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播音主持藝術創作中的“進”與“退”(3 / 3)

兩相比較,兩段訪談因為主持人的“進”與“退”的分寸掌控不同而風格迥異。但是易中天先生智慧、坦然、倔強的學者風範在兩檔節目中都有較全麵的展示,兩位主持人都成功地達到了傳播目的,都獲得了受眾的認可。

三、播音主持藝術創作中“進”與“退”的掌控趨勢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與“退”的掌控分寸會有什麼變化趨勢呢?受眾是更加歡迎溫文爾雅的主持人呢,還是更加接受積極進取的主持人呢?大浪淘沙,究竟什麼樣的播音員主持人才能經得起時代浪潮的考驗呢?

(一)電視文化的人性回歸對播音主持藝術創作中“進”與“退”掌控的影響

隨著電視的普及,播音員與主持人逐漸走下神壇,以一種朋友的身份與觀眾見麵。身處大眾傳播領域的電視人在積極地探求一種人際傳播的感受,電視文化更加趨近人本、人性。

在這種人性回歸中,播音員主持人本身的屬性也越來越趨近於一個鮮活的人。觀眾渴望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播音主持藝術工作者,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人們更加樂於接受這種具有人際傳播感受的大眾傳播方式。

圖5如圖5所示,播音員主持人在人本位上,不僅僅是喉舌,不僅僅是媒介代表,更是一種人群的代表;觀眾一方也從一個被動的觀眾、百姓變成了群體的一員;播音員主持人和觀眾得以從傳播—反饋—傳播的交互中走出來,實現了情感上的無障礙實時溝通,在找到情感認同的基礎上實現著有效的交流。

於是,對播音員主持人來說,是否順應“人性”,成為創作中“進”與“退”掌控分寸的重要標尺。在電視文化整體尋求人性回歸的背景下,播音員主持人的創作也要適度地“退”歸人的本真。

(二)受眾群體的分眾化對“進”與“退”掌控分寸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市場經濟的滌蕩中社會群體分層日趨豐富。由於不同階層在價值取向、文化品位、生活方式上的各不相同,導致他們對電視節目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於是,電視節目的目標受眾逐漸從“大眾”過渡到“分眾”, 電視傳播逐漸從“廣播”變成“窄播”。

不同群體的觀眾對於播音主持創作的審美評判多種多樣:有的觀眾喜歡快人快語的播音員主持人,有的喜歡含蓄溫婉的;有的觀眾讚賞主持人妙語連珠,積極熱情,有人讚賞主持人幽默風趣,禮貌平和。

針對這樣的分眾性,播音主持藝術創作“進”與“退”的掌控分寸,沒有唯一的標尺。隻要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普適審美價值,並且為目標受眾(而非大眾)所認可便可稱之為好作品。評價一個播音員主持人是不是“進退有度”,不能簡單、片麵地下結論,而要從不同受眾的角度去看。

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的謝娜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主持人。很多年輕的觀眾很喜歡她,說她率真可愛,而年齡大一些的觀眾則無法接受一個女孩子在公眾場合蹦蹦跳跳、大喊大笑。但是《快樂大本營》的目標受眾還是以年輕人為主,所以謝娜的張揚是應該得到認同的。

雖然“進”與“退”是否適度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並不能因此說明我們不必考慮“進”與“退”的掌控分寸問題,並不說明“冒進”與“盲退”也能得到認同。隻有具有普適審美價值,並且為大多數目標受眾所接受的播音主持作品才稱得上是好的作品。

大眾傳播時代,一個播音員主持人很容易得到一部分擁護者,也許比例不大,但絕對數量很多。分眾時代,對播音員主持人的考驗不是減弱了,而是加強了。播音員主持人所麵對的是若幹有著相似價值取向、文化品位、生活方式的“分眾群”,如果自己的專業功力欠佳,就有可能會被迅速淘汰。

結論

總之,播音員主持人在“進”與“退”的掌控中,要立足人本、麵向時代。

首先要放棄眾人景仰的美麗光環,走下電視的神壇。在全球傳播、分眾傳播、人性傳播的新時代,播音員主持人麵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時代和觀眾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責任內涵——既具職業的權威性,又具有“人”的豐滿性。

其次從播音主持藝術創作“進”與“退”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如今的播音主持創作對語言素質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播音員主持人“進”需要強大的語言功力做支撐,“退”需要紮實厚重的語言文化修養來依托。

不僅新聞播音需要規範、嚴整的有聲語言表達,綜藝娛樂與談話節目也需要主持人在此基礎上巧妙、得體而藝術地去運用語言。在民族性、人本性和分眾時代的考驗下,一個播音員主持人除了要具有深厚的語言功力之外,還需要淵博的文化知識底蘊和良好的新聞素質做依托,這是語言文化修養的三塊基石,隻有把這三塊基石夯實紮穩,才能在不同節目的藝術創作中進退有度、掌控自如。

在播音主持藝術創作當中,“進”與“退”是一對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其中的掌控藝術在於分寸的拿捏。在創作中,業內同仁,當共勉之!

參考文獻: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3版。

張頌主編:《中國播音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張頌:《播音創作基礎》,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

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張頌:《朗讀美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張振華:《中國廣播電視新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4年版。

郭鎮之:《電視傳播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李彬:《傳播學引論(增補版)》,新華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三聯書店2003年版。

魯景超主編:《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傳播受眾心理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

黃會林:《藝苑論譚——方言影視戲劇藝術民族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版。

張政法:《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俞虹:《節目主持人通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

張錦力: 《解密中國電視》,中國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

海霞:《中國電視新聞播音樣態多樣性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4月。

(作者單位:順義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