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簡單的,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找到答案,但對於較為複雜的,可能就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此時,如果我們不能找準問題的標靶,揭示問題的核心,就很難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所以說,在解決問題之前,要先確定問題,以免方向發生偏差,犯了“南轅北轍”的錯。
此路不通就換方法
一個卓越的人,必是一個注重尋找方法的人。當他發現一條路不通或太擠時,就能夠及時轉換思路,改變方法,尋找一條更為通暢的路。
當你走在路上,眼看就要到達目的地了,這時車前突然出現一塊警示牌,上書四個大字:“此路不通!”這時你會怎麼辦?
有人選擇仍走這條路過去,大有不撞南牆不回頭之勢。結果可想而知,已言明“此路不通”,那個人隻能在碰了釘子後灰溜溜地調轉車頭,返回。這種人在工作中常常因“一根筋”思想而多次碰壁,消耗了時間和體能,卻無法將工作效率提高一丁點,結果做了許多無用功。
有人選擇駐足觀望。不再向前走因為“此路不通”,卻也不調頭,想法有二:一是認為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再回頭心有不甘且尚存僥幸心理;二是想如果回頭了其他的路也不通怎麼辦?結果駐足良久也未能前進一步。這種人在工作中常常會因懦弱和優柔寡斷而喪失機會,業績沒有進展不說,還會留下無盡的遺憾。
還有另一類人,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調轉車頭,去尋找另外一條路。也許會再次碰壁,但他們仍會不斷地進行嚐試,直到找到那條可以到達目的地的路。這種人是工作中真正的勇者與智者,他們懂得變通,直到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往往能夠取得不錯的業績。
“此路不通”就換條路,“這個方法不行”就換個方法,應該成為每一個員工的工作理念。
管理大師彼得斯在寫出風靡全球的《追求卓越》一書之前,曾在麥肯錫顧問公司擔任顧問,他屬於那種有獨立見解的人,因此,在公司裏有段時間屬於非主流派人物。後來,他改變方法,決定由外而內建立自己的信譽。其具體做法是:對一些員工不太願意去的外地,主動去了解情況,並和有關人士接觸。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獲得新資訊,而且,僅僅一句“我實地看過了,並且就在昨天”就能增加自己說話的分量,在公司裏樹立自己紮實的形象與信譽。
有了這樣到外界去掌握第一手資料的意識,他就擁有了其他員工不具備的優勢。還使他的書更有新鮮感和權威性,更能夠得到別人的承認。
某地由於一些工廠排放汙水,使很多河流汙染嚴重,以至於下遊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威脅,環保部門每天都要接待數十位滿腹牢騷的居民。環保部門聯合有關當局決定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們考慮對排汙水的工廠進行罰款,但罰款之後汙水仍會排到河流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條路,行不通。
有人建議立法強令排汙工廠在廠內設置汙水處理設備。本以為問題可以徹底解決了,卻在法令頒布之後發現汙水仍不斷地排到河流中。而且,有些工廠為了掩人耳目,對排汙喬裝打扮,從外麵不能看到有什麼破綻,可汙水卻一刻不停地在流。這條路,仍行不通。
之後,當地有關部門立刻轉變方法,采用著名思維學家德·波諾提出的設想:立一項法律——工廠的水源輸入口,必須建立在它自身汙水輸出口的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