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交通廣播為例
龍煦霏
“全媒體”可以從三個方麵定義:就傳播載體而言,可以概括為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音響、音像、電影、衛星通訊等;就傳播內容而言,涵蓋了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就傳播渠道而言,包括了傳統的紙質、頻率、局域網等。在全媒體時代下,受眾已經不再是信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參與者。
從延安時期起步的中國廣播幾度沉浮,從20世紀60年代的黃金時期,到80年代被電視衝擊的低迷時期,再到21世紀全媒體時代下的複興。中國廣播不僅要麵臨管理體製創新,還需要開創符合廣播發展規律的新模式。作為類型電台的交通廣播在“轎車家庭化、居住郊區化、城市擁堵化”的社會現實中應運而生,發揮了廣播在聽覺媒體上的獨特優勢,通過聽眾的聽覺感受,直擊電視、報紙甚至互聯網等其他媒體的軟肋,開創了“廣播 + 交通”的新媒體模式,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其中,北京交通廣播電台的發展模式就很具有代表性。
一、服務為本,彰顯人文關懷
傳統的廣播模式基本是“我播你聽”、“我說什麼你聽什麼”,受眾別無其他的選擇。在被傳播學稱之為“魔彈理論”的假設框架內,節目製作者主觀地認為傳播者播放的內容都會被受眾毫無挑剔地全盤接受,而且接受態度是一絲不苟的。在這種缺乏事實依據的先驗論單線式不可逆的傳播模式下,受眾勢必被置於被動、弱勢的地位。(張鳳鑄、胡妙德、關玲:《中國當代廣播電視文藝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頁。)除此之外,傳統的廣播節目中還采用了大量的教化性語言。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裏,由於其他媒介發展滯後,廣播以其省力、方便等優勢占據媒體龍頭地位數十載。在上世紀計劃經濟時代,人們家中桌櫃上的電子管收音機或懷中的晶體管半導體均是某種身份的象征。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先是電視憑借視覺優勢排擠了廣播,繼而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廣播“唯我獨尊”的光鮮時代一去不複返。麵對嚴峻的形勢,廣播行業不得不重新探索自己的出路。
首先,上個世紀90年代初,全國廣播行業在“珠江模式”的帶動下,逐步走上係列化發展的道路。從那時起,廣播開始放低姿態、走下“聖壇”來到受眾身邊,像知心朋友一樣陪伴人們度過寂寞獨處的時光。廣播從業者也開始重視聽眾的細分化,各地新開播的音樂台大多取得了一定成就。
其次,隨著經濟的日益繁榮和交通的日趨發達,數量日漸龐大的司乘人員、川流不息的乘客和越來越多的私車擁有者,形成了一個在移動著的交通工具上也需要信息服務的特殊受眾群體——動眾(移動中的受眾)。於是,在“動眾”這一特殊受眾群體人數飛速增長的情形下,專門指向移動中的受眾的廣播——交通廣播,不失時機地應運而生了。動眾們在收聽交通廣播節目的過程中,不僅眼、手、腳都得以解放,甚至耳朵也可以在似聽非聽的狀態下享受充分的自由。交通廣播讓動眾們即使在出行的狀態下也同樣能獲得豐富的外界信息,避免了由出發地到目的地之間的單調與枯燥,體現了廣播媒體對受眾的人文關懷。
動眾需要什麼?如何能讓廣播節目在傳遞信息的同時還能寓教於樂,體現廣播對動眾的人文關懷,這是北京交通廣播自建台以來一直在思索的問題。要使廣播走出困境,就必須順應社會發展,以服務為本,彰顯人文關懷。為此,北京交通台通過座談會、熱線、論壇等方式了解動眾需求,勾勒出極富人文關懷理念的節目主線,相繼開辦了《一路暢通》、《汽車俱樂部》、《時尚汽車生活》、《晨光快遞》、《交通新聞》、《今日交通》、《歡樂正前方》、《動感北京》等貼近受眾的創新型廣播節目,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徐泓、超越:《北京交通廣播解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頁。)
(一)滿足動眾對路況信息的特殊要求
針對早晚的交通高峰時段,《一路暢通》大密度地播報路況信息,指導行車,舒緩交通。與車有關的資訊也是動眾關注的焦點,《汽車俱樂部》、《時尚汽車生活》用訪談、新聞等形式報道汽車資訊,為動眾提供消費指導。新聞資訊也是動眾每天不可或缺的,《晨光快遞》、《交通新聞》、《今日交通》將國內外時事、交通新聞、社會新聞等以簡潔的標題新聞形式呈現給動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