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業:自主奮鬥的一項事業(2 / 3)

正如梁信軍(複星集團CEO)說的那樣,觀看今天的製造中國,很多人有負麵的結論,觀看今天的消費中國,則亮點很多,觀看中國的資本,中國一切才剛是開始。我要說的是,觀看今天的服務中國,那才是內需啟動的強勁動力所在,而觀看今日的創業中國,人們才能找到中國經濟增長的鑰匙。在創新服務的引領之下,創業潮可以實現前所未有的生產力重構,而傳統產業的內部改革與外力借助才有了明確的方向。

創業者是複數

很多創業者會關心哪裏找得到好的合作夥伴,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那麼直接。創業者處在由自然人轉向法人的節點上,其意義絲毫不下於從猿猴向人的進化,這個進化意味著一個小我向大我的進化,一個以自我小趣味為中心的個體向以消費者、供應商、合作夥伴、員工群體趣味為依歸的組織領導者的轉化。這個過程需要願景與目標,但更需要探索與嚐試。我們人人都有哥們兒與閨蜜,但是哥們兒閨蜜在大部分時候是八卦與酒肉的代名詞,是無聊與庸常生活的填補者,因此姐們兒與哥們兒常有而事業夥伴不常有,在創業需要中,可能有點哥們兒與閨蜜最多能作為地板人才,而天花板人才則需要在社會中尋找,有了這二板人才,我們事業的格局感才能出來。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去尋找創業的夥伴型人才呢?尤其是在創業開始的時候,公司不大、名氣不大、機會不大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我們提供事業的未來鏡像,也就是說能讓人明白你整的是啥事兒。孫立平教授有個事件過程關係法的理論,說的是在事情發生的過程中觀察,就能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式與真正的人才,所以找人不是件萬事俱備的事情,而是一件在實驗中前進的事情。而且即使本來一般的人,在合適的事情中也可能找到更好的感覺,成為在這個領域中最早能用的人,我們今天創業的很多事情,沒有現成的批量人才可用,靠的是邊找人邊培養,把普通人變成可用的大才。創業過程中有的是事情,因此也有的是機會,也有的是選人換人的場合。

叫花子也有三個心腹人,但這個叫花子並不一定是領導者,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所謂的好朋友也就是趣味相投或者互相幫襯。但是作為創業團隊的領導者,僅僅有這點是不夠的,在進入到創業過程裏麵的時候,創業者才有機會在所做的事情中展開自己,而這樣的展開就可以讓人體會與認識到你的事業格局與人格魅力,這需要他是新知的分享者、新事的示範者、關鍵問題的決策者、邊際製度的厘定者、利益分配的讓渡者、業務戰略的架構者。柳傳誌先生把這幾點概括為定方向、抓戰略、帶班子。盡管人人可以有夢想,但實際上真正能做核心領導者的還是少數人,大部分人就是在這樣人的號召與凝聚下,形成一個一個的創業團隊。在這裏,創業者不是單數,而是複數。

女性創業的網絡化優勢

我們今天看到的女性創業項目,很感性、很美好、很精致,在很大程度上這顯示了基於互聯網的現代服務業的趨勢——滿足人們更為精細與美化的生活需要,女性天性更有這樣的觀察、用心與實踐的能力(與傳統男性的粗糙、框架、大條的風格形成鮮明區別),而且她們更有耐心,在創業企業成型的過程中,無異這是凝聚年輕同事的核心要求,女性創業者更適合做耐心細致的工作,也把企業管理當成一個服務的過程。

但是這些項目也有一些共性的缺乏,比如在今天這個時代需要創業者更能洞察互聯網消費者的需要,因為他們的信息、知識、能力與商家更對稱,而對於消費周期的更換更短,因此與消費者的交互決定了消費者洞察的水平,而這恰恰與女性創業者普遍的自我敏感與表達主義特性存在不一致。是的,很多女性創業者表達了自己的感性感受,這也在互聯網上找到了更多的自我表達的空間,但是在讓產品與服務成為具有快速與廣泛動員力的符號品上,女性創業者的優勢就不突出。今天互聯網上的消費群體更加聚集在更多的移動載體上,社會群體的移動化讓消費者數字化資產成為控製市場獲得成本與提高市場獲得效率的關鍵,但對於這樣的群體性機會女性的敏感度也相對較低。盡管這不絕對,但還是可以在男女創業者之間分離出相當的差異。

15年前中國的創業者中男女比大約是80:20;現在中國創業者中的男女比例,女性還略少於20,這說明網絡、IT技術與追求做大做強的創業潮,並沒有顯著地擴大女性成為主導創業者的機會,甚至還擠壓了。但是如果我們把主導創業者以外的所有創業團隊成員都算作創業者,那麼我們看到15年前的大約70:30,就變成了大致60:40;也就是說在創業組合中,男女搭配型的組合成為主導組合,這也許是對於男女創業者價值特征的最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