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偉大的德意誌帝國(2 / 2)

南普魯士:將沿黑海東岸組建,包括邁科普油田區。巴庫油田和格羅茲尼油田將租賃給德國99年。

盡管山呼萬歲,一些議員抱怨把莫斯科留給俄羅斯是失誤。元首起初平靜地解釋著,後來按捺不住了,批評德國人圖其表象而不求實際,不懂得適可而止。另一些議員還提出了一些質疑,比如修建南北的高速公路將幾大區聯接。等到吵吵鬧鬧通過計劃時,天已大亮。

李德歉意地對愛娃說:“親愛的,看來我們要孩子的計劃得推遲了。”

愛娃善解人意地回答:“沒事,用我們的孩子換來220萬領土,值了。”

她瞅了冉妮亞一眼,幫助麗達梳理頭發,囑托她好好照顧元首。受寵若驚的麗達不知道說什麼好,信誓旦旦地保證一定照顧好元首,直到愛娃白了她一眼。

匆匆吃了點早餐,元首一行在隆美爾的陪同下,乘坐專機從柏林飛往伊拉克。

專機在土耳其加油期間,元首與土耳其總理密談了一個小時,這次談話甚至連鮑曼都沒讓陪同。

到達巴格達的時間是上午十點。拉希德軍用機場正在冒著滾滾的濃煙,空氣中到處彌漫著一股刺鼻的焦油氣味。伊拉克以漫天的沙塵暴歡迎德國元首的到來。沙塵暴把巴格達籠罩在漫天的紅色灰沙之中,時速50英裏的風呼嘯著,使它變得地獄般昏暗。

禍不單行,幾架美國解放者飛機又來雪上加霜,炸彈炸開了排汙道,炸彈小鎮裏彌漫著陣陣臭氣,路上汙水四溢,糞尿橫流。從牆上被炸開的洞裏,不斷冒出火苗和濃煙。子彈、磚塊、建築物殘片、被炸飛的路燈杆和毛驢車的碎片四處橫飛,雨點般地落在前方被汙水淹沒的路上。

在一陣下馬威後,沙塵暴奇跡般停了。好像是從土裏鑽出來似的,一小隊當地群眾舉著德國和伊拉克國旗立在路邊。幾輛伊拉克警察的摩托車也加入了德國警衛車隊伍裏。在一座有鮮亮鈷藍色圓頂的清真寺前麵的車上,站著德國人民的好朋友、現任伊拉克總統阿裏。元首的手下很快給他起了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阿裏巴巴。

“啊,親愛的元首,我剛遇到伏擊。”阿裏巴巴打著誇張的手勢說。元首以為他誇大其詞,沒想到剛走了幾百米,從左邊三層樓上射過來一串子彈,打在奔馳車前麵的地上,卡爾梅克人有意識地躬身伏在駕駛盤上左拐右避加速向前開。冉妮亞與麗達護衛在元首兩旁。

在第二輛車上,薇拉模仿著她倆的樣子試圖保衛鮑曼,車輛猛然加速,東施效顰者一屁股跌坐在座位上,手裏的槍甩到很遠的地方。

伊拉克的局勢還沒有平靜。在這個險惡的前往巴格達市區的路上,哪怕隻停一小會兒,大家都有危險。到處是碎石瓦礫,卡爾梅克人險些撞上一輛被炸毀後堵在路上的汽車上,迫使冉妮亞大聲嚷嚷:“你眼瞎了?不會開滾下來。”

好不容易到達巴格達市。李德站在木蘭巴廣場上,往日在書上讀到的巴格達的輝煌的曆史一下子在腦海中變得清晰起來。

向四周望去,昔日壯麗無比的城牆依然顯得威風凜凜,好像在炫耀剛建成時的威武雄壯,可矗立在上麵原先林立的城堡卻早以被風沙無情的磨損殆盡,隻留下一些廢墟殘跡。

李德貪婪地呼吸著來自底格裏斯河的空氣,耳邊充斥著阿裏巴巴自豪的解說:公元762年,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裏發曼蘇爾親自主持儀式並親手立下了巴格達的第一塊奠基石,從此,一代名都巴格達開始了它艱難曲折的建設過程,曆時四年,花費1800萬塊金幣,彙集了來自敘利亞、埃及、波斯等地無數能工巧匠的心血,最終屹立在了底格裏斯河畔。

建成後的巴格達,迅速發展成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經過不斷的擴建,巴格達日臻完美,大街小巷錯綜複雜又井然有序,城內光澡堂就有一萬所。到了盛世哈倫?拉希德時代,巴格達更加雄偉壯麗,城裏有國庫、商場、公園、禮拜堂、猶太教堂、基督教堂、孤兒院、瘋人院、醫院、旅店、澡堂、外國人居留處等。城中有警察署,下設各個街道的派出所,碼頭橋梁上都有崗亭,當時人口達到150萬,是西亞第一大城,而木蘭巴廣場正是它的中心。

廣場的中間是幾根巨大的石柱,這裏就是當時曼蘇爾為巴格達奠基的地方。李德走上前輕輕撫摸著,上麵的每一個棱角仿佛都記錄著一段崢嶸的曆史,曼蘇爾當年決定建造巴格達時,是否想到過這座城市以後會經曆巨大的輝煌和隨之而來的巨大痛苦嗎?蒙古人來了,土耳其人來了,英國人來了,現在德國人又來了,任何一個好戰的民族都以征服巴格達為榮,他們的口號都驚人和一致:都把“解放巴格達”掛在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