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平時,秘書會很自然地回絕這個請求。但是今天她沒有這麼做。因為他已經觀察這些男孩有一陣子了,他們有的表現出心浮氣躁,有的則冷漠高傲。而這個男孩一直神情愉悅,態度溫和,禮貌有加,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她決定幫助他,便將紙條交給了老板。
老板打開紙條,見上麵寫著這樣一句話:
“先生,我是排在第21號的男孩。在見到我之前請您不要做出決定好嗎?”
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任何一位老板都會喜歡這種在遇到困難時開動腦筋,積極尋找解決辦法的員工的。他已經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抓住問題的核心,想辦法轉變自己的劣勢,然後全力解決它,並盡力做好。這樣的聰明員工,老板怎麼會不用呢?
李嘉誠先生的成功經曆中,有許多也都是在劣勢中尋找方法,甚至逆潮流而上,最終將劣勢轉化為了優勢。
1966年底,低迷了近兩年的香港房地產業開始複蘇。
但就在此時,內地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風暴。
“中共即將武力收複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觸發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次大移民潮。
移民者自然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自然,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商、建築商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李嘉誠在此次事件中顯然也受到了重大影響。但他一直在關注、觀察時勢,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采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李嘉誠在整個大勢中逆流而行。
從宏觀上看,他堅信世間事亂極則治、否極泰來。
就具體狀況而言,他相信中國政府不會以武力收複香港。實際上道理很簡單,若要收複,1949年就可以收複,何必等到現在?當年保留香港,是考慮保留一條對外貿易的通道,現在的國際形勢和香港的特殊地位並沒有改變,因此,中國政府收複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李嘉誠做出“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曆史性戰略決策,並且將此看作是千載難逢的拓展良機。
於是,在整個行市都在拋售的時候,李嘉誠不動聲息地大量收購。
李嘉誠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李嘉誠的行為需要卓越的膽識和氣魄。不少朋友為他的“冒險”捏了一把汗,同業的地產商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
這場戰後最大的地產危機,一直延續到1969年。
1970年,香港百業複興,地產市場轉旺。這時,李嘉誠已經聚積了大量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達390萬港元。
李嘉誠成為這場地產大災難的大贏家,並為他日後成為地產巨頭奠定了基石。他在困境中逆流而止,勇於化劣勢為優勢的膽識與氣魄也著實令人欽佩。
工作中,機會往往和困境是連在一起的。因此,雖然每個人都希望求取勢能,但隻有那些勇於開拓思路、積極尋找方法,謀得有利於發展的資源的人,才能成就大業。
閱讀思考題:
1你自身有哪些劣勢?要怎樣做才能規避劣勢,或將其轉化為優勢?
2在工作中當你或你的企業處於劣勢時,你會有怎樣的處理方案?你有沒有過相關的經曆,那是怎樣的情況?你從中有怎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