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科學邂逅藝術(2 / 2)

她的研究在學界很快得到廣泛認可,但廖紅並不滿足於實驗室裏的純理論研究,她長期深入農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付諸實踐,幫助農民提高作物產量,合理施肥,降低環境汙染。廖紅說:“實驗室和農田都是我的工作崗位,我們的工作最終要體現在對農業的貢獻上。”

廖紅印象中最開心的一件事,是在四川老家示範種植學校育成的大豆品種。收獲時,一位農民高興地對她說:“一棵大豆,摘了600多個莢,裝了一苕箕(四川方言,一種簸箕),一家人都夠吃。”這讓廖紅很有成就感。

作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廖紅自信而樂觀,她認為女性從事科研有很多優勢,首先女性認真細致,在實驗室動手能力也比較強;其次女性一般文筆細膩,寫論文時,在嚴密性、可讀性方麵可能會做得更好;更主要的,她認為女性會讓實驗室的氛圍更和諧。

廖紅的實驗室,從走廊到露台,處處點綴著綠植和鮮花,她甚至還別出心裁地建了一個小型的空中花園,溫馨而富有情調。“我喜歡植物和鮮花,喜歡漂亮的東西。”廖紅一進實驗室心情就格外舒暢。

廖紅還把美帶到了實驗基地的農田裏。距廣州市150公裏的博羅楊僑鎮有她常去的基地,她在這裏種植火龍果,夏天在地上鋪滿大豆,冬天又種上油菜,金黃的油菜花與綠色的火龍果枝條交相輝映,讓廖紅非常享受自己創造的視覺之美:“一是為了研究,間作能綜合利用土壤和空間優勢,火龍果吸收上麵的陽光,大豆和油菜吸收下麵的陽光,而且大豆對土壤有肥沃作用,可以減少火龍果的施肥量;二是這樣布置看上去很美。”

愛美的廖紅更愛笑,有人問她為什麼總那麼開心。她說:“我沒有不開心的理由,我們都是普通人,在社會上擁有一份職業,而這份職業正好是我喜歡的,能從中找到樂趣,又能維持生活,我覺得很知足。”

很多人都說做科研辛苦,可廖紅一點兒都不覺得苦,反而過得很滋潤,每天都樂在其中。在與一同獲獎的其她幾位女科學家的交流中,廖紅驚喜地發現,大家都是樂觀開朗的性格,而且都生活得很幸福,沒有人們想象中“苦大仇深”、“獻身”科學的感覺。

“我想,這都得益於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給了女性專注科研、施展才幹的舞台。”廖紅充滿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