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女性不孕(十七)(1 / 2)

(三)胎萎不長

(方名)壽胎丸加減

(處方)菟絲子、阿膠(烊化)、熟地各5克,炙黨參、炙黃芪、桑寄生各12克,炒白術、當歸、續斷各9克,砂仁(後下):1克。

偏腎陰虛者重用熟地,加龜板膠;偏腎陽虛者重用續斷,加炒補骨脂;氣虛甚者易黨參為人參;血虛甚者重用阿膠;胎有熱者加生地、黃芩;氣滯者酌加蘇葉、廣木香。(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療效)經治療胎萎不長6例,全部治愈。(資料來源)浙江中醫雜誌,1989,9。按:胎萎不長,即胎弱症,亦稱妊娠胎萎燥,是指婦女懷孕後,胎兒存活但生長發育遲緩者。本病多因孕婦體質虛弱,或產育過於勤密,或孕後營養失宜,以致脾腎兩虧,陽氣受損,精血化源不足,胎失蔭育而成。如《校注婦人良方》雲:“夫妊娠不長者,因有宿疾,或因失調,以致髒腑衰損,氣血虛弱,而胎不長也”。

《景嶽全書》亦雲:“妊娠胎氣本乎血氣,胎不長者、亦惟血氣之不足耳”。故治療本病,宜健脾溫腎,補氣養血。方中菟絲子、桑寄生、續斷溫腎益精以壯胎氣;阿膠、熟地、當歸滋陰補血以蔭胎元;黨參、黃芪、白術徤脾益氣以滋化源;砂仁既是安胎要藥,又有行氣醒脾和胃之功,可使該方滋而不膩、補而不滯。諸藥合用,使脾健腎強,氣充血旺,源盛流暢;又加之飲食調理,則胎得所養,胎萎向然痊愈。

(處方)杜仲、補骨脂各扣克。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水調塗敷於臍上。(用法)每日1換。(療效)舉驗案1例。(資料來源)中級醫刊,1987,100按:驗案係腎虛衝任不固,致胎動不安。《本草正》認為杜仲“暖子宮,安胎氣”;《本草求真》亦雲1“在腎經虛寒者,固可用此溫補以固胎元。”《本草經讀》稱補骨―臘有固胎之功,故兩藥相須為用,具有固胎作用。

(四)保胎

(方名)苧根合劑

(處方)苧麻根、桑寄生、續斷、綠心烏豆、蓮子、白芍、茯苓、黃芩、阿膠各適量。(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療效)經治110例,痊愈51例顯效29例,好轉23例,無效7例。

(資料來源)福建中醫藥,1986,3。按:苧根合劑中苧麻根為本方主藥,具有止血、安胎、利尿清熱之功,入肝脾二經;丹溪尚認為有滋陰作用,配以續斷、桑寄生補腎氣以載胎,茯苳平補中氣以係胎元,阿膠養血止血,白芍養血並緩急止痛5綠心烏豆,平補腎氣,健脾安胎,黃芩為清熱安胎之聖藥。綜觀全方,健脾益腎而不溫燥,養血止血以安胎,意在衝任氣血充盈、熱清血止,胎元自固矣,由於本方性偏涼,故用之於氣候偏熱之廈門地區尤為適宜。

(方名)安胎合劑

(處方)菟絲子12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淮山15克,續斷10克,桑寄生10克,熟地(或製首烏)12克,甘草6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療效)經治100例,痊愈98例,2例無效。(資料來源)江西中醫藥,1兆7,2。按:先兆流產的病因病機雖有脾虛、腎虧、氣血虛弱、肝鬱、血熱、外傷等多種,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脾虛腎虧,衝任不固,氣血虛弱而致胎動不安。羅氏在點注《婦人規》中指出:“故善保胎者,應健脾補腎、固氣益血以養胎。”安胎合劑主要是健脾釙腎,益氣養血以安胎,藥性衝和,有平補脾腎之效。

(方名)固腎安胎湯

(處方)白芍1瑰,甘草6克,川斷12克,桑寄生15克,生龍牡30克。

出血加苧麻根15-30克,阿膠12克(烊衝),仙鶴草15克。有熱加黃芩10克,生地10克;陰虛加沙參15克,麥冬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氣虛加黨參(2克,黃芪15克,山藥口克;腰痛甚加菟絲子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克;腹痛甚可倍加白芍;惡心嘔吐加竹茹6克,蘇梗10克。(用法)每日1劑,煎分2次溫服。(療效)經治幼例,36例痊愈。隨訪觀察15例,均足月分娩、療效甚為滿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