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過多沉湎於過去的坎坷和困苦,總是不斷被前麵目標所牽引,這是苑立波一貫的風格。
1984年,苑立波便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物理係任教。自1987年,他陸續開展了光纖傳輸理論、光纖器件以及光纖傳感技術的有關研究,始終使自己的研究走在科學技術的最前沿。
1993年,苑立波帶領科技人員開始“光電複合針灸儀”的研製。普通針灸儀是通過金屬針頭刺激穴位,使其產生應激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光導纖維針灸儀則通過光導纖維導入光,通過不同的頻段的光波能量,直接導入腧穴深處,使其對不同疾病產生不同影響。儀器成功研製、開發出來了,這無疑幫助傳統針灸找到了新發展之路。
繼“光電複合針灸儀”的研製之後,苑立波又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0餘項。
1995年,苑立波赴美國新澤西理工學院合作研究。回國時,苑立波帶回整整8紙箱的書籍和資料。美國原版科學書很昂貴,8個紙箱盛載的是苑立波在美國學習2年的全部積蓄。“國外設備、條件都好,但不屬於我。我相信這種感覺每個出國的人都會有。所以,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先進技術、增強自己的能力上了。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經濟實力有差距,但更重要的還是頭腦中的智慧。”苑立波說。
近10年來,苑立波從未有過休息日,每天要平均多工作兩三個小時,時間是個常數,但對追求者來說是個變數,在不懈的求索中,它可以無限延伸……
從1998年開始,哈爾濱工程大學陸續為苑立波的研究組投入70萬元資金,支持他們建實驗室,改善實驗條件和環境。苑立波課題組開發了“光纖傳感實驗儀”。實驗室已經成為碩士生和本科生的研究基地,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我將自己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時光,將自己的青春、夢想和希望都傾注到了學校光學工程學科的建設中。”
20多年的辛勤耕耘,苑立波已經成長為學校光學工程學科的帶頭人,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主持了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國家“973”前期專項、國防“863”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等20多個項目;獲得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發表被SCI收錄的學術論文130餘篇;獲得國際發明技術專利授權1項、國家發明技術專利授權86項,還入選了“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並獲得了國家級政府特殊津貼。
苑立波成功了,國內外的聘書和邀請函曾經紛至遝來,他卻不為之所動。“物質生活不是我的追求,我要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為家鄉多作些貢獻。”這一直是苑立波對事業不變的信念。
引才大手筆服務國家戰略
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海洋強國戰略,使哈爾濱工程大學站到了新的曆史坐標上。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掘金藍土,需要更多高端科技人才投身於此。建設“海洋強國”,海洋工程、海洋可再生能源、極地開發技術與裝備、核能應用等方麵形成了研究熱點,學校對高水平領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
因而,哈爾濱工程大學針對當前師資隊伍轉型升級推進工作中的若幹關鍵問題,實施“5531”行動計劃——5年內,“千人計劃”入選者、“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等5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各新增5名左右,發展校級學術團隊50個左右,引進高水平師資300名左右,推進1項基礎性人事製度建設工作。為此,學校針對各層次專業技術引進人才提供“X111”模式的支持政策,即根據各層次人才類型提供額度不同的具有競爭力的年薪,打造1個科研創新平台,組建1支學術創新團隊,營造1個安居樂業的環境。
“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培養人才為“基”,吸引人才為“策”,用好人才為“本”,重創新培養,築人才高地,尊重人才,關愛人才,善待人才,用好人才,讓各類人才都有一個令人舒暢、和諧發展的平台,將“梧桐引鳳”的傳說在當今社會演繹得淋漓盡致,同時滿懷期待八方鸞鳥聚於斯、鳴於斯、興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