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滿足動眾的情感慰藉
針對駕車人身上所具有的多重社會角色之特點,北京交通台的節目內容不單是路況,更有美妙的歌曲、活潑的短信互動、輕鬆的每日話題、逗趣的各家之言。堵車心煩時有《一路暢通》與動眾相伴,有《歡樂正前方》為動眾解悶、逗樂;夜深人靜有《動感北京》與您同行。正是基於對動眾的全方位考慮,給予動眾充分的人文關懷,動眾才會稱讚北京交通台“像好朋友,隨時陪伴著我”。
(三)打造“大家幫助大家”的服務理念
在現代都市中,人們比鄰而居卻互不相識已是司空見慣。駕車出行中的動眾“蝸居”在駕駛室中,被一個個金屬的外殼自然隔離開來,雖然穿行在熙來攘往的車流之中,人於人之間仍舊是隔離的、孤獨的。(徐泓、超越:《北京交通廣播解析》,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頁。)北京交通台不僅自己將服務動眾的理念貫穿節目始末,同時還成功地營造出大家互幫互助的氛圍,讓動眾在獲取信息的同時,還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感和被別人幫助的溫暖。
從一開始的“我說什麼,你聽什麼”,到“你可以向主持人提一些要求”,再到2003年1月1日“大家幫助大家”口號在《一路暢通》節目中被正式提出,每一步的改變都體現著交通台服務理念的深化,彰顯著人文關懷。
二、 基於“受眾中心論”,提升廣播的互動意識
“受眾中心論”是指媒介的一切活動均以受眾為中心。受眾中心論的實質就是要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傳播受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信息,反映他們的呼聲、願望和要求。廣播的優勢過去被公認為快捷、方便、容量大、覆蓋率高,但是在全媒體時代下,這些優勢已成為當前所有媒體均可以實現的共同追求,不再為廣播所獨有。在全媒體時代下,廣播的主要優勢在於地方性、互動化、低成本。其中,尤以互動傳播這一優勢最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受眾有了“我想聽什麼,請你播什麼”的願望和要求,媒體如何適應“我要說”、“我想聽”的受眾心理新特點呢? 從以傳播者為中心向受傳者為中心的轉移,就是互動意識在廣播改革發展中的必然趨勢。
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催生了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的蓬勃發展,誰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誰就將麵臨被淘汰的危險。與電視和報紙相比,廣播憑借聲音傳播優勢在信息反饋方麵更生動、更人性化,傳播者和受眾得以近距離地“親密接觸”。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珠江模式”開始,廣播的傳統語態一直在探索走出“報紙有聲版”的傳播模式,讓受眾獲得話語權。
(一)短信互動搭建平等交流平台
節目以內容為王,但內容的傳播又受到技術的影響。人們通過技術的更新應用,不僅能創新節目形式,還能使節目內容的品質得到提升,正是短信與廣播的聯袂,使得“古老”的廣播煥發了新的生機。作為北京廣播台引入短信互動的第一個以交通資訊為主的欄目——《一路暢通》,主持人在篩選短信的時候就首先以路況信息為主線,然後是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短信,最後是能夠緩解人緊張心情、對人的心靈有所啟迪或撫慰的短信。在路況信息互動中,主持人播出的路況信息都是事前提交北京市交管局信息發布中心核實過的,這樣既能準確提醒大家出行時選擇合適的路段,同時也為交通指揮中心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信息。
(二)信息互動促進廣播節目創新
傳統傳播方式是在傳播者對傳播內容經采集、製作完成後向受眾傳播的,受眾獲得的是既成內容。受眾參與傳播改變了這種固有模式,傳播者在進行傳播時與受眾共同完成傳播內容的製作,在此情況下,受眾與傳播者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和諧互動的傳受關係。
短信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的傳播方式,在信息傳播方麵具有傳統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如:永遠不會占線,傳播源廣泛分散,傳播周期短暫及時,傳播成本十分低廉,傳播方式多樣化,參與性、互動性和保密性較強等。短信互動能夠為聽眾提供一個參與節目、與人分享所見所聞的平台,契合了人們渴望自我表達、實現自我存在和自我價值的需求。短信作者在自己的短信博得傳播者的青睞並得以公開傳播時,成就感和自豪感會油然而生;而主持人在整理短信的同時,可以得到一個較為詳細的反饋,為節目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個更為有利的參考。《一路暢通》的主角既是主持人也是動眾,主持人和動眾之間的互動貫穿於節目始終,使豐富的信息量和輕鬆愉悅的氛圍成為這檔節目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