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輩群體是指同齡或相近年齡組成的群體。在眾多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對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青少年們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及行勻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個體青少年的心理就較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輩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箏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4、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播事業的發展,大眾傳播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擴大,不僅給青少年提供了學習、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徑,而上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麵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製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種現象或因製作節目的連貫性,本來用來警示人們和青少年的內容,卻被青少年負麵地接受了;另外,由於大眾傳播還強調新奇性,介紹一些國內外的時尚新奇現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搖滾文化等,也影響並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
心理指導
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有逆反心理的學生要多給予正麵的鼓勵,使他們能從新班主任那裏獲得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一)尊重學生,培養信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學生的自尊心是一個人要求受到社會和集體尊重的感情。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學生進步的動力。實際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種畸形表現。教師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特別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抓住“閃光點”及時表揚好的思想苗頭和行為,激起他們的自愛心,喚起他們走向先進行列的信念,增強克服缺點,改正錯誤的信心。
尊重學生是教師自身素質的一種體現,尊重學生是給予學生自新的一種機會。我們班曾有這樣一個學生,每當早上校園裏書聲朗朗,大家都在上早讀課時,他就急匆匆地跑到教室門口,在教室外麵響亮地喊“報告”。錯誤他不隻犯一次,他每一次都這樣,麵對這樣的學生,我並沒有嚴厲地批評他,相反地我卻用同學們對他的笑來啟發他。我笑眯眯地在他耳邊說:“你能不能用詞語來形容同學們對你的笑?”他說是嘲笑,我說這不是嘲笑,那是同學們對你的同情和諒解的笑,你跑得這麼匆忙,臉都紅了,說明你還是希望早點到校的,於是我便問同學們是不是,大家齊聲回答:“是。”,從此這位學生再也沒有遲到過。我對他的這一點尊重和寬容,卻捍衛了學生的自尊,求得了他的上進心。對於學生,特別是有逆反心理的學生,不能總是批評,殊不知,學生的好學、自信、樂觀、豁達,甚至創造力,往往就在這些教育中走向泯滅的。教師不是法官,不必把學生所有的過失記得一清二楚。教師應該做一名播種者而尊重就是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寬厚播種在學生的心田裏。
(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母親的親昵的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就是說,對學生要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要求得到教師的愛撫,是小學生普遍的心理要求。有的老師愛撫地摸一下學生的頭,或深情地望一眼,或吩咐他一件事,他都感到是對自己一種鼓勵與期望。
班主任要以平等的態度、真摯的情感、良好的情緒,以“愛”的暖流去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從而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這種“愛”,並受到感動,使其心靈複蘇。
班主任應該和學生推心置腹地交談,堅持充分說理,針對具體情況,向學生講明道德規範,使他們逐步分清是非與善惡、美醜與榮辱,從而提高道德認識,並產生自覺的行動。更重要的是要學生真正懂得,老師之所以“責之嚴”,完全是因為“愛之深”。如果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他的逆反心理便會隨之消除。
(三)正麵引導,啟發自覺
正麵引導就是對思想問題要進行疏導,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動力,用積極因素去克服消極因素。具體做法是:
堅持說服教育。班主任要針對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的實際,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耐心地進行教育疏導,幫助他們分清是非,提高認識,再具體指出前進的目標。做這類學生的工作要堅持說服,反對壓服,即使學生一時想不通,堅持錯誤看法。班主任也不要急躁,而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給他一段時間去思考,相通了是會轉變的。這時可以運用“留白”藝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冷處理,欲擒故縱,稍作停留,以使學生有一個餘地,反思審視,自省自悟。
表揚為主。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同時具有“失寵感”。依據這一心理特征,班主任要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及時給予熱情的表揚,使他們感到老師還是公正的,自己過去錯怪了老師,從而消除逆反心理。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中最深刻的稟賦是被賞識的渴望。”做了一件事,完成一次作業,渴望別人的賞識,這是學生的近景動機,也是直接動機之一。有逆反心理的學生他們也渴求老師能夠賞識自己,能夠給自己一次機會。教師假如抓住機會,適時地表揚、鼓勵他們,就能激發他們的認識興趣和熱情,幫助他們體驗改正錯誤、取得成功的歡樂和尊嚴。
(四)施以寬容,給以師愛
寬容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種藝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達到嚴格要求不能實現的境界。寬容還是一種教育機智,麵對有逆反心理的學生,訓責嗬斥,固然也能把學生推到對立麵,他們當麵聽從,心理卻大大不服氣,這樣會更加拉大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而寬容卻能起到“以柔克剛”、“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犯了錯誤,大多數同學都會體會到潛藏在教師內心深處的信任和尊重,從而填補師生之間的空白,強化其改過圖進的欲望。
總之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學生要因人而異,講究藝術。也需要教師平時的點滴積累,吸取經驗,利用教育機智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學生吝嗇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張強在班上有個名號——鐵公雞。當別人給他起這個外號的時候,他還特別不高興,不過時間一長,他也就認了。他也知道,這個外號的得來是有原因的。從上高一開始,一直到現在的高三,他的吝嗇在班裏,甚至在年級裏都是出了名的。沒有人從他這裏借走過一塊橡皮,也從來沒有人從他這裏借到過課本什麼的,更不要說錢了。誰都知道他家的經濟條件不錯,可不管什麼事,隻要是出錢的事,他都不會痛快答應。學校組織看電影他不去,同學相約一起去郊遊,一聽說要掏錢他也不去。一提到他,就連班主任老師也直皺眉頭。
心理解析
吝嗇,俗稱小氣,“一毛不拔”,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於行動的行為。
吝嗇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表現。其實任何人都有自私的一麵,不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通常在人際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顧並不困難。所謂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人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這當然好,回敬一分,也不為過。如果盡想讓人敬你,而你不回敬,這就會遭到“吝嗇”的評價。吝嗇的價值觀是很明確的,尤其是對金錢、財富一毛不拔。有的吝嗇者往往很會算計,自己盡可能少付出、不付出,多獲得。
有些吝嗇者,知道這樣不好,有損於人際關係,因此采取不付出,也不接受別人的恩賜,隻讓別人求我,我不求人的策略。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孤立自己,是不利於社會生存的習性。有人明白這樣不好,但一遇到付出時就情不自禁地吝嗇起來,顯得處處小氣不大方。而有人不明白,甚至以為這是應該的為人之道。既不以此為羞,也從不理會他人的議論。無論是明白不明白,那不過是認識上的差距,但這種行為的影響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明白人”自責自疚的心理多些,“不明白的人”落得個安逸,我行我素。
吝嗇的原因分析:
1.從外界因素來看:
①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是不均衡的。
②社會存在欺詐行為。
③社會價值觀念的導向。社會價值觀念就是社會風氣。
④社會隔絕的影響。現代城鎮民居的設計以獨立的二居室、三居室為主,鄰裏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有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也滋生了人的吝嗇、冷漠之心。
2.從主觀方麵來看:
①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心理學家認為: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焦慮令人不快和緊張,要設法降低或克服它,個人所做的一切行為就是為了避免或降低各種焦慮。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價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自我防禦機製。冷漠、吝嗇、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②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係的產物。吝嗇之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
③個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吝嗇之人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乃至親屬不負責任,或者隻站在狹隘立場來看待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吝嗇行為已不再限於財物,而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當今吝嗇行為有如下表現:
1.不願借錢、借物給人。
2.不贍養老人。
3.重物質不重精神。對物質財富特別敏感,而對精神和文化上的價值認識不到,不願為此付出。
4.對周圍的人和事均抱以冷漠的態度。“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
心理指導
1.領悟法。即從精神之中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關心,互相幫助。要明確如果在有能力的時候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很難得到他人的支持。
2.信仰。大部分宗教的教義都提倡揚善除惡,如佛教、基督教等。我國港澳台地區、東南亞及世界各地不少虔誠的教徒都大力資助社會慈善事業,做了不少好事。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
3.學會感恩,你就會發現,你的每一點付出其實都有雙倍的回報。就如:你開心,關心你的朋友也會開心,而你看到你的朋友開心,你自然也會開心,這樣我們就由最初的一份開心,變成3份開心。慢慢的就知道了給予別人等於幫助自己,會逐漸克服吝嗇的心理。
吝嗇程度測試
對下麵的問題回答“是”或“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