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束縛了人的手腳,使人遠離朋友,遠離人群。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實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證實前,予以“凍結”,不以懷疑為基礎,進行“合理推論”。做到這兩點,就能從猜疑的枷鎖中解脫出來。
猜疑心理測試
對下列題目做出“是”或“否”的回答。
1.你是否認為很多人不喜歡你?
2.你是否認為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的一些不指名批評,常常是針對你的?
3.去醫院看病的路上,你是否常常懷疑自己可能得了什麼重病?
4.當你在街上行走時,你覺得很多人都在注視你嗎?
5.你是否認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6.你離家後常懷疑可能沒鎖門嗎?
7.當你發現自己的自行車車胎沒氣時,是否會馬上想到可能有人故意放氣?
8.你是否認為別人說要幫助你,常常隻是說說而已?
9.當你聽到某地發生大地震的消息後,你是否擔心你所在的地區也會發生地震?
10.你是否認為別人看不起你?
11.當父母責罵你或不關心你的時候,是否有時會認為自己可能不是他們親生的?
12.你借東西給人家總是要求別人留下借據嗎?
13.你是否認為一個人做好事總是出於某種目的?
14.你總是擔心借去的東西被人家損壞或遺失嗎?
15.你常常根據一個人的長相斷定他是壞人嗎?
16.你認為同學常在背後說你壞話嗎?
17.你要睡覺時常常會擔心可能會失眠嗎?
18.你常常認為別人對你的幫助可能另有目的嗎?
19.你擔心街上飲食店裏的碗筷被病人用過而留有病菌嗎?
20.你是否認為有些老師對你有看法?
21.你常懷疑別人對你的讚揚或安慰是否出於真心?
22.你是否認為大多數人之所以遵守法律和規章製度,隻是因為他們怕被發覺?
23.你常擔心人家借錢不能主動或按時歸還嗎?
24.你是否懷疑別人已經從你的表情中看出你的想法?
25.你認為你的父母不夠關心你嗎?
26.你是否感到課堂上老師特別注意你?
27.從考場出來後,你常懷疑自己可能漏寫了某一些答案嗎?
28.你是否懷疑別人已猜到或打聽到你的一些秘密,盡管你從未外揚?
29.假如你找不到東西,你是否首先想到會不會被別人拿走了?
30.你感到一些人常常話裏有話嗎?
評分規則:
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各項相加為總分。
總分0~5分;你對他人很少或戒心,也很樂觀,但有時會輕信。
總分6~10分;你對他人有著適度的信任,但不輕信,不多疑。
總分11~20分;你有些多疑。
總分21~30分;你的疑心很重。
四、學生羞怯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她是個聰明好學的女孩子,家長、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她。可是她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害羞。上課的時候她害怕老師提問,幾乎不敢抬頭看老師,不敢舉手發言,如果老師點名讓她發言,她猶豫半天才站起來,而且滿臉通紅。雖然她從來都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是隻有考試的時候才能從容作答。她平時說話的聲音小得像蚊子哼哼,讓人無法聽清她說
什麼,課間休息的時候也很少見她和同學一起玩,總是靜靜地坐在那裏看書,或者幹脆看著窗外發呆。
心理解析
隨著社會的開放,現在青少年顯得比以前大方和自然,敢於在人生的舞台上表現自己。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存有或多或少的羞怯心理。有人做過調查,在1000多名女孩中,約有35%的人都認為自己有膽小怕羞的心理。與男孩相比,青春期的女孩更容易受到羞怯情緒的困擾。即使是男孩,也常常會因為自己的羞怯心理而感到煩惱。
人的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和生理因素的製約。即使是不滿周歲的嬰兒,也具有不同的脾氣和秉性,有的孩子愛哭愛鬧,他們似乎對周圍環境有一種不安全感,害怕陌生人,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無法忍受與媽媽的片刻分離,青少年當中也是如此。心理學研究者假定這種人具有“行為抑製性”,他們對待新鮮、陌生的人或事物,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對生活中讓人不開心的事似乎更為敏感,比較容易陷入焦慮、緊張、悲傷、痛苦等消極的心境當中。
許多研究發現,無論對於兒童還是成人,麵臨不同類型的情感刺激時,額葉的腦電活動將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例如,當親人去世,人們感到悲痛欲絕時,大腦右額葉的腦電活動較強烈;而看喜劇電影感到樂不可支時,左額葉的腦電活動較多。在安靜、放鬆的狀態下,不同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腦電活動特點:有的人右額葉活動較多,有的人左額葉活動較多。那麼,害羞、焦慮的人與活潑、開朗的人在額葉腦電活動的特點上是否有所不同呢?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森和福克思選擇了一些10個月大的嬰兒,由媽媽抱著來到實驗室。研究發現,額葉腦電活動特點可以預測嬰兒與媽媽分離後的反應,那些右額葉腦電活動較多的嬰兒更容易在媽媽離開時大哭大鬧,左額葉腦電活動較多的嬰兒則不會那麼難過。
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了額葉腦電活動特點與個體行為傾向的內在聯係。
心理學研究者選擇了一些兩歲零七個月的孩子,研究者根據孩子們的表現,把非常怕羞的孩子歸為行為抑製組,把一點也不怕羞的孩子歸為非抑製組,其他孩子歸為中間組。研究者測量了這些孩子在放鬆狀態下的腦電活動後發現,與一點兒也不怕羞的孩子相比,非常怕羞的孩子表現出較多的右額葉腦電活動,中間組孩子的腦電活動位於兩組之間。
這個實驗說明,人的腦電活動特點和行為傾向之間存在著較穩定的內在聯係。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實驗都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即右額葉腦電活動較多的人更容易表現出高興、好奇等非抑製的特點。可見,這兩種人的腦活動確實不大一樣,害羞的人似乎真的長著一個“害羞”的大腦。
不過心理學研究者也發現,並不是所有右額葉活動較多的人都會害羞,也不是所有害羞的人的右額葉活動水平都高,這說明還有其他的原因影響著人們的害羞行為,如家庭教育不當、家長對兒童的膽小不加引導;缺乏自信、低估自己的能力;因為遭受過挫折而變得膽怯畏縮、消極被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推移、見識的擴充和社會經驗的豐富,羞怯心理會逐漸減弱。
心理指導
羞怯,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不僅是自我保護,對青少年來說也是一種美,猶如剛剛綻放的月季,蹣跚欲飛的小鳥,自然清新。但是過分的羞怯畢竟不是一個優點。有時候甚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缺點。比如在公眾場合中,需要你落落大方,而你卻不敢動不敢言,鼓起勇氣說話時又顯得結結巴巴,那樣或許就容易讓人把你看扁了。
有什麼方法可以克服羞怯心理嗎?
首先要做到認知平衡。羞怯大多是由自卑等心理不平衡狀況所致。在由自卑導致膽怯的時候,可以從內心進行認知的自我平衡,不要對自己全盤否定;相反的,多想想自己的長處,從而產生自信。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要隻看自己的短處。否定自己就是扼殺自己的潛力,這是能力發揮的障礙。發現了自己的閃光點,在以後的交往中就可以揚長避短。要拋棄一切顧慮,大膽前行,不要過多計較別人的評論。許多害羞者在行動前過於追求完美,擔心失敗,害怕別人的否定性評價,這樣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肯定會影響能力的發揮。結果越擔心、害怕,失敗的可能性越大。
害羞會影響與人交往,但是交往卻可以幫助一個人慢慢地擺脫害羞。在與人交談時,學會傾聽別人的說話,觀察別人的表情,體會別人的情感體驗。害羞者可以一邊與人交往,一邊觀察別人是怎麼交往的,在實踐中學會交往的技巧。特別是可以經常有意識地注意觀察和模仿一些善於交際、活潑開朗的人的言談舉止,對照自己的弱點加以克服,並根據自己的氣質形成自己的風格。
在與他人交往時,可能由於某些原因我們會難於啟齒,從而導致心理緊張、心跳過快。在這個時候你可以轉換一下視線,變換一下姿勢,說兩句寒暄的話,這樣就可以克服羞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