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播音主持藝術創作中的“進”與“退”(2 / 3)

中央電視台《第一時間》欄目是“央視晚間體”新聞的典型代表,它的節目內容包含了更多生活服務信息,節目風格更趨平民化。這類節目的主持要進退平衡。主持人歐陽夏丹以清新自然的形象、輕鬆流暢的播報方式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讓觀眾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受。她的“進”體現在清新颯爽的創作狀態上,仿佛早間的一縷清風,提神醒腦;她的“退”體現在平等友善的創作心理上,仿佛鄰家女孩,自然可親。

2.談話類節目

在談話類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觀眾三者是平等的關係,這種平等的基礎是信息平等,大家坐在同一個場裏,同時分享任何一個細節,同時反饋自己的態度,在這樣的情境下主持人沒有特別的話語權。這個時候,播音主持藝術創作的“進”與“退”的掌控要偏向於“退”。其創作更多的是承托、陪襯、引導。

圖3社會心理學家紐科姆在傳播學領域中提出了“均衡論”。這個理論講的是當涉及第三者時,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可能產生的變化。紐科姆用“ABX模式”(見圖3)說明這個理論:

在這個模型裏麵,AB分別代表兩個個體,X代表他們共同關注的事物。其基本設想在於,人際之間要求態度與關係一致的壓力將會刺激傳播,在ABX三者關係處於不均衡的條件下,傳播交流活動將會更加頻繁。 李彬:《傳播學引論》,新華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第267頁。

借鑒紐科姆ABX模式及其均衡論的基本設想,在有嘉賓參與的電視主持人節目中,我們可以用圖4的模式來表示。圖4我們暫時稱這個模式為“主持人節目均衡模式”,在這個模式中,隻有A到X是模糊的,也就是主持人對話題不甚了解,才會激發AB之間熱情的探討,才會引起C對AB談話的興趣,進而關注X,在節目中得到信息共享,實現愉悅共鳴。

在這個模式中,AX之間是虛線連接,而非絕對隔斷。因為主持人對話題應當是基本了解的,應當注意“退”,充分照顧受眾的視角提問題,把觀眾可能不理解的細節提出來,引導嘉賓解答。

中央電視台《半邊天》主持人張越於2008年1月11日在北大講座中談到了自己的創作感受。張越剛開始做主持人的時候比較健談,盡量讓自己說得多、說得好。但是事實證明,和現場嘉賓比著說的效果並不好。她曾請了一個性格內向的專家做嘉賓。“我一開口就出口成章,那位嘉賓被我的氣勢嚇倒了,一直在擦汗,還哆嗦,話也說不完整。我慣於遇強則強,這一下子反而沒了招數。”②張英、黃淑貞:《張越:咄咄逼人到學會傾聽》,人民網傳媒頻道。

現在張越認為,“其實,電視節目裏,嘉賓才是主角,主持人不應該總是顯擺自己,應該是保護嘉賓,和他溝通,讓他打開自己,最真實地袒露自己,節目才好看。”②

後來張越曾經客串主持中央電視台三套《藝術人生》新年特別節目, 《溫暖2003》這一段訪談,沒有煽情,但其中卻充滿了情感。節目開始前,張越細膩地發現了謝霆鋒在後台時發抖的小動作,感知到了他的緊張心境,就對他說自己雖然主持多年節目有時也會緊張得發抖,用這樣“退”的方式和嘉賓找到共鳴,使原本冷麵相對的謝霆鋒一下子放鬆下來,打開了話匣子。

但是,在談話節目中,主持人也要適當地“進”,一方麵表現在利用提問掌握節目進程、節奏上,另一方麵對於一些善惡真偽的重要細節,一些需要講明白但是嘉賓或觀眾想要刻意忽略的問題要“進”。

比如王誌在《麵對麵》中采訪納西古樂的演奏者宣科時,對於宣科想要“蒙混過關”的牛津大學博士文憑犀利追問,宣科被逼問得言辭閃爍,真偽立現。

在談話類節目中,主持人“進”與“退”的底線是堅持真善美,既不能為了追求刺激、追求收視率而過度咄咄逼人,也不能含糊偷懶,應付敷衍。

3.娛樂節目

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和人們心情的放鬆,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浸染,我國的電視娛樂節目開始興盛起來。以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娛樂節目拋棄說教色彩,以純娛樂為目的的節目應運而生,人們在現實中的壓抑在電視中得以狂歡釋放。

基於娛樂節目的狂歡性質,播音員主持人在創作中“進”與“退”的分寸掌控應當以“融合”為標準:主持人不再是說教角色,其本身也應當是娛樂元素之一。

舉例來說,浙江衛視《我愛記歌詞》是新興的一檔廣受歡迎的娛樂節目。2009年該節目主持人朱丹在創作的過程中全情投入,在選手唱歌的時候,她不是以局外人的方式站在幕後等待,也不是以欣賞者的姿態在一旁禮貌性地微笑,而是和著節拍而鼓掌、搖擺,沉浸在節目歡樂的海洋中。在創作中她渾然忘我,毫不扭捏,她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令人景仰的美女,興致起處也會唱上幾段,朱丹五音不全,唱歌走調很厲害,她不和諧的歌聲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娛樂性,成為整檔節目中一個和諧的元素。

(三)不同個性的播音員主持人在藝術創作中對“進”與“退”的不同掌控

“每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帶有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與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3版,第15頁。

所以,當我們研究播音主持藝術創作問題的時候應該對藝術創作主體——播音員主持人本身進行深刻剖析。

不同的創作個性會催生多樣性的“進”與“退”的掌控分寸,不同的“進”與“退”的掌控分寸又會促進創作個性的形成;獨特的“進”與“退”的掌控分寸是創作個性的重要體現之一。

中央電視台《麵對麵》欄目主持人王誌和《小崔說事》欄目主持人崔永元都是深受觀眾歡迎的主持人。二位主持人分別在自己的節目中訪談過同一位嘉賓——著名學者易中天。在兩次訪談中都談到了學者的名利問題。因為二者創作風格各異,觀眾從兩段作品中獲得了不同的審美感受。

王誌的節目用質疑的方式,以“進”為主。他單刀直入地質疑易中天是否憑借“學術超男”的身份名列富人行列,這種進攻式的質疑製造了節目的波瀾和緊張的節奏。

相反,在《小崔說事》中,崔永元采取了以“退”為進的方式,從自己賺稿費切入,委婉探問出易中天的收入,原本尷尬的問題顯得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