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範圍是很廣的,包括嫉人、嫉事、嫉物。手段也多種多樣,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語進行惡意中傷,有的付諸於手段卑劣的行動。
根據嫉妒發生的速度與強度,可分為兩種:一種同激情相聯係的嫉妒,稱之為“激性嫉妒”。這種嫉妒帶有強烈的激情性質,來勢凶猛,發展迅速,難於控製。另一種與心境相聯係,被稱為“心境嫉妒”。該嫉妒緩慢而持續,對人體的影響不如前一種明顯,但可改變人的性格。主要表現為鬱鬱寡歡,憂心忡忡,產生孤獨情緒,乃至積忿成疾。
腦和人體免疫係統有著密切的聯係。嫉妒導致的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可引起人體內免疫係統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體免疫細胞與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減少,因而使機體抵抗力大大降低。
嫉妒心理是一種破壞性因素,對生活、人生、工作、事業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它直接影響人的情緒和積極奮進精神。還容易使人產生偏見,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見也就有多大。嫉妒還影響人際關係。嫉妒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它會限製人的交往範圍,壓抑人的交往熱情,甚至能反友為敵。
心理指導
1.認清嫉妒的危害。嫉妒的危害:一是打擊別人,二是貽誤自己,三是腐蝕風氣,於人於己於社會都有害。如果能夠真心認清嫉妒的危害,那麼,同這種不良心理決裂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2.克服私心,加強修養。嫉妒是私有製產物,嫉妒症的發生,歸根結底是個人心理結構中“我”的位置過於膨脹。因此,要鏟除嫉妒心理,必須驅除私有雜念,拓闊自己的心胸,這就是所謂:“心地無私天地寬”。
3.要有自知之明。不服輸,不甘落後,固然是人進步的動力,但事事在人前,樣樣不服輸,卻是不可能的。人有其所長,必有其所短,正因為這樣,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既要不服輸,又要服輸。不服輸是為了使自己進步,服輸是為了更好地向別人學習,目的也是為了進步。明白了這一點,對於好勝心強的人來說,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驅除嫉妒的困擾。
4.要進行“感情移人”。心理移位就是俗話所說的“將心比心”,“要是我處於對方位置,心中有何感受?”一個錯誤的念頭剛萌發時,自己對他的危害往往認識不足,但如運用心理移位法,從感情上加以體驗而抑製,不失為有效方法。
學生嫉妒心理測試
對下列問題回答“是”或者“否”。
1.我經常將自己和別人比較。
2.我覺得別人的成就、才幹,或者長相沒什麼了不起的。
3.當別人遭受挫折時,我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感覺。
4.別人的成功會讓我想起自己的不幸。
5.如果我不喜歡某件事物,我會努力說服別人也跟我持一樣的觀點。
6.我渴望打敗那些成功人士。
7.我認為生活是一場競賽,我要衝向最高點。
8.看到別人的成功,我很惱火我自己。
9.我有時采取一些方式阻礙別人取得成功。
10.我從來不覺得滿足。
11.我希望自己的擁有比別人更多。
12.我總是多方收集對自己有利的信息。
13.我會因為不如別人而感到痛苦。
14.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善於嫉妒的人。
說明:“是”記1分,“否”記0分,10分以上:嫉妒心理嚴重,需調適;5分以下為正常。
三、學生猜疑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軍軍看到幾個同學聚在一起悄悄說話時,就會懷疑他們正在講壞話;當他告訴同學一個秘密後,就會不停地想象他是否會講給別人聽;老師在課堂上說了班上發生的不好的現象,就會懷疑是不是針對自己說的;一位同學近來對他的態度冷淡了一些,就會覺得他可能對自己有了什麼看法,他的猜疑心較重。有次他寫給老師一封信,信中說:他有一位好朋友,可謂無話不談,但最近卻與另一位同學過從甚密,軍軍老懷疑他把自己的事告訴他,整天惶惶不安,隻要看見他倆在一起,就提心吊膽,而且不敢與別的同學交朋友,生怕重蹈覆轍。
心理解析
猜疑者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認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老師有時對他態度冷淡一些,又會覺得老師對自己有了看法等等,成天提心吊膽地學習、生活,內心總有解不開的疑惑,總有擺脫不了的矛盾,活得很累。這種人心有疑惑,不願公開,也少交心,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由於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人間真情的流入,便由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
猜疑的原因有一下幾種:
1.認知方式偏差
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不久在山穀裏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幾乎都同這種封閉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
2.對環境、對他人、對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說:“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不過,“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聯係。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麵自認為不如別人,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一個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產生猜疑心理。
3.創傷體驗過深
有些人以前由於輕信別人,在交往中挨過騙,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損失和感情挫折,結果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4.長期自我封閉。
不愛與同學交往,很少與外界往來的中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相信別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且也看不到別人的優點、長處,由於沒有參照物,當然也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心理指導
1.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當自己正想猜疑和已陷入猜疑,這時可自己暗示自己,如暗示自己:老師、父母這樣做是為了我好,同學們的行為是善意的,並無惡意,是我多慮了,我應該向他們表示感謝。
2.進行思維轉移。即當自己胡思亂想,瞎猜疑時,可轉移思維去想其它美好的人和事物,這樣對人會好些。
3.堅持“責已嚴,待人寬”的原則。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對自己要求不高,對別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對別人的要求不那麼高,就不會把別人的言行變化看得那麼嚴重,許多無端猜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產生的基礎。另一方麵,對別人的苛求往往也同對自己的遷就形影相隨,倘若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就不會無端猜疑別人是否做了不利於自己的事,講了不利於自己的話,決不會在心裏疑神疑鬼,自尋煩惱。
4.用理智力量克製衝動情緒的發生。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麵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個農夫,如果失斧後冷靜想一想,斧頭會不會是自己砍柴時忘了帶回家,或者挑柴時掉在路上,那麼,這個險些搞僵他同鄰人關係的猜疑,或許根本就不會產生。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於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卻會覺得他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5.培養自信心。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與周圍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學習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
6.學會使用“自我安慰法”。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產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7.及時溝通,解除疑惑。猜疑者生疑之後,冷靜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靜思索後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該通過適當方式,同被疑者進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誤會,可及時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過談心,各自的想法為對方所了解,也有好處;若真證實了猜疑並非無端,那麼,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可能使事情解決在衝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