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3 / 3)

1.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

2.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

3.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4.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

5.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

6.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對個人利益卻絲毫不能讓步,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之心。

7.和朋友一起外出吃飯時,從不主動搶先要求付賬。

8.經常苛求自己和他人,不願為他人甚至自己的親人白花一分錢。

9.很少逛街買東西。

10.丟失一點財物,就會愁苦好些日子。

評分分析:

答“是”得2分,答“否”得1分。

如果得分在8~20分之間,你有強烈的吝嗇心理;

得分在2~8分之間,你隻有輕微的吝嗇心理;

得分在2分以下,你沒有吝嗇心理。

四、學生自私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她有一個自幼的好朋友。進入初中後,兩個人一直在一個班級,她的學習成績要比朋友好一些,而且時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和同學們的好評。她的朋友也很用功,並且在她的幫助

下,成績也在不斷的提高。有一次期中考試,她的朋友比她考得還好,兩人非常高興。但是她回家後,把考試的情況告訴了媽媽,媽媽居然非常生氣,說朋友耽誤了自己女兒的學習,

而她自己在偷偷學習,所以成績才會好的,並且說朋友在利用自己的女兒,而她自己卻傻乎乎地不知道,現在讓人家追上你了,看你以後怎麼辦。在媽媽的影響下,她漸漸地疏遠了自己的好友,而且關係越來越差,最後兩個人到了不說話的地步,而且她在學習上再也沒有幫過任何人。她與其他同學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糟糕。

心理解析

在現在的校園裏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他們不關心集體,不願幫助同學,看不起學習差的同學,鄙視家境貧窮的同學,總把別人當作自己的對手,“助人為樂”對他們來講隻是字典裏的一個詞語,這個詞與他們的生活是絕緣的。

現在的獨生子女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問題。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父母的愛於一身,甚至壟斷了父母的整個身心。家裏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一個人享用,有什麼要求家長就盡量滿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自私在程度上表現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是為達到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危害他人的生命。自私在學校往往表現為不願幫助他人,害怕同學在學習上超過自己;在家裏則表現為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一切由自己支配,不關心父母,不體諒父母,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大發脾氣,萬事隻想著自己。

兒童的心理活動都是單純圍繞自我出發,接觸、了解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人和事,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他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從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的,不知道考慮別人對此有什麼想法,更難以理解別人可能有完全不同於自己的看法。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直到進入青春期以後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和交往經驗的積累,才逐漸在主觀上產生別人和我的區別,並能逐步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問題

現在有的父母嫉妒心和攀比心很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佼佼者,是眾人眼裏的優秀生。所以他們就格外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其他方麵都無關緊要,隻要比別人學習好就是好樣的,所以常在孩子耳邊灌輸誰誰學習比你好,不要讓誰誰超過你,不要把自己會的知識告訴別人,不要向別人傳授學習經驗等等,這就逐漸造成了孩子自私的心理。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體製下,學生還是憑借一張卷紙定自己的終生,而錄取的名額確是有限的。在這個金字塔形的教育體係下,勢必有少數的學生會站在塔尖,但是每個人都想爭取這個位置,就會在競爭中出現“有你無我”的局麵,許多人都會暗地裏較勁,都怕對手超過自己。這樣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就容易出現自私心理,都以自己的利益為核心,很少去幫助他人。

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免不了要和周圍的人交往,如果一個人不顧及他人,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固執己見,不尊重別人,就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交往是平等互利的,如果自己違背了原則,一廂情願地總想讓別人按照你的意願辦事,就會讓人覺得你很自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自己有才能,別人也不稀罕,不願與自己交往,表麵上看是占了上風,實際上給自己設了障礙,增加了交往的困難。

自私是萬惡之源。如果放任青少年自私心理的發展,那麼他們長大後,輕則為計較個人得失損人利己、損公肥私、不講公德,重則為達到個人目的以權謀私、誣陷他人、鋌而走險。因此,對青少年的自私心理和行為必須及時予以矯正。

心理指導

作為班主任應該積極研究對策,把學生從自私自利中解救出來,也隻有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才是合格的人,才是社會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首先,老師要給學生樹立一個無私的榜樣。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以董仲舒說:“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先哲王夫之也說:“身教重於言傳。”在這個物欲私利極度膨脹的時代,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使自己在人格上直立起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去教育我們的學生,才能有資格去教育我們的學生,也隻有這樣,學生才能信任我們。作為老師,特別是作為和學生接觸最多的班主任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模範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做一個無私的人,用我們的無私感動和影響學生,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其次,家長要把好學生性格形成的源頭。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專家認為,“問題學生”之所以產生種種問題,源頭在於其從小家長給予的教育。有這樣一個學生,其父心胸狹窄,自私刁橫,常在家中數落對單位、同事的不滿,當著孩子的麵對老師任意貶低。結果這個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表現出自私、孤僻、不合群等特征,到四年級時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極端蠻橫的人,無視老師的教育,對同學充滿敵意,經常故意傷害同學。在一些教育刊物和網站上經常有老師反映有的學生家長在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一點小傷害後,常常與同學、老師、學校糾纏不清,提出很多無理要求。殊不知,他們在謀得一點點利益的同時,給自己的兒女帶來了多大的負麵影響。所以,作為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應盡最大可能、多渠道地和家長進行溝通,讓他們明白家庭教育在學生人格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他們主動地、有意識地為子女的成長負起責任來。

再次,社會要勇敢地承擔起責任來。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一邊沿著海邊走,一邊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雖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這些小魚都會幹死的。男人繼續朝前走著。他忽然看見前麵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彎下腰去——他在撿起水窪裏的小魚,並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這個男人停下來,注視著這個小男孩,看他拯救著魚兒們的生命。終於,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對小男孩說:“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小男孩救不了所有的小魚,但有的小魚因為他而重獲生命。班主任要想改變社會風氣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應該也可以掃幹淨我們自己居住的屋子,進而掃幹淨屋前屋後的院子,甚至附近的小巷和大道。如果全國1000萬的教師都行動起來,我們的環境一定會幹淨很多,甚至很幹淨。

最後,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都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支可以夠到鍋裏湯的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裏,有肉湯喝不到肚裏,隻能望“湯”興歎,無可奈何。“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裏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很強壯,正在快樂地歌唱著幸福。“為什麼?”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麼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故事並不複雜,但卻蘊涵著深刻的社會哲理和強烈的警示意義。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設備,為什麼一些人把它變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卻使它成了地獄?關鍵就在於,你是選擇共同幸福,還是獨霸利益。在這個寓言故事裏,我們應該能讀出合作的重要性。

在現代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想憑一己之力“打天下”是絕對不可能的。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合作”,而合作恰好是治療自私的靈丹妙藥。作為老師和班主任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和在課外時間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來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當然,班主任還可以在班級日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例如:在班級大掃除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擦玻璃、掃地、排桌椅等;在出黑板報時可以采用自由組合,合作出刊,從內容選擇、版麵設計和板報書寫都由他們自己合作完成。合作能很好地克服學生自私的缺點,能極大地發揮個體潛能和群體合力,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缺點,通過自我調控,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作為班主任應該高度重視學生自私這一現象,通過自身人格的健全,並努力尋求家長的配合和最大可能地淨化社會,同時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來改變他們,使之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五、學生抗挫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她是一個公認的優秀學生,平時待人有禮貌,一直擔任班幹部,學習成績門門優秀,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就是這樣一個公認優等生,卻在一個夏日的傍晚溺水自殺了,消息傳到父母、教師和同學們的耳中時,大家十分震驚,感到簡直不可思議。

在清理遺物時,她的父母從她最後的日記中找到了她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學期由於種種原因,她的學習效果不如以前好,雖然做了比以前更大的努力,但是,在期末考試時,仍有一門功課僅僅考了“及格”,又因為這門功課的成績不夠理想,沒有評上“三好學生”。對於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並擔任班幹部的小季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災難,她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養育和期望,也難以麵對老師和同學,於是就選擇了輕生。

心理解析

青少年心理發展正經曆一個重重矛盾的危險期,這些矛盾是挫折心理產生的心理基礎。現在的家庭大都把注意力集中的孩子身上,造成了孩子的“蛋殼心理”。一方麵富有優越感、個性十足、好勝心強;另一方麵又經不起挫折和困難,一遇到問題和困難就回避、退縮。

青少年在遇到挫折後如果不能恰當地處理,而是用不恰當的行為和情緒來應付的話,就會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情緒反應方式,這些因素會轉化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使青少年難以與人相處,容易違反社會規範。缺乏挫折耐受力還會使個人不斷體驗到心理緊張狀態和消極情緒,導致青少年產生各種心理失常,引發多種精神疾病。一些青少年無節製地采取缺乏挫折耐受力的不良行為,會對社會和他人造成嚴重的損害,甚至構成違法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