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陰影下的人性哀歌(2 / 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說在講述李紅英和石堅定的成長史時,小說的作者始終是站在民間的立場上。他們的父母,不管是李敬海還是常杏花也好,是石誌坤還是錢秀麗也好,其實都是底層百姓。他們的物質生活,他們的精神需要,他們對各自子女的那種維護與疼愛,都是很實際的。牽動他們神經的,也是一些很實際的有時候甚至是很庸俗的利益得失。當曆史的風暴到來之際,他們隨風而起,卻沒有能力禦風而行,無從把握自己的命運。比如像石堅定這樣一個非常聽話、一心想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卻陰差陽錯地走上了一條讓人覺得很不堪的路。常杏花亦同樣如此。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同情的。

小說裏寫到的一些普通人之間的情感,也給小說增色不少。比如錢秀麗與石誌坤在知道兒子可能被誣告犯了流氓罪之後的種種努力,那種無能為力的痛感,都令人印象深刻。又比如小說裏麵寫到的錢秀麗變瘋了,李紅英給她冷番薯和糕點的細節,也是小說裏比較有溫情的筆墨之一。有些遺憾的是,作者在書寫這樣的細節時,並沒有很好地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而更多地專注於對事物表象的描摹和情節的起承轉合。這種處理策略,使得小說在人性的挖掘上不能走得更深,更遠。

小說的很多細節,雖然多多少少能讓人看到民間世界裏美好的一麵。但是,讓我們覺得可悲可歎的是,曆史之惡得以產生,甚至壯大到無法控製的地步,也離不開這些普通百姓的參與。也就是說,他們身上那平庸的一麵,那種過於重視實利的人生觀,正是喂養曆史之惡的重要養料。因此,僅僅是從民間的維度來構架起整部小說,固然說出了曆史當中的部分真實,但是也讓小說的精神境界無法得到更高的提升,缺乏必要的張力。在這個世界裏,世俗的功利原則與日常生活的需要就是全部。小說所呈現的人性,是單麵的,黯淡的。而事實上,我們是有機會讓當中的一些人物獲得一種精神力量的。比如李紅英這個角色,在經曆了這麼多荒謬的事情之後,她完全有能力、有可能看破俗世裏的一些規則,從而更自覺、更勇敢地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即使個人的努力失敗,也完全可以對此有些反思的能力。在小說裏,她卻是一路淪陷,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匍匐在地。又比如石堅定這個角色,那種含冤入獄所帶來的心靈煎熬,那種無端地失去自由的痛苦,也使得他完全有機會飛升,獲得一種不一樣的觀察曆史與現實的視角。然而,隨著故事的行進,他最終還是沒有能夠獲得真正與命運進行對抗的力量,而是由始至終按照世俗的法則行事。這是我在閱讀這部小說時,感覺特別遺憾的地方。

在平時的聊天中,我知道謝方兒在寫作上是有意麵向曆史的。這是因為,他這一代人經曆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言說這段曆史,對他來說,似乎是一種責任,也是良心的驅使。值得注意的是,在寫作中真正能對曆史有所承擔的,除了盡可能再現曆史的真實,還應該對曆史本身有所反思。這種反思,應該是多角度的;需要作者不斷地學會移情,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這種反思,還應該是有深度的,具有穿透事物表象、抵達事物本質的能力。就此而言,作者的生活經驗固然重要,但思考的能力也必不可少。這樣的寫作,其實是很不輕鬆的。我覺得謝方兒也應該能夠意識到這種難度,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寫作策略和寫作思路。由此,他的小說創作,肯定能走向一種不一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