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四)離校時尚無自殺跡象,期中考試是直接誘因?

校方負責政教工作的邵校長在接受采訪時出示了一份出事當天與楊婷一起回家的同學的筆錄。這份沒有署名的筆錄上寫道:當天放學的時候,楊婷還有說有笑,看不出任何異常,甚至還對該同學說: “媽媽買了兩副手套,一副黑的一副紅的,你說哪副戴著好看。”兩人還討論該給新結婚的班主任送什麼禮物。

按邵校長的說法,放學的時間應該是下午4時50分,而楊婷自殺的時間是晚上8時左右。在離校時還沒有任何征兆的楊婷為何在3個小時之後卻下定了必死之心呢?

楊婷生前好友潘毅說,在事發前一個星期,學校剛進行了期中考試,成績本來早應該出來,因為學校開運動會,老師怕給學生增加壓力,就沒有公布成績。潘毅說,楊婷成績不太好,全班50多名學生大概排在40多名。

事發當天吃晚飯的時候,母親曾經問楊婷期中考試成績,楊婷告訴她“還沒出來”,吃完晚飯便獨自上樓,直到悲劇發生。

關於楊婷自殺的原因有著3種不同的猜測:班主任老師公開其暗戀情書、一年多來的孤僻性格和較為失敗的學業(直接原因為期中考試)。但不論是哪一種原因,孤僻是導致楊婷自尋短見的根本原因。其他原因即使存在的話也隻能說是誘因而已。我們退一步去想,假如楊婷不那麼孤僻,可以把自己的心裏話和好朋友講、和父母講,即便有那些誘因存在,她也不可能走這條本不應該走的投湖自殺之路。

心理解析

孤僻症的主要表現是不願與他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厭煩、鄙視或戒備心理。這種人疑心重,易神經過敏;辦事喜歡獨來獨往;總以為別人瞧不起自己,擺出一副了不起的樣子,其實內心很虛弱,很怕被別人傷害,於是把自己禁錮起來,不與人交往。由於人際關係不良。孤僻者的內心很痛苦,情緒長期壓抑,陷入寂寞、抑鬱之中,精神消沉、頹廢,易出現恐懼心理。

孤僻者經常獨來獨往、離群索居,對他人懷有厭煩、戒備和鄙視的心理;凡事與己無關、漠不關心,一副自我封閉的樣子;如果與人交往,也會缺少熱情和活力,顯得漫不經心、敷衍了事。有時看上去似乎也較活躍,但常給人一種做作的感覺,仿佛有點神經質,因而別人都不願主動與之交往,當不得不與之相處時,也會有如坐針氈之感。長期孤僻易導致種種身心疾病。

孤僻常在以下幾種情景中表現得更為突出:當別人不理睬而不得不獨處時,常會有失落感和自尊心受挫傷感。這時就會顯得更加孤僻而不願與人交往;當與別人交往而當眾受到譏諷、嘲笑、侮辱和指責時,常會神經過敏。以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這時就會悶聲不響、鬱鬱寡歡,或者惱怒異常、撒手離去;當遇到各種挫折時,常會產生虛弱感和自卑感而心灰意冷,這時就會自我孤立起來,閉門謝客,拒人於千裏之外。如果這些情景不明顯或不存在,盡管時不時也會流露出孤僻征兆,但一般未必有明顯的自我感覺,即自己未必會意識到有孤僻人格表現缺陷。

孤僻與孤獨不同。孤獨是指孤單寂寞的心態,通常渴望與人交往,也不存在厭煩他人、對他人有戒備的心理,在與人交際時一切如常,絕不會有做作使人感到不舒服的表現;而孤僻則是一種人格表現缺陷,盡管自視甚高,常顯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樣子,但內心虛弱,害怕被人刺傷。因而不願與人交往,在不得不與人交往時,也顯得行為怪僻、奇特和做作,常給人一種神經質的感覺。

孤僻性格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與幼年創傷經驗有關,如父母離婚,使孩子遭遺棄;體驗孤獨與焦慮;缺乏母愛;家教粗暴;享受不到家庭溫暖。有些少年兒童在人際交往中遭到挫折,變得怯懦、退縮,不願與人交往,形成孤僻性格。

據一些學者推算,我國目前約有30~50萬兒童患有孤獨症或孤僻性情。有孤僻性情的孩子常有以下表現:第一,言語及認識方麵異常。表現為2歲以後不愛講話,不愛與其他人接近、交往,對別人的招呼沒有反應,也不跟人打招呼。針對這種表現,家長應引導孩子多與小朋友一起學習和玩耍,培養孩子與集體相處的能力。第二。社會交往能力和行為異常。表現為對親友無親近感,缺乏社會交往方麵的興趣和反應,不愛與夥伴一起玩耍。為糾正這一行為,父母平時要經常在適當場合,培養孩子多發言,比如讓孩子為客人唱唱兒歌、跳跳舞等,為孩子廣泛地接觸各種人創造條件。第三。不關心別人。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個性的發展和社會化過程的實現,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體驗人和人之間的正常關係。有利於良好個性的形成,有利於克服孤僻性情。另外,心理學家的試驗結果表明運動刺激對兒童心理發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對於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兒童,要多和其他兒童一起鍛煉、一起做遊戲,共同活動以培養孩子熱愛集體和良好的性格。

有的心理學家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這樣一個“怪現象”:有些孩子在家中言行大膽活潑,表現得十分自如,儼然像個小大人。似乎“能幹”、“懂事”;然而一到外麵,卻非常膽怯、

拘謹。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寧可自己獨處一隅,也很少與同伴交談,性格孤僻不合群。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其實質上是孩子依賴性和缺乏獨立性的表現。

現代城市住宅已經向高層次、單元化方向發展;即使在農村,經濟發達地區的住房也由平房向獨門獨戶的樓房發展。這種從平麵到空間、由開放的平房條件到封閉的高層單元房的變化,給廣大兒童,尤其是獨生子女帶來了閉塞的生活環境。現代城市70%~80%的家庭都居住在單元樓內,絕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在一扇扇門內進行。大門一關,就與外界隔絕了,

加上父母對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不放心: “怕車撞著”、“怕被別的孩子打著”、 “怕出什麼意外”等等,於是將孩子關在家中。雖然給孩子購買了許多玩具、書刊、畫報以及鋼

琴、電子琴等,讓孩子開發智力,幫助學習及提供娛樂,卻總是限製孩子外出,使孩子和社會的接觸減少,將孩子的活動局限在家庭範圍之內。然而家庭的天地畢竟太小,遠不能滿足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進行各方麵學習和鍛煉的要求。孩子畢竟是要長大進入社會的,在大門內長大的孩子,沒有接觸社會實踐,不了解外麵的世界,能適應真實社會嗎?兒童的正常發育。與同齡夥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一種天然的營養劑。因為孩子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所受到的教育和身心發育與他們在家庭之中所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孩子在同齡群體中的活動,絕大部分都是未經事先安排和計劃的,往往是在十分自然、無意中完成的,與在家庭中父母的安排下,有目的、有步驟地活動是截然不同的。

孩子在同齡群體中所處的位置與在家中所處的位置也有本質的不同。在父母麵前孩子始終處在被教育者、被指導者、被管理者和服從者的位置,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而在同齡群體中,則獲得與旁人平等交往的地位和關係。孩子們相互之間的這種平等地位和關係,也許十分幼稚、簡單、可笑。但在孩子們眼裏卻十分真實、慎重、神秘。在這種交往中逐漸學會遵守規則,主持正義,分工合作,團結互助,服從領導。同時也學會了推測猜想,評價比較,表揚批評等。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學習和鍛煉了進入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各種品質和能力。想想以往的平房、低層樓房、大雜院的居住形式。鄰裏之間的社交和接觸是何等的廣泛,在客觀上為孩子提供了接觸了解各類社會成員、了解各種社會現象、培養多方麵的社會生活與社會交往能力的外界環境和條件。

因此專家進一步指出,要讓孩子走出大門、接觸社會、接觸人群,讓孩子尋找同齡夥伴、玩伴。父母應該經常帶孩子去少年宮、兒童樂園等地方。讓孩子與其他的小朋友多接觸。平時也可以請鄰居家的小朋友來家裏做客,讓孩子學會如何招待小客人。同時,可讓孩子從小過“集體生活”。孩子2歲就送托兒所,4歲進幼兒園,使孩子從小在集體生活中鍛煉,擴大接觸麵。

隻有把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放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放到各種各樣活生生的人群中,他們才能在身心各方麵發展得更好、更自然、更全麵,防止養成孤僻的性格,培養他們善於交往的性格,實實在在地從各方麵為今後進入成人社會做好準備。

心理指導

有的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總結出幫助孩子克服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心理偏差的一些具體辦法,可供班主任參考。這些辦法包括:

(1)幫助孩子提高認知水平,使孩子懂得孤僻、不合群會影響自身的進步。一個好孩子要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別人,特別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

(2)創造條件讓孩子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家長和老師要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特別是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就有與人交往的機會,在交往中取得情感的認同。學校可為學

生組織同伴輔導組,讓他們互相誇獎。對於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更應創造條件讓他們在活動中實現自我價值。體驗人際互助的樂趣。

(3)要多多鼓勵孩子的進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平時可以經常向孩子介紹一些同學的優點和長處。鼓勵孩子向同齡夥伴學習:也可以介紹孩子多看一些英雄小時候的故事,增強孩子走向社會、與人合作的意識。一旦孩子由此表現出某種進步(即使是點點滴滴的小進步)就應充分肯定。使孩子逐步樹立起自信心。

有的心理學家專門對青少年的孤僻性格矯正問題展開研究。他們認為以下一些方法可以矯正青少年的孤僻性格:

(1)社會支持療法。學校與家庭配合,改善孤僻者與周圍人的關係,特別是應注意融洽親人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滿足他們愛與歸屬的需要,讓他們感到家庭和班集體的溫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備心理,能夠接受別人並與之交往。

(2)擴大交往範圍,主動與人交往。當孤僻者能夠接受別人並與他人交往時,要給予強化鼓勵,並幫助他們主動與別人交往。從同親戚交往到同親戚的朋友交往:從和一個同學交往到同這個同學的朋友交往,逐漸擴大交往範圍。讓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對於嚴重孤僻不與人交往的學生,可以先讓他們同比自己年齡小或低年級的學生交往,以顯示他們的交往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投桃報李”,人際交往是有互動性的,你與人家交往,人家也願意與你交往。為此,你可以從最簡單的主動與同學打招呼做起,每天都能主動與同學愉快地聊天。如果你能對這些逐漸習慣起來,說明你已經開始擺脫孤僻了。

(3)多多參加活動。多參加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娛樂、社交活動,不要老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或束縛在單獨活動的小圈子裏。特別是多與性格開朗的人在一起活動,情緒受到感染,也會使自己變得開朗起來。

(4)深交幾個朋友。要選擇幾個良師益友深交下去,並珍重朋友間的友誼。不要滿足於一般的點頭之交,要注意交往的深度。一旦你打開了閉鎖的心靈,在感情上與朋友融為一體時,孤僻就會在這種濃厚友誼的暖流中融化了。

(5)主動關心別人。有的人對別人的事不聞不問,毫無熱情,這種冷漠的態度正是孤僻性格的孿生兄弟:你對別人冷漠,別人也對你冷漠。冷漠導致疏遠,疏遠又導致感情上的距離和裂痕,這樣你怎能不孤僻呢?因此,要體貼別人,善於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主動給予幫助,對於同學、朋友要經常給予注意和關心。友情是在相互“施”與“愛”中生長的。你如果能主動伸出善意的手,它馬上就會被無數善意的手握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