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哈爾濱工程大學 “人才強校”戰略實錄(1 / 2)

哈爾濱工程大學 “人才強校”戰略實錄

伯樂有約

作者:唐曉偉

70個大係統、609個子係統、1萬餘個控製和報警點、800千米電纜、700多台輪機設備、4.6萬個機械完工點、3萬多根管路、762家供應商……前不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興旺”號曆經35個月建造後,如期交付使用。這頭剛毅敦實的“鋼鐵巨象”,可潛浮在世界海況最惡劣的挪威北海,鑽取9100米的深海石油,是全球綜合性能最高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之一。

這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與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參與的全球資源集成係統,是代表中國國家協同創新能力的鼎力之作。其順利交付使用,離不開背後的智囊和外腦——“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的7名學術委員會成員。他們中有3名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包括海外專家團隊的“學術大師”、美國工程院院士威廉·韋伯斯特。

北疆有佳木,鸞鳥聚於斯,這是一片以“事業”吸引人的土地。目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是我國“三海一核”(船舶製造、海軍裝備、海洋工程、核能應用)領域若幹主要學科科技水平的標誌,若幹重要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作為該領域最大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這片豐沃的黑土地不但為各類人才提供了將研究方向做精做透、做到極致的物質條件,而且全力助其實現作為學者的理想追求——站在代表國內相關領域最高水平的平台上,積累向國際先進水平衝擊的能量,帶動國家重點學科建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領跑在船海領域的科學前沿。

人才建設與學校發展就像鳳凰與梧桐一樣伴生成長、息息相關。怎樣的吸引力,使諸多高層次人才紛紛加盟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姚鬱一語道破謎底:“多年來,哈爾濱工程大學將人才工作列為戰略布局中的頭等大事,采取超常規舉措,付出超常規努力,使高層次人才入校有位置,幹事有舞台,發展有方向,人生有奔頭,在大事業中鍛造,在大平台上成長。”

帥才與將才的引培

多年來,哈爾濱工程大學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以“興海”、“智海”、“碧海”三套工程為核心的完整、有機、係統的師資隊伍建設工程體係。

“興海人才工程”重點引培具備高端引領能力的帥才和將才,以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為突破口,著力提升“三海一核”特色學科專業體係人才層次;“智海提升工程”麵向中青年教師,著力提升人才隊伍整體水平。以中青年教師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為重點,構建全方位培訓培養體係;“碧海創新工程”優化人才生態環境,促進體製、機製等用人製度的革新,以創新為保障,激發人才隊伍建設新活力。

抓住高端領軍人才建設、青年拔尖人才培養、人事製度改革3個關鍵環節,哈爾濱工程大學形成一次次人才培育和引進的高峰。2005年以來,6名院士和40餘名海內外專家學者加盟學校,成為帶動師資隊伍整體升級的領頭雁,搶先納得500青年才學,選送1800名青年學者奔赴世界一流大學。學校“萬人計劃”入選者張阿漫、論文“高被引”狀元範壯軍等一批青年才俊正在成長為研究型大學建設的主力軍、國家戰略領域領軍人才的後備力量。高層次人才各展所長、各負其責、各就其位,將自身價值與事業發展緊密結合。

下一盤國際化辦學大棋

開放,是廣納先進為我所用的辦學境界。哈爾濱工程大學以更加前瞻的國際視野、開放的辦學思維、寬廣的學術胸懷,廣納全球英才,將高水平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為學校各方麵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首個“深海工程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在國際海洋工程領域知名專家威廉·韋伯斯特教授帶領下,將深海工程技術研究水平推向世界高端;建院就以“開放式、國際化”作為指導思想的核科學與技術學院,5年間在核安全技術領域活躍於國際舞台,組建“核動力安全與仿真”創新引智基地;校內第一個實施基層組織結構和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的理學院,使“麵向工程應用的微結構功能光纖”躋身學校第三個創新引智基地之列。3個“111引智基地”成為學校開放辦學向研究型大學治理結構轉變的精彩實踐。

國內外高水平專家的聚集、高水平科技交流與合作使相關學科在較短時間內與國際接軌。學校與30個國家的180多所知名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實質性教育合作。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專業通過歐洲工程師協會認證,人才培養質量獲得國際認可。學校躋身國家“海外名師引進計劃”首批試點高校,榮獲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

一位帥才的奉獻之旅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總喜歡把周圍幻畫得五彩斑斕,在頭腦和精神上刻下未來的美好印象,以克服現實中的困難或負麵影響,最終鼓起鬥誌實現自己的理想!”令人驚訝的是這句蘊含哲理又頗具文學色彩的話,竟出自一位長期從事高科技物理技術研究的教授口中。他就是哈爾濱工程大學理學院院長苑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