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職業停滯期
突然出現的“職業停滯期”讓人們陷入了一種深深的“本領恐慌”中,要突破這種職業停滯期,我們要學會“自我革命”,隻有不斷地突破自我,才能夠不斷成長。
在職場中,很多人會遭遇一種“職業停滯期”。例如,有些人因為對自身沒有很好的職業規劃,接受新知識的態度也不是很積極,結果導致自己的創新能力跟不上新員工,眼看著身邊的新員工一個個加薪、晉職,他們陷入一種深深的“本領恐慌”中。然而麵對自己職業上的停滯,他們更多的是埋怨企業沒能給他們職位提升的空間,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解鈴還需係鈴人”,要突破這種職業停滯期,我們要學會“自我革命”,隻有不斷地突破自我,才能夠不斷成長。在這一點上,一則關於鷹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個很好的啟示。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之一,其壽命可達70年,但當鷹長到40歲的時候,它的爪子開始脫落,喙變得又長又彎,翅膀上的羽毛也長得又濃又厚,已不再是飛行的工具,相反成了一種負擔。這時的鷹就如同企業的中年員工一樣,必須作出一個困難卻又關乎生命的選擇:要麼安靜地死去,要麼經過一個痛苦的進化過程獲得新生。
讓人敬佩的是,所有的鷹都選擇了後者。它們努力地飛到懸崖邊上築巢,數月停留在那裏不再飛翔,用喙擊打岩石,直到老喙完全脫落。新喙長出後,鷹會用它把指甲一根根地拔出來,新指甲長出來後再用爪子把羽毛一根根拔掉。五個月後,鷹獲得了新生。
世界著名的信息產業巨子,英特爾公司的前總裁安迪·葛魯夫,在功成身退之時,回顧自己創業的曆史,曾深有感觸地說:“隻有那些危機感強烈、恐懼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恐懼,無疑是一種不安的心誌,而居安思危是使“懼”成為不懼的新起點。“懼”是審時度勢的理性思考,是在超前意識前提下的反思,是不敢懈怠、兢兢業業、勇於進取的積極心誌。正是在這種懼者生存的經營理念下,英特爾在安迪·葛魯夫的領導下,常能夠適時地進行變革,最終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芯片製造商。
“英特爾”成立時,葛魯夫在研發部門工作。1979年,葛魯夫出任公司總裁,剛一上任,他立即發動攻勢,聲稱在一年內要從摩托羅拉公司手中搶奪2000個客戶,結果“英特爾”最後共計贏得2500個客戶,超額完成任務。此項攻勢源於其強烈的危機意識,他總擔心英特爾的市場會被其他企業占領。
1982年,由於經濟形勢惡化,公司發展趨緩,他推出了“125%的解決方案”,要求雇員必須發揮更高的效率,以戰勝咄咄逼人的日本。他時刻擔心,日本已經超過了美國。
在銷售會議上,可以看到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葛魯夫。他的匈牙利口音使其吐詞不清,他用拖長的聲調說:“‘英特爾’是美國電子業迎戰日本電子業的最後希望所在。”
危機意識滲透到安迪·葛魯夫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中。1985年的一天,葛魯夫與公司董事長兼CEO的摩爾討論公司目前的困境。他問:“假如我們下台了,另選一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采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存儲器業務。”葛魯夫說:“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動手?”在1986年,葛魯夫為公司提出了新的口號,“英特爾,微處理器公司”。
“英特爾”順利地渡過了困難時期。其實,這皆賴於葛魯夫那濃厚的危機觀念。他始終認為,居安思危者方可生存,企業家一定要居安思危,隻有如此,企業才可長久。 為了不讓公司再度陷入困境,葛魯夫讓“英特爾”幾近瘋狂地投入到微處理器的戰場之中。1992年,葛魯夫讓“英特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因為“英特爾”已不僅僅是微處理器廠商,它逐漸成了整個計算機產業的領導者。1994年,一個小小的芯片缺陷,一下子將葛魯夫再次置於生死關頭。12月12日,IBM宣布停止發售所有奔騰芯片的計算機。預期的成功變成泡影,雇員心神不寧。12月19日,葛魯夫決定改變方針,更換所有芯片,並改進芯片設計。最終,公司耗費相當於奔騰5年廣告費用的巨資完成了這一工作。但“英特爾”又一次活了下來,而且更加生氣勃勃,是葛魯夫的性格和他的危機觀念挽救了公司。
如今,“英特爾”已經掌握了微處理器的市場,可在危機觀念的指導下,它沒有任何放鬆的跡象,葛魯夫仍然沒有沾沾自喜而就此鬆懈。在他的帶領下,“英特爾”把利潤中非常大的部分花在研發上,繼續瘋狂行徑的葛魯夫依舊視競爭者如洪水猛獸。葛魯夫那句“隻有恐懼、危機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的名言已成為“英特爾”企業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