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年輕人來到一家寺廟向住持介紹投保的好處。老和尚很有耐心地聽他把話講完,然後平靜地說:“聽完你的介紹之後,絲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願。人與人之間,像這樣相對而坐的時候,一定要具備一種強烈吸引對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將來就不會有什麼前途可言……”
從寺廟裏出來,年輕人一路思索著老和尚的話,若有所悟。接下來,他組織了專門針對自己的“批評會”,請同事或客戶吃飯,目的是請他們指出自己的缺點。
“你的個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氣……”
“你有些自以為是,往往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你麵對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所以必須加強進修,以便能很快與客戶找到共同的話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
年輕人把這些可貴的逆耳忠言一一記錄下來。每一次“批評會”後,他都有被剝了一層皮的感覺。通過一次次的“批評會”,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層又一層的劣根性一點點剝落。
與此同時,他總結出了含義不同的39種笑容,並一一列出各種笑容要表達的心情與意義,然後再對著鏡子反複練習。
年輕人開始像一條成長的蠶,隨著時光的流逝悄悄地蛻變著。到了1939年,他的銷售業績榮膺全日本之最,並從1948年起,連續15年保持全日本銷售量第一的好成績。1968年,他成了美國百萬圓桌會議的終身會員。
這個人就是被日本國民譽為“練出價值百萬美金笑容的小個子”、美國著名作家奧格·曼狄諾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推銷大師原一平。
“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由改變自己而改變命運。”原一平用自己的行動印證了這句話,那就是:有些時候,迫切應該改變的或許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
有時想一想,頓覺人生如釣魚。如果你固守在一個位置,用一套漁具、一個方法來釣,也許可以偶爾釣上來一隻,但不會釣到大魚,更不會有許多魚上鉤。
釣魚的設備和方法要隨著不同情況有所改變。釣不同的魚要用不同的魚餌、不同長度的線;即使釣同一種魚,依季節的變化,方法也不相同。魚不會聽從人的安排而上鉤,但想釣上它來,就必須改變自己,以你的方式適應魚的習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完全按照我們的主觀意誌去發展變化。我們要獲得成功,就得首先去認識事物的性質和特點,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改變自己的思路和行為方式。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順應事物變化的同時,駕馭變化,走向成功。如果我們想當然地憑自己的想法去辦事,這就像釣魚不知道魚的習性一樣,注定會徒勞無功。
所以,做一切事、解決一切問題,我們都必須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地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方法,做到以“己”變應萬變,才能夠在職場上立足,使自己的職業之樹常青。
閱讀思考題:
1為什麼說變通的最高境界是以變製變?
2工作中有沒有過通過改變自己來應對外界變化的案例?那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工作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計劃
如果你的工作計劃變得更加靈活,那麼一些美妙的事情就開始發生,你會覺得更放鬆,但你不會損失任何生產力。你甚至可能會更加多產,因為你不必花費太多的精力在“計劃不如變化快”的焦慮和煩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