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 / 3)

社交恐懼症的特點是強迫性的恐懼情緒,想象出恐懼對象自己嚇唬自己。

社交恐懼症是後天形成的條件反射,是經過積累過程而建立起來的。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直接經驗”。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屢遭挫折、失敗,就會形成一種心裏上的打擊或“威脅”,在情緒上產生種種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體驗,而之,就會不自覺地形成一種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等情緒狀態。這種狀態定形下來,形成固定心理結構,於是他在以後遇到新的類似刺激情境時,便會舊病發作,心生恐懼。

二是“間接經驗”即“社會學習”。如看到別人或聽到別人在某種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 ,陷入窘境,或受到難堪的譏笑、拒絕,自己就會到痛苦、羞恥、害怕。甚至通過電影、電視、小說、廣播、報刊等途徑也可以學到這種經驗。他們會不自覺地依據間接經驗,來預測自己會在特定社交場合遭受令人難堪的對待,於是緊張不安,焦恐懼。這種情緒狀態的泛惡化,導致了社交懼症。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因心理緊張造成的心因性疾病,隻要積極治療,經過訓練是可以治愈的。

心理指導

(一)班主任指導

1.注意力集中法

在社交場合,不必過度關注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要知道自己不過是個小人物,不會引起人們的過分關注,正確的做法是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才對。

2.兜頭一問法

當心理過於緊張或焦慮時,不妨兜頭一問:再壞又能壞到哪裏去?最終我又能失去些什麼?最糟糕的結果又會是怎樣?大不了是再回到原起點,有什麼了不起!想通了這些,一切就會變得容易起來了。

3.鍾擺法

為了戰勝恐懼,心裏不妨這樣想:鍾擺要擺向這一邊,必須先往另一邊使勁。我臉紅大不了紅得像塊紅布;我心跳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想跳得比搖滾樂鼓點還快呢!結果呢,人們會發現實際情況遠沒有原先想象得那麼嚴重,於是注意力就被轉移到正題上了。

4.係統脫敏法

如果麵對自己愛戀的女孩子,可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礙。先下決心看她的衣服;再看她的臉蛋兒和眼睛;然後向她笑一笑; 當有朋友在身邊時主動與她說話;最後有勇氣單獨與她接觸。這種避免直接碰撞敏感中心的方法使一個原本看來很困難的社交行為變得容易起來,這種方法對輕度社交恐懼症一般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過,當生理上的不良反應已經比較嚴重時,就有必要適量應用藥物治療,這對消除心理緊張和緩解生理不適均有一定效果。這種治療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造成對藥物的成癮性、依賴性等不良後果。

(二)學生心理自療

1.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誡自己“我是最好的我”,“天生我材必有用”。

2.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麼地步就做到什麼地步,隻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係。

3.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沒有什麼比現在更重要的了。

4.友善地對待別人,助認為快樂之本,在幫助他人時能忘卻自己的煩惱,同時也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

5.找個傾訴對象,有煩惱是一定要說出來的,找個可信賴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能他人無法幫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你發泄一下。

6.每天給自己10分鍾的思考,不斷總結自己才能夠不斷麵對新的問題和挑戰。

7.到人多的地方去,讓不斷過往的人流在眼前經過,試圖給人們以微笑。

檢測是否患了社交恐懼症

1.會因為害怕在別人麵前覺得害羞或不好意思而不和他人說話或不願意做某些事情嗎?

2.不願意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嗎?

3.你害怕別人覺得你愚笨或擔心看起來很害羞嗎?

如果以上三點中你有其中兩點的情形的話,就有可能是患了社交恐懼症;如果這些情形已經讓你想躲在家裏,不願意和任何陌生人接觸,你可能就需要接受谘詢或治療了。

五、人際敏感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一直以來,小麗和同學相處都很開心,別人對她的評價也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生”。無憂無慮的生活近來完全被改變了。小麗現在變得特別害怕和別人相處,除了兩個很要好的朋友外,她根本不相信其他人,因為她老是覺得別人經常在議論自己的不好,用她的話就是“完全是針對自己的”。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總會被別人狠狠議論,搞得自己也神經兮兮的,老是覺得危機四伏。

而之前,一些男生給她取了難聽的綽號,甚至還當麵對著她喊綽號,小麗為此難過了很久,後來再也不理會這些男生,漸漸地不敢展現自己。後來,小麗認為是自己說話不小心傷害了別人,某些女生對她也有了意見。因此,當她看到女生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懷疑哪些人在議論自己的不好。晚上更是難熬,老是會不自覺地反複想起自己白天有哪些行為做得不好,思來想去的,徹夜難眠。

心理解析

(一)人際敏感主要有以下表現

(1)由於過度封閉,他們容易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雖然他們希望擁有“知心人”,但是又難以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所以也就缺少知心朋友。

(2)敏感多慮,和別人相處謹小慎微。與人相處很不自在,不自然,經常小心翼翼,害怕帶給人麻煩,害怕別人嫌棄自己。有時候表現得特別有禮貌,實則給人距離和拘謹。

(3)多疑焦慮,“小心眼”,對小事情容易耿耿於懷,且久久難以釋懷,愛鑽牛角尖。

(4)自我意識強烈,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很關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當。

(5)特別害怕與異性交往。

(二)人際敏感產生的原因

(1)身心發展特點。初中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在生理、心理方麵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第二性征的出現,生理機體的形態、功能都產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生殖係統迅速發育,性意識已經萌芽,自我意識迅速覺醒,獨立意識也明顯增強。由於生理、心理的巨變,他們越來越注意他人給予的評價,情緒波動較大,自我控製能力差,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煩惱或高興。“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他人的一些無關痛癢的舉止或言語,有可能讓初中生感到憤怒、憂鬱或悲傷。特別是有些學生的神經係統活動多是弱而靈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慮重重,多憂思,經不起強烈刺激和猛烈打擊,微小的刺激就會引起緊張反應。

(2)對他人的消極期待和強烈的尊重需求之間的矛盾。初中階段,正是探索自我的關鍵期,他們對“我是誰?”感到好奇,力圖對自我進行全麵清晰的認識。在他們的腦海裏,常常盤桓著這些對自我的疑慮:“我究竟是誰?”“我有什麼優缺點?”“別人會怎樣看待我?”而解決這些問題和疑慮,就需要積極地和身邊人——父母、教師、同學、朋友、鄰裏等進行交流,通過身邊人的積極評價來得到尊重和滿足,愉悅自我;通過他人的負麵評價來不斷修正、完善自我;通過積極的交流,青少年漸漸形成了對自我穩定的全麵的認識,不會再輕易改變。而具有人際敏感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臉皮很薄”,他們的自我認識十分不穩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人的評價,他們比普通學生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一旦受到批評或嘲諷就會“很受傷”。為了讓自我不再受到打擊,他們采取“鴕鳥政策”——做好最壞打算,同時盡量避免和人交往。一旦不得已要和他人交往,他們就會事前做出以下假設:“我很有可能做錯事情”、“他很可能看不起我”、“他可能會故意打擊我”,即對他人的消極期待。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越是對人際交往沒信心,越容易交往受挫,受挫的經驗往往又更加肯定了消極期待:“我就知道我肯定說錯話了”、“我就知道他肯定會嘲笑我”……因此就更不願意展開新的交往,更缺乏人際交往經驗。

(3)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形成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青少年不但耳濡目染地學習父母人際交往的技巧,而且將這些技巧複製到自己的人際交往中,還接受了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對他人的評價。根據早期經驗,這類青少年有過分保護的家庭教育,或家庭管教過嚴。在過分保護的家庭教育中,他們長期處於絕對安全狀態下,從未承受過惡劣言行的刺激,也未學會積極的自我保護,沒有抵抗外來侵擾的經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時,父母的過分保護也傳遞給孩子這樣的態度:這個社會是險惡的(對社會態度),我作為個人是弱小的、容易受到傷害的(對自我態度)。而在管教過嚴的家庭環境中,由於習慣性地接受批評,他們缺乏自信,常有自卑傾向,對別人的負性言行敏感而反應強烈、持久。

心理指導

(一)淡化自己的重要性

有些女孩子挺奇怪,明明花一大筆錢買了件挺喜歡的衣服,可是又很害怕穿出來,怕穿出來別人會另眼看自己。其實,除非你穿得特別好看或者特別難看,否則別人是根本不會在意的,尤其是那些不喜歡關注這方麵的人都不會留意。可是她為什麼害怕呢?因為她們非常希望別人關注自己。雖然明知道自己不會受到關注,仍然把自己想象成“明星”,希望把自己的重要性體現出來。因此,需要漸漸地淡化自己的敏感程度,讓她感到自己和別人一樣是非常平凡的。

(二)學會自我解嘲

如果你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你會有什麼反應呢?也許你會立刻跑掉,不敢看那個令你摔倒的坑,也許你會喃喃自語,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做個自我安慰;也許你會破口大罵,嘲笑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許自己很開心欣賞那個坑,回頭還把自己的事情當笑話告訴你的朋友。無論你的反應是什麼,你都再也不敢走那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