於兩河之間新月形的土地上建造了最早的城市,創立了最早的文明,發明了陶輪,創造了灌溉係統,用契形文字把法律編整成冊,建立了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被稱為“永生王國”。而他們發明的60計數法、圓周分割法則一直沿用到今天。

公元前1300年,底格裏斯河上遊的亞述人開始崛起,公元前8世紀,亞述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在國王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和他的後代的帶領下,憑借著強大的軍隊,先後征服了前巴比倫王國、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和埃及,除了意大利和希臘,地中海沿岸已經被它完全占領,伊拉克人建立了屬於自己民族的第一個鼎盛時期。

再後來,波斯人來了,阿拉伯人來了,蒙古人來了,土耳其人來了,英國人來了。今天,德國人來了……一個個同族的、異族的侵略者像走馬燈一般侵入這塊土地;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黑羊王朝,牟法威王朝,奧斯曼王朝,費薩爾王朝,一個個盛極一時的朝代如走馬觀花般的在這片土地上流過,這些王朝既為這塊神奇富饒的土地帶來過巨大的災難,但同時也為它留下了不朽的文明與財富,所以拉希德?阿裏總統完全有理由為自己是伊拉克人而驕傲。

“我相信德國人是來幫助我們的。”總統狡黠地盯著元首,似乎從他臉上發現些什麼。

李德答非所問:“戰爭總會過去,伊拉克一定會強大起來。”

“感謝真主。”阿裏真誠的望著元首,點了點頭,岔開了話題,“巴比倫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全城有一百座銅製的城門,所以叫做‘百門之都’。”

“真的有一百座城門啊?”李德訝然加愕然。原先以為“百門之都”隻是一個形象的比喻。

“那當然了。這一百座門都是由純銅鑄造的,上麵雕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與神像,由用磚砌與油漆澆灌而成的城牆連接著,上麵能走四匹馬拉的馬車……”他侃侃而談,說得元首肅然起禁。

轉而一想,這是個誇誇其談的家夥。要不是德國人幫助他複辟,他現在仍然在柏林郊外當寓公呢。

早在1930年6月,英國就強迫伊拉克簽訂了為期25年的《英伊同盟條約》。條約規定英國軍隊有權占領伊拉克境內哈巴尼亞和塞巴兩個最大的空軍基地,如遇戰爭威脅,伊拉克亦應向英國提供其領土上的一切便利和協助。

1927年,英國結束對美索不達米亞的“委任統治”,扶植哈希姆家族建立伊拉克王國,但考慮到盛產石油的伊拉克地處英國與英屬印度的咽喉,英國仍在當地保留大量駐軍,比如在哈巴尼亞基地就駐紮有皇家空軍的戰機和一定數量的飛行員。

然而,英國用霸權支配中東事務,特別是慫恿猶太人大量移民巴勒斯坦,激起包括伊拉克在內的眾多伊斯蘭國家的憤怒,這種情緒又為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情報機關所利用。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法西斯席卷歐洲大陸並侵入北非之際,孤軍抗戰的英國正處於最困難的階段,對伊拉克的控製已大為削弱。因此,伊拉克新政府企圖同德國結盟以對抗英國。

德國發表支持阿拉伯民族運動的宣言後,伊拉克國內形成了以蓋拉尼為首的親德派和以努裏?賽義德為首的親英派,兩派之間鬥爭激烈,英國與伊拉克的關係也趨向緊張、惡化。英國要求伊拉克攝政王伊拉廢除該屆政府。但是伊拉無力挽回局麵,被迫和賽義德一起逃往約旦。伊拉克國內局勢更加惡化。在英國人看來,伊拉克的局勢已經演變為一場“親軸心國分子的叛亂活動”。

在德國間諜弗郎茨?維曼-拉姆魁特的一手策劃下,1941年4月3日,仇英的伊拉克大貴族拉希德?阿裏?蓋拉尼發動政變,成立了以他為首的國防政府。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軍事手段把所有英國人趕出中東,實現國家獨立和人民自由。上台伊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他要對英國發起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