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指導
班主任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1.麵鼓勵法
有自卑心理的學生特別需要尊重,教師不要隨意批評、訓斥自卑的學生。對這樣的學生要以正麵鼓勵為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
例如:有自卑心理傾向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時,即使沒有答對,也要鼓勵地說:“你能積極舉手發言,有勇氣,很不錯,我非常佩服!”或者說:“你的答案已經接近正確答案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能答對!”這樣的對待有自卑心理傾向的學生,不僅讓他們從事情中受到了教育,也幫助他們樹立了克服自卑心理的自信心。
2.現優點法
學生並不缺少優點,而缺少的是發現學生優點的眼睛。作為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特別是要善於發現有自卑心理傾向學生的優點,並及時地加以肯定、鼓勵。有些學生可能學習成績不太好,但他們自學遵守學校的各項紀律;有的學生太貪玩,但體育特棒;有的學生默默無言,但關心集體的每一件事。
3.供機會法
有自卑心理傾向的學生,更渴望有展現自己長處的機會,教師要多提供機會給他們。比如:針對字寫得不錯的,可舉辦書法比賽;針對體育好的,組織小運動會;針對有一技之長的,可搞才藝展示……總之,盡量讓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讓每個學生在讚揚聲中獲得自信,克服自卑。
七、學生自負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李雲霄,一個漂亮的大眼睛小男孩,思維敏捷,課堂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常在同學中間自詡“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間橫掃一大片”,“乃當代之臥龍也”,瞧,真是狂妄,一副“欲上九霄雲外攬月摘星”的模樣。不過,他也確實有驕傲的資本:各科考試常穩居年級第一;校內外開展的各類活動常見他抱著獎杯凱旋而歸;跆拳道、國際象棋是他的特長;語文、數學作業雖常有另類解法,卻又條條在理。他媽媽每次一見到老師就誇兒子,說他兒子如何地能言善辯,親戚朋友都很喜歡他。
可是,隨著接觸的增多,老師發現這個李雲霄的“聰明”實際上正在悄然地引發了他的“自負”。班裏同學回答問題答非所問時,他會在課堂上諷刺、嘲笑這些同學。他還經常在一些課上找些稀奇古怪的題來問老師,弄得老師“招架不住”了,他就很得意。有一次,他拿了一道題來問老師,這道題涉及一些文學知識,老師當時還是費了一番腦筋去想,然後很耐心地為他講解,結果,不見他恍然大悟的表情,而是看見他嘴角流露出一絲狡黠,其實,他在試探老師是否“滿腹才學”,好個自以為是的學生!
一天下午,老師正準備上課,突然,從門口闖進來一個人,原來是李雲霄,老師正要批評他不守紀律,誰知他已將一個塑料袋往講台上一倒,“嘩啦”一堆紅皮本與幾個獎杯出現在講台上,十分耀眼。“這些都是我的獲獎憑證!其他同學有這麼多嗎?拿出來看看!”似乎是對我說又似乎對在座的同學說。“這是數學競賽一等獎,這是跆拳道特長生證明。這是‘航空征文二等獎’,這是……”他自顧自地介紹開了。“雲霄,這怎麼回事哪?”“哼,今天上午書飛他們說我隻會吹牛,沒有真本事,不配當班長,現在我就要在大家麵前證明,我李雲霄是有真才實學的!”“書飛,有這回事嗎?”老師問書飛。“老師,是他先說我們是一群草包的。”書飛一臉委屈。這就是李雲霄的個性,容不下一點委屈,也不容別的同學說他不好。
心理解析
(一)問題與危害
故事反映的是自負問題。瞧不起同學,拿題考老師、炫耀榮譽、……李雲霄這些恃才自傲的言行就是自負的一種表現。自負的孩子比較“目中無人”,他覺得自己的智力水平已超出了同齡人,他就沒必要與同齡人處於同一個“檔次”上了,他已有資格發號施令,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往往是不考慮後果的。自負的孩子比較心高氣傲,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那麼,極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
1.人際關係的危機
如魚得水的展現空間會令孩子“越蹦越高”,那麼對待同齡人他就會采取一種“俯視”的姿態,一旦這種養尊處優感占據孩子的心理,那這孩子在正常的學習生活中就會與同學們難以融洽相處,而同學們對他這種“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與人交往態度就會越來越反感,逐漸就會對他敬而遠之,他就會處在一種孤立狀態。
2.人格危機
孩子如果長期處在一種“孤芳自賞”的境界中他就會迷失自己做人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品質,或者用言行攻擊別人維護自己,或者有意進行一些破壞性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一意孤行錯上加錯等等,這些問題都不容忽視。
(二)具體成因
1.優越感過強
優越感首先來自於家庭。孩子聰明,這是為人父母求之不得的事。故事中的李雲霄就屬於腦子比較“靈光”的孩子,父母對他的喜愛在日常的言行中就表露無遺,他們為兒子的能言善辯感到驕傲,對兒子說的話更多的是表示讚同、欣賞,這就讓李雲霄從小就有了“自己很聰明很了不起”的意識。其次,因為李雲霄的智力突出,因此各類競賽活動就較傾向於他,他也因此積攢了一些驕傲的資本。有了這些資本,他就更堅信自己是個“中流砥柱”
了;再次,周圍人比如親友、老師對他的喜愛、讚揚,同學對他的認可、擁護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他的自負表現。以上種種,就給李雲霄創設了一個“一帆風順”的生活環境,使他事事處處都能感受到優越感的存在。
2.家長與教師的縱容
聰明的孩子在家長、老師的眼裏容易享受到一種待遇:放大優點,縮小缺點。家長對孩子的聰明沉迷於欣賞之中,疏忽了引導。孩子對事情的看法有時雖表述得有條有理,但孩子畢竟是孩子,看問題免不了片麵化,但是家長往往就本著“隻要孩子能說出他的想法,就要鼓勵與支持”這種教子法,孩子長期處在這種看起來似乎很民主的話語氛圍中,必然會養成唯我獨尊的話語霸權。教師對孩子一味的讚揚也是一種無原則的縱容。比如,各種競賽機會都優先考慮他,班級活動他的建議或方案有決定性作用,平時的課堂表現受表揚機會多,老師在言行之中會流露出對他的一種欣賞與寬容。這些都是他自負問題的“成長營養”。
心理指導
1.弄清原因
當孩子表現出自負言行時,我們就要了解引起孩子出現自負言行的原因,掌握了這一點,教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弄清原因主要有兩種做法:
(1)詢問周圍同學。教師雖說每天都會接觸班中的孩子,對孩子也會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數隻限於課堂上的接觸獲得,而學生的個性特點在課外、在與同學的言談舉止、玩耍嬉笑中才是展露最充分的時候。因此,一旦自負孩子出現了自傲的言行,與他朝夕相處的同學最能知道其中原因。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處理自負孩子問題時,會問當事者原因,如果這時他正在興頭上,他要麼抵觸著不回答,要麼回答得有失偏頗,這都不利於問題的順利解決。最公正的情況了解應是詢問周圍同學,特別是與他常接觸的同學,這才能掌握到比較真實的信息。
(2)單獨詢問自負孩子。注意,這裏說的是“單獨”。自負的孩子一般自尊心也特別強,這一點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維護。如果出現的問題比較“激烈”,那麼最好不要急於在一時就想把它解決好,而要找個時間耐心地與孩子進行麵對麵的溝通,深入了解造成孩子出現這種極端言行的原因,然後尋找解決方法。比如以上故事中,當李雲霄的言行已不能自製時,教師及時地讓他到辦公室進行溝通。通過溝通,就知道了他行為出格的真正原因。
2.就事論理
找出了自負的原因,接下來就要對自負孩子進行引導。自負的孩子一般都是個性比較獨立的孩子,他們對事情往往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因為閱曆的淺薄,他們考慮問題又較偏頗和自我,教育時教師應立足於事情根本,從孩子的“思維盲點”入手,引導他“跳出”偏頗與自我來看他自己的言行,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過激行為實則是錯誤的,不可取的。比如以上“炫耀榮譽”中,就從雲霄自私的“麵子”看法裏通過“老師的麵子”、“班集體的名聲”等高一點的層麵上來引導他認識到自己是顧了小麵子而丟了大麵子。而在“作文落選”故事中,則通過對他作文不入選原因的分析及課堂上不良言行影響方麵的指正來教育他。就事論理對因聰明而自負的孩子比較有效,因為這些孩子不屑於大道理的說教,再者,這些孩子感悟能力一般比較好,一旦他覺得你說的話是事實,有道理,他們就比較容易接受。他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警醒,意識到自己行為上的過激。這時教師提出的建議他就比較容易接受了。這一點在公平民主的談話氛圍中進行較好。
3.請家長協助
有時自負孩子出現“思維頂牛”情況,一時轉不過彎時,教師可協調家長共同教育。教師應把孩子情況如實反映給家長,並把教育意圖告訴家長,達成共識,必要時在方法上還要給家長一些指導或提醒。如以上“作文落選”故事中,李雲霄難以認同老師的說法,有一個原因就是家長對他的肯定:“我爸媽平時就常誇我有創新精神!”以父母不明就裏的誇獎來當擋箭牌,維護自己的偏頗認識,他覺得自己很“理直氣壯”,這時,教師就要采取“解鈴還需係鈴人”這種方法,讓自負孩子的父母參與這件事,共同做好自負孩子思想上的工作,更有力地促使孩子麵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從而取得解決問題的轉機。
心理指導中應注意的問題
1.不要被學生的自負言行激怒
自負的學生個性比較強,除了不輕易認錯外,自我維護的理由還很“囂張”,很容易觸犯教師尊嚴,激怒教師。如果教師不理解這類學生的特點,認為用強硬的態度就可製服他,那就會產生對抗。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擴大事態,使問題嚴重化。因此,不管自負學生的言行如何出格,教師一定要先穩住自己,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
2.教育學生時要重事實講道理
自負的學生言行一般比較偏激,容易自以為是,一般比較執拗,不會輕易認同別人的說法,特別是對那些空洞的說教更不以為然。那麼,教育時教師就要深入問題,尋找問題根源,搞清問題的實質,把道理說到點上,讓他信服、心服。
八、學生偏執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一位剛升入高中的男生,18歲。前半學期由於同學間尚互不認識,由老師指定他暫任班長。半學期後由於與同學關係不和,被撤換班長之職。於是,該生就疑心是某同學在老師那裏搞他的鬼,嫉妒他的才幹,認為自己受到了排擠和壓製,對班長撤換一事耿耿於懷,憤憤不平,認為同學與老師這樣對他不公平,指責他們,埋怨他們,後常與同學、老師為此發生衝突,有時還告狀到校長和家長那裏,並要求恢複他的班長職務,揚言要上告和報複。大家都耐心細致地勸他,他總是不聽人家把話說完,就急於申辯,始終把大家對他的好言相勸理解為是惡意、敵意。這樣無理取鬧,與同學、老師的關係日益惡化,到高中畢業時,仍無根本性的變化。
心理解析
上述這位高中生,就屬於偏執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