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相機捕捉10位女科學家的美麗瞬間
專題
作者:源形畢露
去年底,我接到了一個比較特別的拍攝任務,拍攝對象是10位女科學家,她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取得了很棒的成績。這次拍攝是因為她們都獲得了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主辦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展示女科學家的真實麵貌。
我記得小時候,有人問我們長大了想做什麼,大多數小朋友的回答都是科學家,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願望漸漸變成了夢想,後來變成了夢,“科學家”3個字也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平時的拍攝題材很雜,但多以女性為主,無論是商業廣告的拍攝還是婚紗婚禮或寫真的拍攝,我都會盡量通過溝通了解,量體裁衣地拍攝,喜歡挖掘更多有故事有情感的東西。所以這次拍攝之前,我還是挺激動的,因為可以有機會看看女科學家長什麼樣,了解她們的工作、生活,更何況她們還是一群所謂成功的女性。
這次的拍攝分別在北京、西安、上海、廣州、昆明5個城市進行,周期相對較長,但我們仍然堅持與每個老師在拍攝前都會有一些溝通了解,盡可能讓她們在鏡頭前展示最真實的自己。
通過這段日子的拍攝,尤其是拍攝之前的溝通。我覺得她們離我們其實並不遠,她們也會結婚生子,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種問題,也會被各種家庭瑣事所牽絆。但是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於科學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執著,這是我體會最深也是最值得我學習的。
陳春英老師是少有的一拍照就能迅速進入狀態的“模特”,挺得筆直的腰板和大大的眼睛,展現出女性科學家自信樂觀的性格,看上去特別精神。陳老師是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的專家,平日裏也喜歡拍拍照片,所以那天我們的溝通大多是以攝影為主。在拍照那天,陳老師正在指導學生觀察納米抗癌材料在小白鼠體內的靶向性,陳老師說:“我們作實驗與你們拍攝時尚大片其實是很像的,要收集成千上萬個數據才能得出一個結論,就像你們拍大片,要拍成百上千張,才能精選出1張,我們做的都是精益求精的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也沒有捷徑可走。”陳老師的工作態度這麼認真,如果她有機會當攝影師,恐怕我就失業了。目前,在陳老師的25人團隊中,有18位女性,她為此也很自豪。
於翔老師在上海,從事神經科學研究。拍攝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於老師像很多愛美的女性一樣,也會拿出自己提前準備的各種衣服配飾,然後讓我們給她建議,一件一件問我們哪個好看。於翔老師特別洋氣,也很有個性,25歲就拿了博士學位,她從小經曆豐富,一個人在國外留學,造就了獨立而開放的性格。跟於老師聊天,像是遇到了故交,親切而直接。在拍攝的過程中,她是這些女科學家中最不需要攝影師幫忙擺姿勢和調整情緒的老師,這讓我對女科學家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感受。
黃如老師研究的是新型半導體器件,我記得她總是提到興趣,她說興趣非常重要,有了興趣就能始終對自己從事的專業保持一顆年輕的好奇心,而且還要刻苦堅持,這對作科學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回憶自己起初轉行做攝影,也是源於興趣和堅持,所以很有共鳴。而且在這兩年的拍攝工作中,一直努力讓自己對攝影保鮮,保持一顆年輕好奇的心。黃老師說話快人快語,特別麻利,不經意的一個動作,都會顯出特別強的氣場,她把科研的理論也用到了行政管理工作中,駕輕就熟。
賈衛華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穩重,很符合她研究的醫學領域。我記得拍攝時,她對於環境中器皿的擺放都很細致和嚴謹,對學生及我們的態度也很和藹可親。在生活中,她也會買菜做飯,照顧好家庭。賈老師還是一個很感性的人,當提到為何選擇現在的專業,賈老師說,她小時候覺得能夠治療癌症的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還有就是在賈老師讀博士期間,一個師妹查出癌症,那麼年輕的生命,瞬間就如花般凋落了,這給她很深的觸動。談到這裏時,賈老師的聲音有些哽咽,這是與我們之前想象中的科學女強人不一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