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人們對該建議普遍持懷疑態度,建築商並不是洗碗機的最終消費者,他們樂意購買嗎?在通用電器公司的公關人員的說服下,建築商同意做了一次市場實驗。他們在同一地區,對居住環境、建造標準相同的一些住宅,一部分安裝有自動洗碗機,一部分不裝。結果,安裝有洗碗機的房子很快賣出或租出去了,其出售速度比不裝洗碗機的房子平均要快兩個月。這一結果令住宅建築商感到鼓舞。當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希望安裝自動洗碗機時,通用電器公司生產的自動洗碗機的銷售便十分暢通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兩條思路:其一,將洗碗機直接向家庭顧客推銷,效果不佳;其二,將洗碗機安裝在住宅裏,借助房產銷售賣給了家庭用戶,結果如願以償。前者是直線思維,後者是迂回思維。 運用迂回思維的基本特點就是避直就曲,通過拐個彎的方法,規避擺在正前方的障礙,走一條看似複雜的曲線,卻可以盡快到達目的地。這是迂回思維的智慧,也是迂回思維的魅力所在。
加減思維——分解組合,變化無窮
當工作中的問題難以解決時,不妨將資源重新打亂,重新配置,為現有的資源加一加、減一減、合一合、分一分,在分解組合中體現無窮的變化,於變化中產生奇妙的創意和方法。
加減思維法,又稱“分合思維法”,是一種通過將事物進行減與加、分與合的排列組合,進行創新的思維法。
所謂減,就是將本來相連的事物減掉、分開、分解;所謂加,就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由於加減思維法是一種可以將資源重新打亂、重新配置的思維,通過加與減的不斷變化和不斷配置,可以大大增加解決問題的靈活性與創造力。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就是加減思維法運用的一個實例。
在中國,最初字是刻在竹簡上,稱為“簡牘”,後來蔡倫造紙是一個大進步。到唐代初年,雕版印刷術又被發明了,但局限性仍然很大。
宋太祖時要印一部《大藏經》,光雕版就花了20多年的時間,雕成的13萬多塊版子放滿了幾個大房間。再者,雕版中有了錯字很難更改。另外,雕版很費材料,如果印過的書不再複印的話,一大堆雕版就成了廢物,而要印新的書,就得重刻雕版。
畢昇起初也在使用傳統的整版印刷術,但當他看到一塊塊精心雕刻的木板印完書後就丟棄了,覺得十分可惜,他想:這些字如果能夠拆下來,不就可以重複使用了嗎?
經過反複思考後,他選擇用便宜的膠泥,將每個字分別刻成印章,然後按照文章的意思排列。
隨後他又改進了製版技術。為了提高效率,他采用兩塊鐵板,一塊反印刷,另一塊排字,交替使用,印得很快。
畢昇的發明主要有兩點突破,一是字與字的分離;一是采用兩個版,一個版印刷,一個版排字,時間上也就分離了。
這樣就具有了原來傳統印刷所缺乏的靈活性。由於開始就先強調“分”,到每一次印刷時,又根據具體需要,進行相應的“分”。這樣一來,就徹底改變了原來那種死板的印刷術,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加減思維法的一個特點就是對事物進行分解或組合,以構成無窮的變化狀態。在運用中可以先加後減,亦可先減後加,以達到創造性的目的。
美國的《讀者文摘》是全世界最暢銷的雜誌,它的誕生來自於它的創始人德惠特·華萊士的一個“加減聯用”的創意。
28歲的時候,華萊士應征入伍,在一次戰役中負傷,進入醫院療養。在養傷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雜誌,並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文章抄下來。一天,他突然想:這些文章對我有用,對別人也一定有用,為什麼不把它編成一冊出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