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學生,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她說:“我經常和媽媽鬧矛盾,聽到她的罵聲就心煩,有時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來了。可是她對我也挺好的,給我做飯、洗衣。每當看到她疲倦的麵容,花白的頭發又覺得於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這種內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該怎麼辦。

“小時候我特別崇拜我爸爸,覺得他好像無所不能,媽媽也很好,對我寵愛有加。可是,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覺得他們都不再愛我了。每天隻關心我的飲食和成績,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對我特別嚴,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在他們看來都是沒有用的。他們也太不理解我了!”

心理解析

“代溝”是指兩代人之間在價值觀念、心理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麵的差異。代溝並不是孩子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彼此之間的溝壑感漸漸地顯露出來,甚至激化。一些數據表明,代溝的存在是普遍的,而且在青春期表現尤為突出。心理學認為,一個人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又變為對父母的理解期,4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的深愛期。10~20歲的青少年最易與父母發生代溝。

在對2500名中學生中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僅有l%的人在遇到煩惱和苦悶時願意向家長或教師傾訴。調查表明,15~19歲的男孩有煩惱時,57%的人願意向同齡朋友傾述,26%的人把苦惱告訴父親,37%的人告訴母親。到20~24歲,男孩向同齡人傾訴的比率下降到35%,對父母傾訴的比率也分別下降到22%和23%。但到25歲以後,向同齡人傾述的數字進一步下降至27%,而向父母傾訴的數字則上升為39%和70%。這些數字恰好印證了心理學中對代溝的解釋。

兩代人之間在各方麵表現出不和,主要是由於年齡和閱曆的差異而引起的心理差異造成的。有外國諺語說:“青年人相信許多假東西,而老年人懷疑許多真東西。”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兩代人在心理上的差異。

在思想觀念上,年輕人比較開放,喜歡追求新事物,易於接納新觀念,有較大的創造性傾向,但穩定性較差,易變且多變,而上代人則較為保守,講求實際,不喜歡追求時髦,傾向於保持傳統習慣;在行為方式上,年輕人會突破傳統習慣,講究與時代接軌,靈活性強,喜歡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敢於嚐試,勇於冒險,往往衝動而急躁,而上代人做事則謹慎、沉穩,講求踏實,注重質量,不願冒險,不喜歡做沒有把握的事。由於這些差異的作用,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以至“代溝”就無法避免地形成了。

對青少年來說,和父母之間容易在心理上產生矛盾,還有一個特殊原因,這就是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青少年隨著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發展,感到自己一天天在向成年人靠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了新的認識和評價。這時,他們總是希望在家庭中處於一種“大人”的地位,希望父母像尊重成人那樣尊重自己的意見和對生活各個方麵的看法。但是,在父母的眼裏,他們總還是個孩子。過多的管教,有時反而會引起青少年的反感。他們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囉嗦”,父母則覺得他們越來越“不聽話”。

在家庭親子關係中,還有一種“兩期相遇”現象。兩期,指青春期和更年期。“兩期相撞”就是指孩子到達青春期的時間和父母到達更年期的時間接近。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人的心理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不穩定期,心理波動性大,人容易急躁。“兩期相遇”加劇了家庭中兩代人的心理和行為衝突。

心理指導

“代溝”雖然是一種難免的矛盾,但絕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子女與父母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所以其“跨度”是可以調節的,而且縮小它是完全可能的。關鍵是矛盾雙方常能保持必要的溝通。從做子女的角度來說,當你和父母缺少共同語言的時候,尤其需要對父母的理解、尊重與溝通。有個人回憶在一生中不同的時候,父親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7歲的時候,我覺得爸爸真了不起,什麼都懂。14歲的時候,感覺爸爸好像有時候說的不對。20歲時,我確信爸爸有點兒落伍了,他的理論與時代格格不入。到了25歲,我感到那個老頭子簡直是一無所知外加陳腐不堪。35歲生日那天,我對妻子說: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45歲時,我偶爾發現我或許該和老頭兒商量商量,也許他能幫我出主意。真可惜,我55歲的時候爸爸去世了,說實在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現在我已經60歲了,我可憐的爸爸,你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父母對子女要求過高,會形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把家庭看成集中營,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家長應爭取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和睦的環境。青少年時期是渴望獨立的時期,過多的保護會使孩子內心煩躁不安,產生抵觸情緒,逆反心理會日趨嚴重。父母的價值觀和孩子的價值觀是不同的,父母認為對的事情或許正是孩子不屑一顧的,因此千萬別執著地按自己的標準要求子女。

父母應該多找孩子談談心。交談是可以使雙方互相溝通的,隻有溝通了才能相互理解。但是,交談必須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父母可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談,不能用封建家長式的態度,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那樣隻能使彼此間的距離感增強。

請家長不要抱太高的希望、不要指望代溝能徹底填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況且,代溝也有著積極的一麵,它是社會前進的一種形式。當然,如果能通過家長的努力,使兩代人和睦相處,使孩子健康成長,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而青少年不妨多聽聽父母的勸告。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自己草率的決定隻是一種年輕的衝動,往往缺乏周全的考慮,事後再想“早知這樣就該聽爸爸媽媽的了”也沒用了。父母畢竟有豐富的處世經驗,他們看待問題更全麵、更客觀。

在心理學家對一組高中學生進行的調查中,對於“你樂意與誰一起度假”時,他們都把同齡入優先放在第一位,而把父母放在最後一位。但是對於 “你在複雜的日常生活的境遇中要同誰商量”這個問題時,都把母親放在第一位,男孩把父親放在第二位,女孩把同性朋友放在第二位。這充分說明青少年願意與同齡人一起娛樂,但是在最困難時還是會找父母尋求幫助。由此可見,對青少年來說,父母的影響不是減弱,而是這種影響的質量在提高。

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哪怕是“囉嗦”、“嘮叨”,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的健康成長。因此,青少年應該有獨立意識,但也應該尊重父母的意見;當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應主動與父母商量,取得父母的幫助,經常與父母交流情感,這是提高與父母交往水平的關鍵。

二、師生關係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他是某中學的高二學生,在2001年12月19日的曆史考試中,他因為複習得不好早早地交了卷。曆史老師(也是班主任)讓他看看曆史書,可他看了一會兒卻做起了數學題。老師生氣地沒收了他的數學本。他站起來說:“誰給你權利收我的本?”老師一氣之下撕了他的本,他也抄起曆史書撕碎了扔到老師身旁的垃圾桶裏。

隨後,他又要去辦公室撕老師的書,被同學攔了下來。當天晚上,他回到家裏悶悶不樂,晚飯也沒吃多少,而他的母親以為他在學校上學太累了,並沒有在意。

12月20日下午1點半,他和父親被叫到班主任的辦公室。老師要求他在全班同學麵前做檢查。他說:“做檢查可以,家長在不行。”而老師堅持必須有家長在場。如此反複了六七次,他說了一句:“我不念了還不行嗎。”就離開了學校。人們最後一次見到他是在一個廢棄的建築工地上。據看管工地的人回憶,那天下午4點半左右,一個小孩穿著校服在魚塘邊來回溜達,第二天就在工地的廢墟上發現了他的屍體。當家家戶戶都在迎接新年的時候,他的父母卻沉浸在莫大的悲痛中。

心理解析

師生關係緊張這種現象,在小學中幾乎沒有,在大學中也很少見,而在中學階段較為普遍。這與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和意識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正處在從幼稚期向成熟期轉化的過程中,其生理、心理發生著急劇的變化。自我意識也有了進一步發展,逐漸走向獨立。但由於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發展還不成熟,往往帶有主觀和盲目色彩,往往對自己評價不當,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過於自信,於是對老師的批評教育聽不進,固執己見。

但是必須看到的是,教師具有真理的威懾力。調查表明,學生對好的教師的信任往往高於對家長的信任。在兒童期,老師在兒童心目中是絕對的權威。雖然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增強,青少年對老師的話開始進行辨析,但是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教師仍然受到學生的尊敬。青少年對尊敬的老師的依戀常具有熾烈的愛戴和純潔無私的忠誠的性質,喜歡與他交往,樂意接受他的教育。

一個哲學家曾經以崇敬的心情這樣描寫自己的老師:“我從來沒有把心底的秘密告訴他,甚至在同他談話的時候,也不自由,然而願意和他在一起,同時產生了另一種思想——照他的辦法去做,照他的意思去說——使我感到很幸福。同他這次見麵以後,特別是單獨同他談了一個夜晚之後,我久久地、久久地感到無比的喜悅,我久久地沉浸在他那令人神往的音容笑貌之中……”

相反,一個缺少修養,品格欠佳,人格不夠健全的教師,則很難在青少年群體中得到尊敬與愛戴。他的要求與教育,即使是正確無誤,也往往為學生所輕視。學生往往不願意與他進行交往,有的“敬而遠之”,有的群起而反抗,關係很緊張,教育則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有一個班級的學生聯名向校長上書要求調換教師。

心理指導

(一)正確看待師生關係

作為學生,青少年要認識到,老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優點缺點。師生是朋友之間的平等相處。另外,青少年也要意識到自己作為學生,要想更快更好地發展,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青少年應向老師開放閉鎖的內心世界,積極主動地與老師交往。孟子日:“愛人者,人恒愛之。”隻要你向老師敞開心扉,老師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給你更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