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
市場形勢瞬息萬變,每天都在演繹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劇目。在這裏,“優”與“劣”的衡量標準不僅僅局限在產品、服務的好與壞,能否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成為又一製約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IT業界流傳著韓國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的一句名言:“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這句話,也正是當年李健熙下定決心帶領三星集團勵精圖治、發奮改革的真實寫照。
1987年,李健熙從父親李秉喆手中接過三星集團這個大攤子,1993年開始重塑三星,並且提出了這個“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的口號。
當時,李健熙決心給“沉睡中的三星一劑猛藥,一個改革的信號彈”。於是,變革就從改變上下班工作時間開始,將原來的“朝九晚五”變成“朝七晚四”,20萬員工都將提前兩小時上班。進行這種大規模的變革會遇到很多方麵的阻力,但是李健熙相信,如果下不了這個決心,振興三星的日子就會遙不可及。
三星人從此意識到“改革開始了”,很多人從以前的閑散的心態中恢複過來,開始利用早下班的時間學習外語、培訓進修,這些努力為日後三星集團擴展海外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7年時,韓國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強烈影響,很多韓國大企業紛紛破產倒閉,舉國上下損失嚴重,三星集團也難免受到影響。危機重重下,李健熙決心再次重整三星,他對員工說:“為了公司,生命、財產,甚至名譽都可以拋棄。”
李健熙擁有如此強烈的危機感與決心,在他的帶領下,三星集團製定了明確的戰略方向,堅定不移地執行戰略,變革在不斷推進,影響深遠。
直到2002年年底,三星集團已經躋身全球IT行業前20名,連一向驕傲的索尼都為之汗顏。
市場形勢瞬息萬變,每天都在演繹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劇目。在這裏,“優”與“劣”的衡量標準不僅僅局限在產品、服務的好與壞,能否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成為又一製約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果別人變化快,你變化慢,你就會落後;如果別人在變化而你仍保守過去的成績不知改進,你就會被淘汰。
這就是市場的無情,它不允許任何人停止前進的步伐,否則就會被市場拋棄。
“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是一種變化的決心,也是一種應對市場變化的信念和心態。失去了“變化”的心態,無論曾經有多麼輝煌,也無法抵擋競爭的浪潮,終將被湮滅。
美國施樂公司的慘敗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施樂的輝煌源於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靜電複印技術,因為這項偉大的發明,施樂公司從1962年起,就躋身於全球500強企業的行列,成為複印機業的領軍人物。
但是正是這樣一家成功的公司,最後卻被競爭對手無情地甩在身後,論其原因,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施樂長期憑借著靜電複印技術,久居龍頭老大之位,時間長了,對市場的變化失去了警覺,新產品千呼萬喚也難見蹤影。
當傳統的複印機已經不能與電腦等新型的辦公設備相關聯工作時,施樂公司還在一門心思地生產傳統的複印機產品。而此時,日本的佳能公司已經推出了頗受現代辦公族歡迎的中小型數碼複印機。
一邊,施樂還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盈利能力衰退,新產品的研發也停滯不前;另一邊,佳能則不斷努力,推出迎合市場變化的新產品。數字化時代到來的時候,保守的施樂公司終於難以生存下去,幾乎麵臨破產和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