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用對方法做對事,把工作做到最完美(4)(3 / 3)

1928年的暑假,天氣格外悶熱,英國賴特研究中心的弗萊明醫生心情異常煩躁,他胡亂放下手中的實驗,準備去郊外避暑。實驗台上的器皿雜亂無章地放著,這在一向細心的弗萊明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還是第一次。

9月初,天氣漸涼。弗萊明回到實驗室。一進門,他習慣性地來到工作台前,看看那些盛有培養液的培養皿。望著已經發黴長毛的培養皿,他後悔在度假前沒把它們收拾好,但是一隻長了一團團青綠色黴花的培養皿卻引起了弗萊明的注意,他覺得這隻被汙染了的培養皿有些不同尋常。

他走到窗前,對著亮光,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黴花的周圍出現了一圈空白,原先生長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見了。會不會是這些葡萄球菌被某種黴菌殺死了呢?弗萊明抑製住內心的喜悅,急忙把這隻培養皿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發現黴花周圍的葡萄球菌果然全部死掉了!

於是,弗萊明特地將這些青綠色的黴菌培養了許多,然後把過濾過的培養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奇跡出現了:幾小時內,葡萄球菌全部死亡!他又把培養液稀釋10倍、100倍……直至800倍,逐一滴到葡萄球菌中,觀察它們的殺菌效果,結果表明,它們均能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 進一步的動物實驗表明,這種黴菌對細菌有相當大的毒性,而對白細胞卻沒有絲毫影響,就是說它對動物是無害的。

一天,弗萊明的妻子因手被玻璃劃傷而開始化膿,腫痛得很厲害——這無疑是感染了細菌。弗萊明看著妻子紅腫的手背,取來一根玻璃棒,蘸了些實驗用的黴菌培養液。第二天,妻子興奮地跑來告訴弗萊明:“親愛的,您的藥真靈!瞧,我的手背好了。您用的是什麼靈丹妙藥啊?”望著妻子消盡了紅腫的手背,弗萊明高興地說:“我給它命名為盤尼西林(青黴素)!”

現實中,每天都會發生許多新問題,也會發現許多新方法。在青黴素發明之前,人們遇到細菌感染問題采用的是另一類方法,而在發現青黴素之後,細菌感染的問題有了新的也是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還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在電視劇裏看到古代常用一種“滴血認親”的方式來判斷兩者的親屬關係。我們姑且不論這個方法是否科學,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要解決這個問題,已經不再采用古老的方式,而改用全新的科學技術,進行DNA對比。它們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卻是用不同的方法。由於古代科學技術的限製,我們不可能要求他們能運用當今的科技。同樣,因為新技術的誕生,舊的方法也被新技術所取代。 問題在不斷變化,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我們了解得越來越多,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越來越多。

方法是需要不斷更新的,對於同樣的問題,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我們采用的解決方法也越來越科學。今日是最佳的方法,並不代表永遠是最佳的方法,我們必須樹立一種與時俱進的態度,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永遠尋找更好的方法。

本章要義

1.正確地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

2.高效率並不是用“加班”來保證的,重要的是工作方法。

3.主動發現問題,做好公司需要的事。

4.世間最大的浪費莫過於用很長的時間做了一件沒有意義的事。

5.做事要求“零缺陷”,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6.借助團隊力量,1+1真的可以大於2。

7.一時的方法不能解決永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