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每當到一個陌生場合,感到有可能緊張、羞怯的時候,就暗示自己鎮靜下來,什麼都不去想,把麵前的陌生人當作自己的熟人一樣。心理學還有一種“洋白菜效應”,就是當你麵對一大群人而感到緊張的時候,不妨將你看到的腦袋當成一顆顆洋白菜,就能勇敢地戰勝羞怯。用自我暗示的意念控製方法來突破心理阻力,是一種很好的辦法。萬事開頭難,要鼓起勇氣,敢於邁出第一步。當害羞者邁出可喜的第一步後,伴隨著從未有過的成功體驗和對自己的重新評價,便會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有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害羞者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自我肯定模式,害羞心理就會悄無聲息地消失。

五、學生依賴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蘭蘭,女,9歲,小學三年級學生。蘭蘭的性格內向,學習成績一般。她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蘭蘭的父親在一家公司上班,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每晚都會坐在孩子身邊陪她學習,而蘭蘭一遇到不會的問題就讓爸爸幫她做,漸漸地沒有爸爸陪著她,作業都寫不下去了。紅紅的父母對她學習抓得很緊,平常不讓她與其他同學玩,也不讓她做家務。父母一貫的要求就是“你隻要把學習弄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管”。在生活方麵,父母對她的照顧非常細致,可以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平常上學、放學,總是媽媽幫她拿書包,上課做作業遇到不會做的題,她總是空出來,等回家去問爸爸。老師讓她自己想,她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發呆。下課除了上廁所,蘭蘭總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因為她不熟悉同學們玩的遊戲,跟著大家玩時總是玩不好,所以她也就不願玩了。蘭蘭在家從沒做過家務,什麼事都是媽媽幫助做,所以她自理能力很差,都二年級了,有時還要媽媽幫助穿衣服。在班裏值日時,掃地、擦黑板這樣的事她都不會做、做不好,班上與她一起做值日的同學免不了說她懶,她覺得很沒麵子,漸漸地,她就不願和同學交往了。

心理解析

目前中小學生對父母、對教師的依賴現象普遍存在。這個問題,輕則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重則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因此,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家長都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小學生依賴父母、依賴老師是意誌薄弱的具體表現之一,這種心理的產生與形成,是多方麵原因造成的,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成長的環境造成的。

(一)家庭環境是溫床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兒童三歲左右開始表現出強烈的獨立行動的願望,樣樣事情都想要自己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就是對孩子的意誌品質,得到了良好鍛煉的精辟概括。然而,現代中國家庭中,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有多少父母讓三歲兒童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又有多少父母鼓勵三歲兒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呢?恰恰相反,絕大多數父母或祖輩全部予以包辦代替,更為嚴重的是,還能見到奶奶外婆為七八歲的兒童喂飯,上學放學時,拎著書包接送八九歲學童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這樣做的不良後果是,一方麵讓孩子形成了這樣一種心理定勢:父母應該為他們洗衣、做飯,應該為他們拎書包,應該……,催他們做作業、陪他們寫作業也是理所當然;更重要的一方麵,是助長了孩子依賴心理的形成:使孩子習慣於在父母或其他長輩的幫助下完成事情。對獨生子女在生活上依賴長輩,尚能理解的話,那麼,讓孩子在思維和行為後果上形成依賴心理的現象,就難以接受了。比如孩子做作業時,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就會喊:媽,這道題怎麼做?爸,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父母認為孩子好學肯問,立即予以解答,長此下去便養成了孩子在思維上的依賴心理。又如孩子明知要考上好學校,需要自己的努力,但卻無法超越自己,以至於幾分之差落選,這時在行為上開始依賴父母,希望父母多出一些錢來彌補這幾分。

(二)社會環境是助長劑

中國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還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語,都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影響家長和老師的同時,也助長了學生依賴心理的產生與形成。

例如,現在社會上的網吧、遊藝廳泛濫成災,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又抵擋不住其誘惑,因此,一些學生為了爭分搶秒上網、打電遊,抄作業、請人做作業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久而久之便在學習上形成依賴他人的心理,甚至放棄學習。而這種依賴心理的形成,網吧與遊藝廳的助長“功勞”是抹殺不了的。

又如,一些媒體對所謂的“新星”過度地吹捧,而忽視對其如何打基礎、怎樣艱難成長的報導,捧成“明星”後,在其光環作用下,追隨的媒體更多,企業也緊跟而至,因此,地位、金錢便唾手可得,應有盡有。這種片麵的宣傳給學生一種錯覺:隻要能依靠上媒體,就可走上成名的快車道。不少學特長的學生就是這種心理,想到的不是如何刻苦學藝,而是依賴父母花錢買榮譽,花錢找媒體,以便盡早成名。又如,現在一些廣告也過於誇張,什麼藥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什麼藥可以增強記憶力,等等,幼小的孩子便於信以為真,要求父母買這藥哪藥,想依賴這些藥物來提高學習成績,提高自己的能力。可見,學生形成這種依賴心理,媒體也是“功”不可沒。

還有我們民族長期遺留下來的一種習俗:父母對子女過於關照,幫助找工作、幫助立業、幫助成家等等;政府對單位全包,單位對職工全包。這種習俗在傳染給後人的同時,也促使他們形成了這樣一種依賴心理:子女靠父母是天經地義,職工靠單位、單位靠國家也是理所當然。

(三)學校環境是沃土

中小學時期是學生意誌品質形成的最佳時期,學生在家庭產生和形成的依賴心理,本應在學校的集體教育中得到扼製,學生在社會上受到的消極影響,本應在學校教育環境中給以淨化。相反,應試教育體製下的學校也成了學生的依賴心理生長的沃土。

先看一看現行的課時計劃:勞動課沒有,僅有的兩節勞動技術課也是以一些理論上的勞動技能為主,在家庭勞動被全包的情況下,學校也沒有勞動任務,學生的惰性得到助長。再看一看現在的課堂:教師滿堂灌、題目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講、作業兩遍三遍重複地抄,其結果是,題目不管難易,學生等待老師講,不講便不會做,更為嚴重的是,個別學生不會做的作業,不問老師也不問同學,拿起同學的就抄,甚至發展到強迫同學幫自己抄作業;又看一看學生的書包:除了課本外,參考書一套又一套,當然,學生看一些參考書是必要的,問題是太多太濫,造成學生的學習過多地機械重複,其結果,導致學生的學習在機械地記憶解題方法,而不是在積極地思維,遇到新題型就無從入手,可見學生思維上的依賴心理在應試教育體製下,得到了不斷強化。還看一看學生的考試:考題不會做時,舞弊手段是五花八枚,重大考試還有老師、父母幫助舞弊,可見學生行為後果上的依賴心理,也得到了極大限度的強化。

心理指導

中小學生形成依賴心理後,學習上就難以突破、難以提高,生活上就會產生懶性,難以獨立。參加工作後,便不思進取、沒有創新,依賴單位、依賴政策、依賴國家。我國的企業改革、人事改革中,相當一部分職工不能適應,甚至鬧事,就是依賴心理所導致的結果。由此可見,形成依賴心理的危害性是極大的。如何防範中小學生依賴心理的形成呢?

第一、改變育人觀念,注重培養良好的意誌品質。特別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更應注意,從小就不斷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較大一點時,應啟發孩子自己提出行動目標、製訂行動計劃,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小小挫折時,應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堅持把每一件事做完。無論做什麼事,成功了給予獎勵的同時,不忘教育孩子別驕傲自滿,失敗時要教育孩子別灰心喪氣,耐心幫助孩子分析總結,鼓勵繼續做下去,直至成功。隻有這樣,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斷磨練,才能培養孩子的良好意誌品質,才能避免孩子依賴心理的形成。

第二、淨化社會環境,盡力提供健康的活動場所。特別是地方政府,對有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活動場所,要堅決徹底給予取締,決不姑息。盡地方的最大財力,多為青少年建造文藝、體育、科技等健康的活動場所,將中小學生吸引到健康活動中去。媒體也應多宣傳名人成功前的艱難經曆,引導中小學生學習他們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去克服困難,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三、深化課程改革,大力倡導主動的學習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過於強調單一的接受學習,易導致學生形成依賴心理。因此,教師要積極投入到新課程改革中去,由知識的傳授者、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能力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地扼製學生依賴心理的形成。

六、學生自卑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鵬鵬,8歲男孩,身體健康,個子較矮,長得很瘦,看上去弱不禁風。在鵬鵬很小的時候,其父母離異,他與母親、姥姥和姥爺一起生活。家中生活條件不是很好,姥姥、姥爺年紀比較大了,隻靠母親一人務農支撐全家的生活。鵬鵬學前一直是由母親看管,沒上過幼兒

園。由於缺少學前訓練,平時也沒有人輔導他,鵬鵬的學習成績不太好。平時他沉默寡言,課下同學們聊天做遊戲,他坐在座位上不是發呆就是擺弄兩隻小手,從不主動加入。問他為什麼,他總說:“我不行,我不會。”他從不主動與同學交流,同學和他說話,他一貫是點點頭,或簡單做答,很少有更多言語交流。課上鵬鵬比較守紀律,但他從不舉手發言,偶爾回答問題,聲音也小得難以讓人聽清。

心理解析

自卑就是自我評價過低,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一種推動平衡的行為狀態。造成學生自卑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1.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

學齡前兒童不知道什麼是自卑,因為還沒有產生自我意識,不知道評價自我。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識迅速形成,然而自我意識的成熟有一個過程,不成熟的表現就是過高或過低地要求自我。過高地要求自己,但在現實中又達不到要求的標準,就會產生自卑心理。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主觀評價標準太高的緣故。

2.極的自我暗示

當學生遇到一種新情況時,如果經常產生“我難以應付”的消極自我暗示,就會抑製自信心,增加心理緊張,束縛自己手腳,能力不能正常發揮,而導致失敗。這種結果又成為一種反饋,印證了自己的無能,這樣的惡性循環,久而久之使學生心理蒙上了自卑的陰影。

3.活中的挫折

自卑感強的人往往是有過某一特別的經曆,有過心理創傷。在人生的旅途中,人會經曆各種挫折,如遭受打擊、學習、工作屢遭失敗等。挫折會使學生有各種反應,有的學生從挫折中經受鍛煉,增強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的學生則會變得消沉、冷漠;有的學生對微小的挫折也難以忍受,這就很容易產生自卑。需要指出的是,現代社會充滿了競爭,造成自卑的因素越來越多,學生必將麵對的考試、麵試、比賽都是一個個自信與自卑較量的場合。

4.理上的因素

相貌、體形、體力、身體功能方麵的缺陷常常使一些學生感到見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於自卑。自卑心理不僅阻礙學生的進步,還會影響學生對社會、人生的看法,有的學生甚至會因此走向生活的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