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變通的最高境界是以變製變(2)(1 / 3)

公元一世紀歐洲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容許修改的計劃是壞計劃。”人生的旅程是一個不斷變幻的景觀,向前跨進,你就會看到不同的景觀,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景象。因此,我們要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須隨時隨地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一位美國作家介紹說:

“一旦在我的頭腦(計劃)中有了些什麼,那麼要釋放它們,順其自然,這可能很難做到。我所受的教育是成功,或成功地完成一項計劃需要堅持不懈。然而,隨之而來的不變通會製造出大量的內部壓力,常常會惹惱他人或感覺遲鈍。”

“我喜歡將我寫作的大部分工作放在淩晨去做。我可能是懷著這樣一個目的,以這本書為例,我在別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完成一兩章的寫作。但是如果我的四歲女兒提早醒來,跑上樓看我,那會怎麼樣?我的計劃確實改動了,但是我如何來反應呢?或者,我可能會有在上班前出去跑一會兒步的想法。若是從辦公室來個緊急電話,必須略過跑步,那麼又會怎樣呢?”

我們都碰到過這種情況,例子不勝枚舉——當我們的計劃臨時有變;我們想到的事情沒有如期發生;有人爽約;你掙到的錢比你認為的少;有人沒經同意就任意改動你的計劃;你的時間比你計劃的要少;發生意想不到的事——它們在不斷地發生著。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哪一個是真正重要的?

當我們的計劃需要改變時,也許我們會感到受挫。然而,這取決於你的重點是什麼。是堅持某個死板的寫作計劃還是親近你的四歲女兒更重要?錯過一次30分鍾跑步同將混亂的東西整理好等值嗎?最普通的問題是:“什麼更重要?是得到我想要的,保持我的計劃,還是學會順其自然呢?”很明顯,要想成為一個更善於變通的人,你必須在大部分時間中對靈活性所給予的重視勝過堅持死板。工作中我們發現預計計劃的某一部分會改變,實際上這是有助益的。

我們知道,目的的設定是遵循“SMART原則的”。即明確的(Specific)、可量化的(Measurable)、切實可行的(Activable)、注重結果的(Resultoriented)、有時間限製的(Timelimited)。

那麼,與目標的設定相對應,計劃也應有一定的標準。那就是:計劃是為了達到目標服務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以目標為導向,適時地修正自己的工作計劃。

修正計劃,並不是修正目標。如果更改目標已成為習慣,那麼這種習慣很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

大目標一旦確定,不可輕易更改,尤其是“終端目標”。可以修正的是達到目標的計劃,包括達到“終端目標”之前各個“路標”——過程目標。英國有一句諺語講得很巧妙:目標刻在水泥上,計劃寫在沙灘上。說的就是要修正計劃,但不是修正目標。

從前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小山,一個叫小水,他們住在同一村莊,成為最要好的朋友。由於居住在偏遠的鄉村謀生不易,他們就相約到遠地去做生意,於是同時把田產變賣,帶著所有的財產和驢子到遠地去了。

他們首先抵達一個生產麻布的地方,小水對小山說:“在我們的故鄉,麻布是很值錢的東西,我們把所有的錢換取麻布,帶回故鄉一定會有利潤的。”小山同意了,兩人買了麻布,細心地捆綁在驢子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