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萊特兄弟之後,各國掀起了研製飛機的高潮。1910年,法國的法布爾發明了浮筒式水上飛機。把飛機的應用範圍從陸地。
1914年,俄國飛行員聶斯介洛夫完成了第一個特技飛行:翻筋鬥。這個360度的筋鬥,在飛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大大提高了駕駛飛機的技能。現代空戰的許多機動,都是由筋鬥發展而來。而現代飛行員培訓,筋鬥是必備科目。
飛機一發明出來,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運用到戰爭中。1909年,美國陸軍裝備了世界上第一架軍用飛機。早在1911年墨西哥革命戰爭期間,農民軍曾雇傭一名美國飛行員參加戰鬥,這位飛行員用手槍對地麵目標進行射擊。這是天空中響起的第一聲槍聲。
1911年10月23日,意大利與土耳其作戰中,也使用了飛機。隨後,軍用飛機在德、英、法等歐洲國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飛機這個嬰兒已經長成小夥兒了,不論是英法俄還是德奧,雙方都擁有上千架飛機。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軍隊裝備的各種飛機都沒有加裝武器,隻是飛行員隨身佩帶手槍。交戰雙方在空中相遇時,隻能是互相揮揮拳頭,或者日爹操娘地罵上幾句完事。
動口不動手的君子並沒有當多久。一次,一位心裏鬱悶的飛行員拔出手槍向對方的飛機開了幾槍,立即啟發了所有飛行員,乘坐雙座飛機的法國飛行員開始把步槍搬上飛機,試圖對敵方飛機進行更有效的射擊。隨後小炸彈、手榴彈也都搬上飛機成為襲擊對方的武器。
有趣的是,俄羅斯飛行員發明了一種所謂的“抓鉤”戰術,將敵機擊落。1914年8月5日。俄羅斯飛行員涅斯捷羅夫別出心裁地在自己的飛機後部裝了一把刀子 ,他在和德國的一架飛艇格鬥時,用這把刀子將飛艇的蒙皮劃開。後來,他又在機尾部裝了一條帶重錘的鋼索,試圖用它套住敵機的螺旋槳。
俄羅斯的許多飛行員紛紛效仿涅斯捷羅夫,上尉卡紮科夫采用了一個特別裝置——“抓鉤”,在飛機下部安裝了一條鋼索,在鋼索的尾部安上了一個活動“抓鉤”,抓鉤上有一個雷管。當自己從敵機上方飛過時,操縱飛機用抓鉤將敵機鉤住,在鉤住的瞬間,雷管爆炸,將敵機擊落。
最初的空戰不是靠武器裝備的優劣,而是靠飛行員的勇敢、機智、頑強的戰鬥作風,用飛機去撞擊敵機,成了當時的時髦戰術。
1915年3月19日,卡紮科夫駕機飛過維斯拉河以西時,發現了一架德國“信天翁”飛機,他悄悄地跟在德機的後麵,看準機會,“騎”在德機的上方,甩下抓鉤,將敵機牢牢抓住,並引爆了雷管,把敵機炸了一個大洞。
德機企圖逃遁,卡紮科夫哪肯放過。於是,一個鷂子翻身向敵機撞去,被“信天翁”躲開。卡紮科夫急中生智,他一個下滑,用機輪狠狠地撞在笨重的“信天翁”的機身上。兩架飛機絞在一起,向下墜落。十幾秒鍾後,兩架飛機都撞在了地麵上。卡紮科夫的飛機垂直地立在一個土包上,卡紮科夫幸免遇難。而德國的“信天翁”卻轟然爆炸,機毀人亡。
西線的空戰更加激烈。天生浪漫的法國人把機槍搬上飛機,但機槍會打碎螺旋漿,怎麼辦呢?
法國人很快發明出一種後推式飛機,就是把螺旋漿裝在飛機後麵,用反作用推動飛機前進,這樣一來,機頭上可以安裝機槍了。想法似乎很不錯,試驗結果也令人滿意,但投入使用後不是那麼回事了。這種飛機穩定性很差,特別是在機頭安裝笨重的機槍後,隻要一加速,飛機的脾氣就上來了:要麼直竄上九天,要麼一頭紮向地麵。
法國人扔不氣餒,把機槍架到雙翼飛機的上層機翼上。可又出現了新問題:輸送子彈非常不便,而且滾燙的彈殼經常掉進飛行員的脖子裏。
直到有一天,一架法國飛機向德國飛機開火時,固定機槍的鐵環鬆動,機槍從頂上掉了下去。法國人放棄了這種天真的嚐試。
九月的一天,天高雲淡。三架德國飛機正悠閑地在德國空中巡航,迎麵飛過來三架法國飛機。德國人隻是好奇地望著他們,突然間,從法國飛機的螺旋漿之間噴出密集的機槍子彈,兩架德機淩空爆炸,剩下的一架好不容易飛回基地,心有餘悸地向戰友們講述了他的奇遇。
德國指揮官以為這個劫後餘生者被嚇傻了,並沒有當回事,繼續派出飛機與英法飛機決戰,直到讓更多的德國飛機驅羊趕狼。
不久後,德國人想方設法擊落了一架法國飛機,在殘骸上發現了秘密。原來,法國的一個飛機設計製造家索爾尼埃和一名叫加羅斯的飛行員經過共同研究,在槳葉後麵安裝鋼製楔形偏導板,以擋開擊中的子彈。
1915年4月1日,加羅斯駕駛著一架裝有這種偏導板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曾與四架德國的“信天翁”偵察機相遇,加羅斯開槍射擊將一架德機擊落,到同年4月18 H以前加羅斯共擊落了四架敵機,事實證明在槳葉後安裝偏導極是有一定保護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