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2 / 3)

(二)要正確對待老師和自己的錯誤

對待老師的過失,要委婉地提意見。即使是對同學、朋友進行批評,也要委婉為好。我們提倡的“朋友間要坦然批評,不要遮掩”指的是對待朋友錯誤的態度,不是批評的方式。對老師也是如此,有錯誤要及時指出,但是方式要委婉。而對自己的錯誤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既不能心裏服氣,嘴上死不認錯,與老師搞得很僵,也不能受過老師一次批評心裏就特別怕那個老師,認為他是對自己有成見。

師生關係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與心理素質,認真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的成長規律,才能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同時,教師還應懂得心理學知識,解決問題要講究方式方法,因人而異,不要激化矛盾。

師生困擾程度

你在與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感到悃擾嗎?下麵這個測驗可以告訴你問起究竟出在哪裏。答“是”的題目加1分,答“否”減1分。

01.你經常不能明白老師的講解。

02.老師無法幫助你改進學習方法。

03.老師常給你增加學習負擔。

04.老師上課不能吸引你。

05.你在學習上的創造性見解常得不到老師的肯定。

06.老師把考試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學生的優劣與獎懲學生的尺度。

07.老師很少與你傾心交談。

08.某位老師對你有點冷淡。

09.老師不了解你的憂慮與不安。

10.你找不到一位能傾訴內心隱秘的老師。

11.老師常讓你感到緊張與不安。

12.某位老師對你感到討厭或你討厭某位老師。

13.老師常以紀律壓製你。

14.老師常因誤解你的行為而斥責你。

15.你的意見常被老師不加考慮地反對。

16.你的思想常被老師支配。

17.你常屈服於老師的命令與權威。

18.老師常體罰或變相體罰你。

如果你得到的總分高於8分,表明困擾程度比較嚴重;總分為—8分~7分之間,表明困擾程度中等;總分低於—8分,表明困擾程度較輕或很輕微。01~06題總分高說明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係的困擾程度嚴重;07~12題總分高說明師生在情感距離上困擾嚴重;13~18題總分高說明師生之間的地位關係困擾了師生間的人際關係。

四、同伴交往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媛媛是初中三年級學生,和她同住一個宿舍的還有七個女生。剛開始,八個人關係還好。一次,一個舍友紅著臉向她借10元錢,她擔心對方不還,就借故拒絕了。有一位舍友擔任班裏的宣傳委員,見她美術不錯,就請她幫忙出一期黑板報。可是她想:我又不是班幹部,我才不幹呢。後來,媛媛發現其他人開始疏遠她,甚至有意躲著她。“宿舍裏的同學都在疏遠我,而且好像還在背地裏議論我,給我起外號。有時,我因為有事讓她們幫我交作業,可她們都借故推托。她們真是太過分了。”她傷心地說。

心理解析

渴望獨立的青少年,覺得和成人很少有“共同語言”,於是年齡相同或相近的青少年走到一起來了。他們不厭其煩地談論著差不多相同的主題,交換著已經不需要再交換的意見、看法。他們共同分享快樂,品味煩惱;情感的需要在同伴交往中得到滿足,焦慮和恐懼在同伴交往中化解,社會能力在同伴交往中發展;他們體驗到了友情,他們找到了歸屬,他們感到了安全,他們也學會了“通過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青少年同伴間具有強烈的親密性。這種親密性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對同伴心理的傾向性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強。如對於“你的同伴對你是不是比父母更知心”這個問題,回答“是”的初中生占33.48%,高中生占44.58%;而回答“否”的初中生為15.11%,高中生為12.42%。這說明,青少年視同伴為知己,心理上更遠離父母。第二,對同性同伴最能敞開心扉,心理的坦率性最強,青少年與同性同伴之間最能進行心靈的溝通。

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在青少年的社會化中起著成人無法替代的作用。

同伴之間的交往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他人的機會。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將會學習到怎樣與他人建立友好關係、保持友誼和解決衝突,怎樣給予他人幫助和接受他人幫助,怎樣對待敵意與專橫,怎樣對待競爭與合作,怎樣對待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怎樣處理個人與團體的關係等等。

同伴還可以滿足青少年歸屬感以及尊重的需要。在集體生活中被同伴接納並建立友誼,同時在集體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受到同伴的尊重和讚許,會使青少年獲得依戀感、親密感、同盟感和歸屬感。

但青少年還是處於成長變化中的,是不成熟的,同時又是感情極為豐富的。他們希望涉足社會,參與社交,渴望真正的友誼,但他們尚不成熟的交往方式往往使其顧此失彼,要麼不會交往,同伴交往的不利,給青少年帶來了諸多煩惱。

造成同伴間的關係忽冷忽熱,反複無常,遊離不定。或者濫交朋友,甚至由於交往不慎而失足。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青少年今天與此人為朋,明天又與彼人為友;今天還與你盡吐心腹事,明天就可能與你勃然反目。但這絕不意味著青少年的背叛和冷酷,而是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水平有限使然。

心理指導

不良的同伴交往很容易導致青少年孤僻、退縮、冷漠、壓抑或其他心理障礙,影響心理健康。所以,青少年必須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青少年朋友在同伴交往中,要加強人際認知的正確性,也就是說,要力求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認識他人,正確地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也要努力使別人正確地認識自己。

人不能封閉自己。交往就是彼此的交流與溝通,如果封閉自己,別人無法了解到你的內心世界,你也就不可能再了解別人,你和他人也就沒有了理解和友誼。

同伴交往中,要遵循尊重、真誠、合作、寬容等原則。“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和人是有差異的,但人人都需要尊重和理解,人人也都應該尊重和理解別人。

正確的同伴交往技巧能讓冷漠變成溫存,讓隔膜變成情誼,讓你更受人喜歡和尊敬,讓你與他人的友情更堅實和久遠。

測測與朋友相處的困擾度

了解究竟是什麼在困擾著你的交往。下麵這個測驗有助於你了解自己與朋友的關係,了解自己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存在哪些典型的行為困擾。測驗有28個問題,每個問題用“是”或“否”來回答。

01.關於自己的煩惱有口難言;

02.與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03.對連續不斷的會談感到困難;

04.當不熟悉的人對自己傾訴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時,自己常覺得不自在;

05.不能專注地傾聽;

06.時常避免表達自己的感受;

07.不能廣泛地聽取各種意見、看法;

08.過分地羨慕和妒忌別人;

09.時常傷害別人;

10.與別人不能和睦相處;

11.總是盡力使別人賞識自己;

12.討厭某人或被人所討厭;

13.受別人排斥與冷漠;

14.常被別人談論、愚弄;

15.和生人見麵感覺不自然;

16.在社交場合,感到緊張;

17.極易受窘;

18.擔心別人對自己有什麼印象;

19.對自己的儀表(容貌)缺乏信心;

20.自己的煩惱無人可申訴;

21.自己常因受傷害而暗自傷心;

22.與異性來往感覺不自然;

23.與異性交往太少;

24.不知道與異性相處如何適可而止;

25.瞧不起異性;

26.被異性瞧不起;

27.暗自思慕異性;

28.與異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地相處。

選擇“是”得1分,選擇“否”不得分。總分低於8分,說明你與朋友相處的困擾少,總分在9~19分之間,說明你與朋友相處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得分越高困擾程度越大。如果總分高於20分,說明你與朋友相處存在嚴重的行為困擾。

01~07題測試你在交談方麵的行為困擾程度,得分高表明你不善於交談。08~14題測試你在待人接物方麵的困擾程度,得分高表明你缺乏待人接物的機智與技巧。15~21題測試你在交際與交友方麵的困擾程度,得分高表明你行為困擾較大,交際與交友較被動。22~28題測試你與異性朋友交往的困擾程度,得分高表明你不能較好的正確處理與異性同學朋友的關係。

四、社交恐懼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某初三女生性格內向,自尊心特強,處事謹小慎微。她總以為別人時刻在注意她、評價她、但心自己會出什麼差錯,讓人瞧不起。後來,她暗暗愛上某男生,但又不敢表露,還怕別人知道這個秘密。一次有同學開玩笑說:“我知道你愛上他了,你別藏在心裏啦!”她一聽就心裏發慌,擔心別人對她評頭論足。此後,她見人就躲閃,有人與她聊天,她就麵紅耳赤、心慌意亂、語無論次,最後,以至於見人就害怕。

心理解析

社交恐懼症通常起病於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現。青少年渴望友誼,希望廣交朋友 ,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體交往時,如找人交談,或者別人與自己打交道,就出現了恐懼反應。表現在不敢見人,遇生人麵紅耳赤,神經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這就是社交恐懼症。它往往會惡化,嚴重者拒絕與任何人發生社交關係,把自己孤立起來,對日常工作學習造成極大的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