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讓女性更優雅
專題
作者:李永平
李永平,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加拿大裏賈納大學環境係統工程碩士、博士,曾獲2006年度“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2008年初回國,任北京大學“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博導。現任華北電力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院教授、博導、常務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想成為居裏夫人那樣的女性
我出生和成長在一個小縣城,記憶中縣城隻有一座文化館和一個很小的圖書館,正是在那座小圖書館裏,我在懵懂中找到了通向科學道路的最初動力。
那時候讀的最多的是《居裏夫人傳》,這本書成就了我心中一個完美女性的形象:氣質優雅、品德高尚、個性堅強,始終保持精神的自由和獨立——後來我發現,這其實正是科學可以帶給女性的東西。
從那時起,我就暗暗下定決心,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位像居裏夫人那樣知識豐富、氣質高雅、獨立堅強的女性。後來我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分配到研究院工作,2002年選擇出國留學,2008年初回國工作,一步一步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在我看來,科學研究就是一種對求知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堅守,而追夢的路上從來沒有捷徑,隻有腳踏實地的積澱,才能迎來絢麗的瞬間綻放。我享受這樣的過程,所以能樂觀笑對高原反應、風餐露宿等野外勘探時遭遇的極端惡劣環境,我深信人生的幸運和不幸都是公平的,挫折越多的時刻,成功也就不遠了。
上世紀90年代,剛剛大學畢業的我在化工廠初次接觸到水汙染治理這個陌生的詞彙,在參與淨水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一種攸關國計民生的責任感,也正是這種被國家、被社會和被別人需要的感覺,鼓勵我在工作10年後,重新回歸校園繼續學習,將自己的一腔熱忱賦予科學這項崇高的事業。
2002年,我自費赴加拿大裏賈納大學求學,先後獲得環境係統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國外讀書的時光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比較艱苦的一段經曆,我一個人帶著孩子,又要承擔繁重的學習和科研任務。但今天回頭再看,我更多地覺得是幸運。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得有一段時間非常努力、非常執著地去追求、去付出。正是在國外的幾年留學生活,給了我這樣的經曆,教會我隻要努力堅持,就會成功。
另一個幸運是我在裏賈納大學遇到了很好的導師、同學和朋友。我的導師黃國和教授是加拿大能源與環境領域的首席科學家,他對科學的熱愛、對科研的執著、對學生孜孜不倦的精神,引導著我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至今仍然是激勵我努力前行的動力。當時的他已經非常優秀了,40歲出頭便獲得加拿大政府頒發的首席科學家榮譽,但仍然很努力、很勤奮,讓我深深體會到對科學事業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也讓我深深愛上了科學研究這項工作。
博士畢業時,我獲得了加拿大裏賈納大學最高畢業生獎,這個獎項每年隻有一人獲獎,我是迄今為止該校曆史上唯一獲獎的中國人,當當地媒體以標題“一個中國女生獲得裏賈納大學最高畢業生獎”進行報道時,我感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名中國女性,非常驕傲和自豪。
我的工作少不了前往多個流域進行野外試驗和實踐調查。在這個過程中,我目睹了很多由於經濟落後、生活貧困而飽受水資源匱乏和水環境汙染之苦的人們。2007年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水利部、中國商務部、可口可樂公司等啟動聯合國扶貧水項目——改善中國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和水資源綜合管理方案。6年間,我作為項目專家去過陝西、四川、甘肅、廣西、新疆等省區的一些貧困地方,那裏的人們生活、生存條件很差,得不到清潔、安全的飲用水,致使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農村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我和同事們一起教會當地農民淨化飲水、開挖水窖、建設沼池,推動建立更合理的水窖配置和資金運用機製,這套方法如今已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作為範本在全球推廣。
在工作實踐中,我深深認識到,一個科研工作者在科學事業上要走到頂端,要注重前沿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但如果我們的工作能夠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會更有意義。環境工作者尤其應該具有公益心、慈善心和責任心,我們的工作關係到生活、生計和生態的當下與未來,我們看重水資源的開發和治理,但也應幫助普通老百姓提高尋找水、利用水和節約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