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人會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在遇到讓自己感到難堪的時刻,會退縮,不敢麵對。因此,需要一些對自己的嘲笑,讓自己的缺點變得更加可愛。
(三)建立自己的積極形象
過於敏感的人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消極期待。由於對自己有消極期待,人際敏感的人在別人沒有說話之前,就已經“肯定”了別人的任何議論都是針對自己的缺點。聽不到別人的話,就已經“猜測”別人話語的消極成分。這樣,不是別人為難自己,而是自己為難自己。因此,需要學會給自己建立一個積極的形象。其實,自信就是對自己積極的態度。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給自己一個肯定的聲音。在他麵臨對自己的形象威脅的時候,就會支持自己。
因此,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幫助自己設計一個自我形象。找一個比較舒適、安靜的環境,在比較祥和的音樂中,想象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包括自己的外表、個性、行為特點等,而且可以反複多次想象。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是難以分辨真實的事情和想象的事情的,多次的想象,會讓自己相信自己能夠成為那樣的人。
(四)提高人際的“敏感度”
這裏的“敏感度”是正確分辨別人話語的意思,即了解別人背後的含義,理解別人的立場。同一句話根據不同的語氣和環境,會有不同的含義。例如,“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這一句話,當你強調的語氣落在不同的詞的時候,含義完全不一樣,不信你一個個嚐試一下。如果別人在開玩笑,你會不會以為她在嘲笑你呢?對方在跟你鬧著玩,你會不會和別人較真呢?這就是一個“敏感度”的問題。
因此,人際過於敏感的人,需要培養更多的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的能力。多問幾個“是不是別人就一定是那樣想的?”“他會不會還有其他不一樣的意思呢?一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多問幾個這樣的問題,可以加強自己對情況的把握,而不至於把問題都想偏了。
六、人際衝突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紹軍和偉文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今年讀初二,像其他的好朋友一樣同時行動,彼此有談不完的話,聊不夠的天,甚至都在日記中把對方當作自己這一生唯一的知已。有一天,兩人像往常一樣在走廊上你推推我,我捶捶你,結果越玩越興奮,手上的力度也不自覺地大起來,最後是大打出手,老師趕到才把兩人拉開。事後班主任通過做工作,讓兩人握手言和,可是他們兩人總覺得不再有從前的熟絡,反而變得客氣起來,兩人都很難受,可是又不知怎樣才能回到從前。
心理解析
(一)人際衝突產生的原因
人際衝突是指人與人在交往和互動過程中產生意見分歧、爭論、對抗,使得彼此關係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狀態,並為雙方所感覺到的一種現象。人際衝突的存在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且有其積極的一麵,即對群體有產生積極影響的潛在可能性。正確地認識和解決人際衝突,可以使我們提高解決衝突的能力,從而提高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而對人格個性還未定型的學生來說,清楚地認識人際衝突,及時提高他們解決人際衝突的能力,從而培養其良好的交往心態和技能,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人際衝突的產生主要有兩方麵原因:一是一方需求的滿足受到另一方的阻礙,如孩子獨立的需要受到家長保護行為的阻礙,學生追求自由的需求受到教師的管製,學生自尊的需要受到同伴的取笑等;二是價值觀不同,如親子雙方對某件事的看法不同而產生的爭執,師生對學生早戀現象的定位不同而產生的矛盾等。
(二)人際衝突的表現
1.同伴衝突
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已不再盲目服從父母、老師等權威人士,開始有自己的認識、評價和選擇,此時,同伴關係對他們價值觀念的形成、行為規範的社會化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又因為學生都有一種爭強好勝的心理,因而,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產生的衝突可能表現為攻擊行為,如打架、說他人壞話、冷漠、孤立他人等。
2.親子之間的衝突
隨著初中生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希望有更多自主的權力和自由的空間。但他們的知識和經驗還相對缺乏,思考和解決問題常帶有片麵性和局限性,這就勢必與家長發生矛盾和衝突。
3.師生之間的衝突
師生關係的對立與衝突的表現形式很多,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為公開的對立與衝突,表現為師生因認識、情感、思想等方麵的嚴重分歧和矛盾激化,采取直接的語言和行為上的對抗或攻擊等。例如,師生之間發生激烈的爭論、爭吵,以致采用暴力攻擊對方軀體等。另一類為隱性的對立與衝突,表現為師生雙方對待分歧和矛盾的態度,采用間接的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對抗,表麵上沒有公開的行為衝突。例如,教師故意疏遠、冷落與之衝突的學生,或借機懲罰學生等。一般來說,師生間隱性的對立與衝突往往是公開的對立與衝突的根源和前兆,而公開的對立與衝突也可能是隱性對立與衝突的最後表現或不斷加劇的結果。
心理指導
對立與衝突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雙方持續處於比較激烈的,甚至具有攻擊性和暴力傷害性的對立與衝突時,就會嚴重破壞彼此的關係,傷害相互的感情,幹擾正常的生活,並有可能引起法律糾紛,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對衝突的化解主要從心態、能力和方式三方麵入手。
(一)對衝突保持正確的心態
一般人在衝突情境中,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這些常見的錯誤觀念包括“必須贏得衝突。否則任何的妥協均表示自己輸了,且永遠比對方矮一截。”“任何的衝突中,一定有一方是對的,一方是錯的,而且對的一方必須得到他所要的……”
從以上幾種分析來看,人們對待衝突總會抱有一種輸贏的心態,在解決衝突時也追求一種贏的結果。其實,衝突並不是競賽場上的爭鬥,特別是對於學生來說,與同學、父母、老師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利益衝突,更多時候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因而我們對衝突首先要有一種正確的認識。
1.衝突是一種溝通,而溝通的目的在於讓對方了解自己的需要,希望對方能夠適度地滿足自己的需要。
2.人際溝通是雙向的,溝通的好壞,雙方都有責任。
3.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它本身並無“對”與“錯”之分。
4.去除非贏不可的心態。
5.了解衝突處理的目的並不在於說服別人同意你的看法,也不是讓你去操縱別人,而是企圖找出一個可變通的解決方案,讓兩個人都能高高興興地接受,創造雙贏的結局,共享成功的喜悅。
因此,當我們處在衝突中,首先需要對照以上幾點,檢查我們此時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如果產生偏差就要及時調整過來,這也有利於我們平複因衝突而產生的消極負麵情緒,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迎接衝突,化解衝突。
(二)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
不良溝通往往是產生衝突的導火線,有時甚至會激化矛盾。在麵對衝突時,我們常會覺得對方不可理喻,像石頭一樣頑固,拒不悔改等,也就是說,是把自己放在對的一方來看待的,認為衝突的產生都是對方的錯,因而在溝通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關注那些能證明我們觀點的信息,這樣就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由此看來,有效的溝通也是化解衝突的一個重要途徑。那麼怎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呢?
1.講出來
很多人會有一種“我以為他應該知道”的思維模式,中國也有一句古訓是這樣的:“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因而在交往中,我們表達的信息都是有所保留的,而對方在接收信息時也是有所選擇的,這樣勢必會使雙方出現溝通偏差。因此,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就需要坦白地把自己的感受、痛苦、期望和各種想法表達出來,讓雙方能夠進一步相互理解,就算仍然不能完全滿足對方的需要,但起碼知道對方的需要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需要,這是最基本的交流。
2.互相尊重
隻有給予對方尊重才有溝通,如果對方不尊重你,你也要適當地請求對方的尊重,否則很難溝通,特別是在親子和師生之間。由於雙方輩分、身份的不同,要做到平等尊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子女的可能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很嚴肅地想要和父母談事情時,父母往往是邊幹活邊聽的,甚至當他們聽完時,很多時候也會把我們的想法看作是小孩子的想法。而對於老師來說,往往把學生公然對抗自己看作是對自己權威的威脅,對學生的教育是
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進行的。這跟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有關。但是,在人際交往中,隻有尊重的態度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才能使對方把心裏話講出來。所以,當人際衝突出現後,要互相尊重,不能毫無根據地批評、指責、諷刺對方,要做到隻評論事情,不攻擊對方的人格,讓溝通能在一種尊重的氣氛中進行。
3.進行理性的溝通,處於情緒中不要溝通
情緒中的溝通常常會口不擇言或口出惡言,尤其在情緒中,人很容易失去理性,做出衝動的決定,往往使事情走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因此,當你的情緒很激動時,先設法讓自己的情緒平複下來,“先整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非理性的時候隻有爭執的份,不會有好結果,特別是當事情沒有轉機而自己又情緒激動的時候,寧願等待,急躁隻會把事情弄糟。
4.反省
自己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如果不想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承認“我錯了”,說“對不起”,這就是一種反省。人際溝通是雙向的,不管好壞都是雙方互動的結果。承認“我錯了”是衝突的潤滑劑,可以讓人豁然開朗;說“對不起”也不代表真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或犯了天大的錯誤,而是一種“軟化劑”,使事情終有回旋的餘地。
(三)調控衝突時的情緒
人在處於衝突時情緒常常無法保持平和,容易被激怒,容易走極端,這樣勢必會影響到衝突的解決。所以,當我們處於衝突時,首先要學會調控我們的情緒。大致來說,衝突容易產生兩種負麵情緒,一是憤怒,而憤怒又往往導致衝動;還有一種情緒就是委屈,會產生一種覺得受了傷害,覺得世界不公平的消極想法。這都是會影響人的健康和理性的,怎樣才能控製和調節我們的憤怒和委屈的情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