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馬克爾又遇見了那位老人,便主動上前關切地與他打招呼,並且詢問道:“救你女兒的人找到了嗎?”“沒有,我一直沒有找到!”這位老人表情木訥地走開了。
馬克爾的心情非常沉重。有一天,他對公司的一位老員工說起了這件事,不料那位員工哈哈大笑道:“你認為這位老先生可憐嗎?他是我們公司的總裁!他女兒落水的故事也不知講了多少遍了,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女兒!”
“這是為什麼?”馬克爾大惑不解。那位員工接著說:“我們總裁是通過這種方法和這件事情來選人才的。他說過,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是可以塑造的人才!”
馬克爾工作兢兢業業,不久就成為公司市場開發部的總經理,一年就為公司贏得了350萬美元的利潤。當那位可敬的總裁年老退休時,馬克爾接替了總裁的位置。
這位老人的考題確實比較怪誕,但他卻巧妙地運用這種方法選到了值得信賴的人才。在麵試的那十幾分鍾裏,應聘者展現出的都是才華橫溢的一麵,怎樣才能在短時間內了解一個人的品質呢?直接看是得不到真實答案的,通過這樣一道小小的考題卻可以從側麵看清一個人的品質,使我們不得不為老人思維的靈活而讚歎。
就像我們在走路時,正前方出現了一塊巨石擋住了去路,我們不必沮喪,也不必往回走,我們可以嚐試走旁邊的小路,也許可以更快地到達目的地呢?側向思維在解決問題時所起的就是那“小路”的作用。
縱向思維——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
往往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是因為我們淺嚐輒止,沒有深入去研究和思考。如果能夠用縱向思維來思考,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很多創造和辦法就會很自然地產生了。
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由於我們的大腦限製了我們的手腳,因此,我們掌握不了出奇製勝的方法,往往會簡單地放棄。”深入一步,就能夠增加思維的深度,進行有效的突破。因此,可以說深入一步就是人們獲取成功的一柄利器,很多創造和辦法都是在深入一步的思考中誕生的。
那麼,怎樣才能“深入一步”呢?這就需要我們不輕易對問題的進展表示滿足,多問幾個“為什麼”,揭示出問題的本質,那時解決問題不僅能治標,還能治本。
豐田汽車工業公司總經理大野耐一認為,他之所以能發明“豐田生產方式”,根本原因在於他從不滿足,善於“在沒有問題中找出問題”。在世人看來,“不滿足現狀”總是不好的,但在豐田工廠裏卻有一個口號:“不滿足是進步之母。”豐田工廠鼓勵員工對現狀不滿。但要求把這個不滿足同改革結合起來,而不是和牢騷結合起來。大野本人就是個善於從不滿中發現問題,加以改進的人。大野曾總結他發現問題的秘訣,在於凡事要“問5次為什麼”。
有一次,生產線上有台機器老是停轉,修了多次都無效。大野就問:“為什麼機器停了?”
工人答:“因為超負荷,保險絲燒斷了。”
大野又問:“為什麼超負荷呢?”
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大野再問:“為什麼潤滑不夠?”
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來。”
大野再問:“為什麼吸不上油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