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一的張倩,平日裏學習非常緊張,她的成績也非常好,隻是感覺有點累,總盼著放假。暑假到了,她一個人呆在家中,想好好休息放鬆一下,可不幾天,她便感到特別孤獨、空虛和煩躁。幾天的懶覺已經讓她感覺頭昏腦脹,她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
心理解析
空虛心理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沒有信仰、沒有寄托、百無聊賴。精神空虛是一種社會病,它的存在極為普遍。當社會失去精神支柱或社會價值多元化導致某些人無所適從時,或者個人價值被抹殺時,就極易出現這種病態心理。
(一)空虛產生的原因
空虛心理的產生,有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兩個方麵。社會方麵的原因主要源於以下三個方麵。
1.社會精神支柱的消失
精神支柱是一種信仰,是大眾在社會生活中所公認的價值體係和人生榜樣。例如一些偉人及其思想論說;一種理想社會的模式等。當多元化的價值觀取代了單一的、固定的價值體係後,原來的社會精神支柱可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茫然感。
2.個人價值的抹殺
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有賴於群體意識和社會價值。沒有個人的自尊、自愛、自信,就不會有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作貢獻的能力。如果社會不考慮個人價值的存在,或者過多地抹殺個人存在的價值,人就會覺得活著沒什麼意思。青少年若受到過於嚴厲的管教、成人的成就長期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就會導致空虛心理的產生。
3.社會交往的畸變
現實生活中,人們需要交流溝通與友誼,但交往有平等的原則,地位相等、誌趣相同者才會有真正的友誼。在社會變遷中,有些人的政治與經濟地位一躍而起。地位的變化使得一些故友之間出現了鴻溝,原來無話不談的局麵已不複存在。
從個人角度來說,空虛心理源於以下方麵:
1.自我貶低、缺乏自信。個人的早期生活不幸、父母早逝或生活在離異家庭,從小得不到溫暖與關懷,自覺低賤,自暴自棄,看不到前途和光明。
2.錯誤的認知。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知,以偏概全將社會看得一無是處,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對立起來,隻講個人利益,不盡社會義務。當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過分講究個人得失,一旦個人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就“萬念俱灰”,這種情形在青少年與一些成人中間較為普遍。
3.無法滿足的精神需求。人有許多需求,大致有生理需求、物質需求、社會需求與精神需求幾方麵。一般而言,生理需求與物質需求滿足較易,後兩種滿足較難。在現代商品社會裏,人們都在努力創造與積攢財富,但是財富與財富帶來的快樂並非成正比例。當財富集聚到一定程度後,一些人對金錢則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新鮮感、快樂感和滿足感,甚至會對之產生麻木乃至厭倦。而當生活沒有了往日奮鬥追求的動力,人生也就失去了目的與意義的確定,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百無聊賴中度日,或者設法尋求一些更新更強的刺激。
(二)空虛心理的表現
1.失去誌向:即缺乏做出決定或根據自己做出的決定去行動的能力。這種病態行為的根源在於精神空虛、情緒緊張、意誌薄弱,不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易受暗示及環境的擺布,並有酗酒、嗜煙等不良行為。
2.否定一切:兒童向青年期轉化,便帶來了青年人對過去對外界關心的逐漸減弱,而將注意力逐漸轉向自己的內部世界。這時向內部世界的轉移是由青年內在的性本能萌動所致,青年在這個時期一下子落入了暴力性的不安之中,因而有所謂青年的反抗、蠻橫、怠慢、見異思遷、冷淡等心理表現。他們不但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被稱為“孤獨的、騷動的青春一族”,行為上自然是“虛無主義”。
3.“混日子”:這是很常見的病態行為。所謂“混”就是隨大流,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實際上就是無遠大理想,將學習置於身外,得過且過,這種不思進取的心理自然也是空虛的。
心理指導
1.要及時調整生活目標。空虛心態往往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的:一是胸無大誌。二是目標不切實際,使自己因難以實現目標而失去動力。因此,擺脫空虛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生活目標,從而調動自己的潛力,充實生活內容。
2.求得同學支持。當一個人失意或徘徊之時,特別需要有人給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隻有在獲得很多人支持時,你才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
3.讀幾本好書,充實自己的思想。讀書是填補空虛的良方。讀書能使人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使人從寂寞與空虛中解脫出來。讀書越多,知識越豐富,生活也就越充實。
4.轉移目標。當某一種目標難以實現或受到阻礙時,不妨轉移目標,如除了學習或工作以外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如繪畫、書法、體育運動等,使困擾的心平靜下來。當有了新樂趣後,就會產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會逐漸完成生活內容的調整,並從空虛狀態中解脫出來,去迎接豐富多彩的生活。
空虛心理測試
你對目前的生活滿足嗎?你的精神生活充實嗎?請坦率回答。
1.不大和朋友交往。
2.沒什麼特殊的愛好。
3.不大喜歡學校的老師和同學。
4.經常與其他家庭成員發生口角。
5.吃飯時不感到愉悅。
6.對學習感覺很痛苦。
7.常常一有錢便購買想要的東西。
8.對將來並不怎麼樂觀。
9.無論幹什麼都不值得高興。
10.不大希望受到別人的重視。
11.經常埋怨學校離家太遠。
12.雖然生活不錯,卻不大快活。
13.常常因零用錢少而感到不滿。
14.常常想換個學校或班級。
15.認為各方麵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評分分析:“是”計0分,“否”計1分。
總分0~2分,空虛度高;總分3~5分,空虛度較高;總分6~9分,空虛度一般;總分10~13分,空虛度較低;總分14~15分,空虛度低。
二、學生逆反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她上初中了,可是越來越不服從母親的管教。母親曾三令五申不許她留長發,但無奈
她非常固執,動她一根頭發她就會拚命。她的脾氣越來越壞,處處跟人鬧別扭,整日不是摔
盆就是打碗。她剛開始接觸“化學”這門新課時很不適應,感到學習很吃力,作業也有很多
錯誤,老師狠狠地批評了她,還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於是她就對化學產生了反
感,甚至故意與化學老師作對。老師讓她回答問題,她即使知道答案,也告訴老師說不知道。
心理解析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時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係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其心理機製的過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並理解教育的內容(信息),並將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後,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製的態度反應。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後,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製,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一)逆反心理的心理構成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是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這是因為,無論什麼人(不包括思維不健全者)怎樣認識某一現象或問題,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這些穩定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構成的認知,支配人們對某一現象或問題將要采取怎樣的做法,即是擁護、支持、順從態度,還是怠慢、反對、逆行的態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指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愉快)或煩憂、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當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觀念,一般會感到一種滿足、充實和愉悅;而對不理解的信息和觀點,一般會感到疑惑、焦慮和煩憂。將這些對新觀念、信息的情緒感受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存儲的知識內容、態度加以比較,當原有的不良情緒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時,不良情緒就會愈加強烈,從而導致產生去抵製有關教育管理的內容和信息的行為意向。當這種意向傾向越來越多時,逆反心理就會逐漸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為此,作為逆反心理的第三個構成要素棗行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顯而易見,即它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而且對我們尋找解決對策,並有效地預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很大的意義。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影響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因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麵:
第一,主觀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
1、青少年時期由於大腦的發育成熟並趨於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範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麵發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過程中青少年漸漸學會並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
2、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在性方麵的發育逐漸成熟,由此而引發的性征越發明顯和突出,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便逐漸強化和建立。由於性的發育而導致的性別意識、性意識又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正是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已。麵對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離。教師誨人不倦的施教、家長苦口婆心的相勸等等,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感意向驅散了。
3、青少年時期盡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體來說青少年在心理學認知發展中,由於閱曆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麵、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麵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麵上。
第二,客觀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麵: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環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麵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澱,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感上對我們所進行的一係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抵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2、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學校不良因素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教育指導思想的偏離和方法上的不當。具體來說一些教師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存在著為完成施教任務而完成施教任務等應付差事的想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學生對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地強調師道尊嚴,導致他們因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進而對我們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等方麵不能客觀評價,過於注重分數,對學生的--點小錯就揪著不放,使學生產生“老師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與老師對立、背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們施教的內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輸和填鴨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