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這一係列重大課題是我們黨在理論上取得的新突破,也都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怎樣通過我們手中的筆和話筒把中央的精神轉化成通俗的語言,讓老百姓聽得懂、聽得明白?同時,怎樣把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來自基層的真實情況及時準確地反映給中央?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我們新聞工作者大有可為,有很多很多事情可做。這些年,我們新聞單位在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方麵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山西繁峙礦難、廣西南丹礦難,都是記者同誌憑著正義和良知,不為金錢所誘惑,首先把情況如實地反映給中央,使中央及時作出決策,切實維護了遇難礦工和家屬的權益,對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不可否認,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在真正發揮‘喉舌’作用等方麵,離黨和人民對我們的要求和期望還有差距。這突出體現在一些有償新聞、虛假報道等方麵,有償新聞、虛假報道誤導了輿論,損害了我們新聞隊伍和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形象。新聞工作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現在,有些單位和部門害怕記者上門,這說明有些地方的工作與中央精神不一致,因而害怕輿論監督、防範輿論監督。但是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每個新聞工作者都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黨性原則,嚴格自律,在日常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中擺好自己的位置。”
方明老師自從事廣播節目的播音工作以來,參與錄製了大量的優秀節目,他的節目記錄著一個個時代、代表著一段段曆史,見證著中華民族半個世紀的成長曆程。他以一位在話筒前從事了半個世紀播音工作的老播音員身份,強調了播音主持工作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的導向作用、橋梁紐帶作用以及播音主持工作者應肩負的重大社會責任。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每一次重大災難發生時,廣播都會以其獨有的傳播方式在第一時間肩負起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的重任,與一線災民同呼吸、共命運,成為一奶同胞之間傳遞情感、通報信息的橋梁,把持著時代的脈搏。
方明老師回憶說:“有一次開完人代會,有人問我如何看待廣播現在在媒體傳播中已經處於劣勢這種狀況,我回答道:1998年發大水,在抗洪救災表彰大會開始之前,江澤民總書記對我說‘這次你們廣播起了很大作用啊!’重大災難發生時主要是通過收音機獲取外界消息的。巧合的是十年後的2008年,又是在開人代會的時候,我遇到了徐光春同誌,他一見麵就對我說,‘哎呀,這次冰雪災害廣播起了很大作用!’我對他說‘老部長,我希望不是一到鬧災才想起廣播。’的確,當電纜通訊都斷掉的時候隻能依靠廣播。話音落地不到兩個月,5·12大地震發生了,又是廣播先發出了消息,包括四川台、成都台……總書記要求給前線部隊的每一名戰士都配備一台收音機。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廣播不管到什麼時候都是不可離開的重要工具。新媒體的出現,表明技術進步了、社會進步了。廣播要利用新技術,讓人喜聞樂聽,變成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交通廣播和音樂廣播對開車的人可以做到這一點。為了安全,司機是不能看電視的,廣播就成為合適的娛樂方式。其他廣播節目如果能把質量本身提高,能夠讓人通過節目得到心靈的感悟和美好的熏陶,自然也會贏得聽眾的認可和喜愛。
談及對播音主持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明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起碼語音應該不成問題,廣播的傳播特點要求語言的穿透力要強,否則很難駕馭各種各樣的稿件。這是需要天天練的,不是知道了就可以會的,如果不天天練就隻能停留在半成品的狀態。本職業務應該具備適應各種文體稿件的條件,要讓同行聽了可以豎起大拇指,讓聽眾可以感受得到國家台的標準。我想送給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三句話,齊越老師說‘要玩真的’,夏青老師說‘你要感覺到’,林如老師講‘要處理好句子出意思’。自己的本事要學得過硬,自己的基本功必須要打結實。這樣在任何一個崗位上都可以迅速適應。對於播音主持專業來說,基本功包括兩大方麵,一方麵是語言的基本功,另一方麵是基本知識的積累。要盡量積累與專業相關的各種知識,知識結構要全,知識麵要寬,目光不要局限在窄小的範圍內。作為學生,首先要紮紮實實地學好基本理論。這正是現在的播音員主持人所缺失的。備稿六步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並做兩步走的。注重平時積累最好的榜樣是陳剛老師,他所有看過的報紙、稿子旁邊都有分析筆記,導語、主體、背景、結尾旁邊都有詳細的分析。如果平時不做大量的練習,僅僅依靠在具體節目錄製中的經驗,是很難成為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的。
此外,很多同學想要有自己的播音風格,殊不知風格不是隨隨便便地自封的,是要在工作中逐漸形成並由同行和聽眾共同來認定的。風格和毛病之間隻是一紙之隔。此外,同學們在時刻銘記自己是新聞工作者的身份的基礎上,可以向其他藝術借鑒、學習。比如從藝術、聲音、氣息角度,我們可以像葛蘭老師學習,每個字都要飽滿地出來,不倒字,聲音要通暢、穿透力要強。以前,老師就要求我們向各個行業學習。我們要到天橋去看相聲演員說相聲、聽評書演員講評書,齊越老師還曾帶領我們去同春園端盤子上菜,讓我們和炊事員、顧客交談,帶領我們下礦井和礦工聊天,夏天還組織我們到農村割麥子,到工廠請工人聽節目,到部隊和戰士一起摸爬滾打熟悉戰士們的生活……種種生活體驗無形地充實完善著我們的閱曆,幫助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創作源泉。”
播音主持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一切創作的源泉都來自於生活本身,因此,要想堅持正確的創作道路,做好播音工作,投身到實際生活中去體驗感受應該是播音員主持人必不可少的一課。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做節目時把有價值的內容傳送到受眾的心裏並與其產生共鳴。
聽眾通過廣播隻能聽到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而看不到幕後的采編工作。無論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如何,他們心裏都有一把尺子,這把尺子都有兩個刻度,一個是聲音語言,一個是知識應用。對於播音員主持人而言,無論是剛畢業的還是資深的,其語言傳播都是以節目成品形態呈獻給受眾的,要積極努力地做到“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資深播音指導陸揚老師說:“播音主持工作是新聞工作的一個分支,是一個政治性極強的文化工作,所以需要有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業務結構,知識結構就是做任何節目不會說外行話,業務結構就是無論什麼類型的節目都會把話說到人心裏去。”至於對當下廣播節目的期待,方明老師言簡意賅地回答說:“希望廣播能夠播出老百姓喜聞樂聽的節目,聲情並茂、悅耳動聽!”
今天,當我們被周遭斑駁陸離的多媒體影像所迷亂並沉醉其中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隻有廣播的日子:每天清晨薄霧蒙蒙天剛乍亮的時候,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第一次播音;大學時代每個夜晚自習歸來守候的聲音;更早的時候,一些聰明的男孩子用磁鐵、二極管、線頭來自製廣播,尋找娛樂匱乏時代的難得娛樂;老人沉醉於京戲、黃梅戲,年輕人熱愛熱線節目和點歌,理智的中年人依然如故的是新聞和摘要,即便到了現在娛樂極大豐富的年代依然割舍不斷許多人的廣播情結。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有一台袖珍的收音機,雖然如今它已經被遺忘在了角落,成為遺跡,但是塵封的外表絲毫也不能埋沒它陪伴我們成長的曆史。那些從匣子裏發出或渾厚或清脆或冷靜或熱情聲音的人物成了我們當年的偶像。我們在廣播浸染的歲月中慢慢成長,廣播也因此成了我們無須購買的教科書。為了紀念那些讓我們感動的廣播歲月,紀念廣播書寫的難忘曆史瞬間,紀念一批老去的播音藝術家,本文定名為“永不消逝的電波”,心願和意義自在題中。
2010年是人民廣播成立70周年,麵對如此激烈的競爭,希望致力於從事廣播事業的青年朋友都能夠在傳承的基礎上扛起傳播中華民族主流價值觀的大旗,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語言功力成為具有民族自豪感又有遠見卓識的人才,善於傳播、勇於創新、繼往開來,不僅在外在技術形象上有所改變,更要在發揚民族光榮曆史和文化傳統的層麵上有所突破,以中華民族特有的鮮活風貌、以響徹黃鍾大呂之音來麵向聽眾、麵向世界!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