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導學生學會傾訴,緩解壓力。
現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許多人生活得很愉快。但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也是很多的。當一個人受到挫折、碰到失敗,會出現焦躁、煩惱、低落的情緒,變得易怒,興趣減弱,拖拉懶散、渾身不適的情況,如果不及時解除心理困擾,就會出問題。如果我們的學生出現這些現象,我們就要引導他們,讓他們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時,要學會向朋友、家長或老師傾訴。作為教師和家長,要耐心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盡情傾訴,必要時可讓他痛哭一場。這樣可以讓孩子宣泄不良情緒,同時也讓孩子感到你可親、可信,感到你時刻在關心他。這時候,再給他分析、引導,緊張的不良情緒就可得到緩解,孩子自然坦然多了。
3.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優劣,調整期望值。
現代社會,由於競爭激烈,對人的素質要求較高,加上家長、老師對學生提出種種努力目標,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期望值。有些人想在班中爭第一,有人想要超過別人,有人想很快成為
“××尖子”……由於學生的自身能力、努力程度、以及其他種種因素,學生不一定都能達到成人或者他們自己確定的目標。如果期望值太高而且太強烈,在失望時就極易出現緊張情緒,個別人甚至會作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行為。如某報曾報道的那樣:一個小學生因考不到第一而自殺了。因此,教師平時在教學活動中,就要作深入調查,了解並掌握他們的內心動向和願望,從物質到精神,了解他們的需要。如這些需要過急過高,一時難以實現,則應耐心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能力與缺點,成功的可能性,調整自己的需要,重新製定計劃,調整目標,降低期望值,使其變得合理和適當。教師要與家長一道創造條件,協助他們克服困難去實現願望,滿足他們的需要,緩解他們緊張的情緒。
4.幫助他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要與家長、老師、同學及社會多方麵的人共同生活學習,總會產生各種矛盾,產生緊張情緒和心理壓力。如人際間關係處理不好,甚至產生對立情緒,會帶來嚴重後果。教師應深入了解情況,及時幫助有這種情緒的同學,讓他們認識做人的基本原則,處世的道理。要相信自己並自尊自愛,寬容待人,豁達處世,對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及困難,要有自信心,不能消極回避,也不能有報複心理。幫助他們找出解決辦法,走出心理誤區。我班一位同學有段時間自我孤立,動不動就頂撞老師,有對立情緒。經了解,原來他是被同學欺負,受了委屈,產生了緊張情緒,還準備有機會報複。細心分析原因,用“寬容待人、豁達處世”名人故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5.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間,消除緊張情緒。
現代生活中,大人對孩子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孩子們整日在大人的眼光下生活,稍有不慎,即受指責,整天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活動。他們很困惑,心理受到壓力,情緒變得緊張,他們多麼希望擁有自己的天地,自由自在地活動。因此,對孩子關心應鬆緊有度,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空間,有充足的時間獨處,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消除緊張情緒,保證心理健康發展。
6.教會學生一些放鬆技巧,緩解緊張情緒。
平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心理放鬆訓練,教會他們心理放鬆的技巧,使他們在遇到緊張情緒時能自己進行放鬆,及時緩解心理問題。如靜坐深呼吸,讓緊張情緒在靜坐中慢慢放鬆。做慢跑運動,迅速忘記煩惱。睡覺前洗熱水澡,使全身肌肉放鬆的同時情緒放鬆。聽音樂,忘掉煩惱。走進大自然,到美麗的公園或郊區,欣賞田園風光,讓大自然陶冶自己。當遇到煩惱很痛苦時,不妨痛哭一場,把不良情緒宣泄出去。自己不能解決煩惱時,找大人傾訴,求助大人,減少無謂煩惱。
7. 舉辦各種活動,讓緊張情緒得到放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衡量健康的標準已不僅僅指身體的健康,而更重視心理與情緒方麵的健康。心理健康也需要某種意義的鍛煉,尤其是在快節奏工作和生活的今天,心理鍛煉或情緒鍛煉,就顯得尤為可貴了。鍛煉活動有:講故事、郊遊、打球、騎自行車、遊泳、聽音樂、集體舞、家庭歡樂活動等。創造歡樂的氣氛,可以分散已形成的煩惱思維,增加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思維環境,使得緊張的情緒得到緩解。
良好的情緒、適應的行為和合理的認知正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三項主要指標,這正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為了緩解學生中的緊張情緒,讓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與情緒投入學習與生活,我們除了給他們創造良好環境外,給他們心理健康的幫助和指導是必不可少的。
緊張情緒測試
1.平時不知為什麼總覺得心慌意亂,坐立不安。
2.晚上考慮各種問題,不能安寢,即使睡著,也容易驚醒。
3.腸胃功能紊亂,經常腹瀉。
4.經常做噩夢、驚恐不安,一到晚上就倦怠無力,焦慮煩躁。
5.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會抑鬱寡歡、沉默少言。
6.早晨起床後,就覺得頭昏腦脹,渾身無力,愛靜怕動,情緒消沉。
7.食欲不振,吃東西沒有味道,寧可忍受饑餓。
8.輕微活動後,就出現心跳加快、胸悶氣急。
9.一回到家,就感到許多事情不稱心,暗暗煩躁。
10.想要看到的東西,一時不能看到,就感到心中不舒服,悶悶不樂。
11.平時隻要做一點輕便工作,就容易感到疲勞、周身乏力。
12.離開家去學校的時候,總覺得精神不佳,有氣無力。
13.在父母兄弟麵前,稍有不如意,就要任性發怒,失去理智。
14.任何一件小事,始終縈回在腦子裏,整天思索。
15.處理問題主觀性強,情緒急躁,態度粗暴。
16.對他人的疾病,非常關心,到處打聽,如同自己身患同一種病。
17.對別人的成功和榮譽,常會嫉妒,甚至懷恨在心。
18.身處擁擠的環境時,容易思維雜亂、行為失序。
19.聽到左鄰右舍家中的噪音,感到焦慮發慌,心悸出汗。
20.明明知道是愚蠢的事情,但是非做不可,事後懊悔。
21.讀書看報不能專心一致,往往中心思想也搞不清楚。
22.星期日整天玩紙牌,消遣度日。
23.經常和同學或家人發生爭吵。
24.經常感到喉頭阻塞,胸部重壓,氣不夠用。
25.經常追悔往事,有負疚感。
26.做事講話,操之過急,言辭激烈。
27.突然發生意外,失去信心,顯得焦慮緊張。
28.性格倔強、脾氣急躁,不易合群。
在上述28個項目中,如有10項相符者為輕度緊張;20項相符者為中度緊張;28項皆有者為緊張情緒。
八、學生孤僻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如果說一個人的出生是偶然的話,那死亡就是必然的……我走得很平靜……隻要你們為我落一滴淚、一滴就夠了,然後把我忘了……”
浙江湖州市西湖港上的利濟橋距離楊婷的家不到200米,步行隻需3分鍾。現在沒有人知道,在那個淒風冷雨的冬夜,這位19歲的女孩子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完了她短暫生命中的最後200米。
2004年11月13日,湖州天氣陰冷,淅淅瀝瀝的冬雨下個不停。晚上8時,菱湖小鎮早已籠罩在黑幕之中。楊婷母親聽到女兒房間裏有動靜,便問道“幹嗎去啊?”
“下去上個廁所。”楊婷回答。踢踏的下樓聲後,樓下的門被重重一關。
“女兒沒鑰匙,等會上不來的。”楊婷母親對丈夫說。
“沒事,一會我也要上廁所。”丈夫回答。樓下陷入一片寂靜。5分鍾後,感覺不對的父親下樓查看,廁所裏空無一人。父親返身回到女兒房間,一張遺書靜靜地躺在女兒的書桌上。
父親立刻衝進雨幕中尋找,兩腳發軟的母親開始四處打電話到親戚朋友處求援。20多人經過了整夜的搜索,全無音訊。11月15日,天氣放晴。下午1時左右。在距楊家200米外的西湖港利濟橋下發現一具女屍,經家人確認,死者正是楊婷。
案例分析
(一)班主任曾公開其暗戀情書?
在整理楊婷遺物的時候,母親在女兒房間的廢紙簍中發現了三本被她撕成碎片的日記本。也許連楊婷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些記錄她三年高中心路曆程的日記會在學校和家屬之間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楊婷母親說,當時將撕碎的日記粘貼起來,是想從中尋找女兒自殺的線索,但在整理好之後,日記中的一些內容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日記顯示,楊婷曾暗戀一位高中的班主任。在這一年多的日記中一種愛恨交加的情感貫穿始終。而真正令他們吃驚的是,該班主任曾經將楊婷暗戀他的事情在全班公布過。
“我恨死他了,他居然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來說這件事,我真的不知道是該愛他還是該恨他。”在一篇寫於2003年5月初的日記中,楊婷這樣表述。在之後一年多的日記中,
該老師的名字被屢屢提起,字裏行間透著身陷其中的無奈。
“楊婷就是在這種困擾中最終走向絕路的!”楊婷母親回憶說,剛上高中的時候,女兒每天回家都會跟她講很多學校裏的事,後來漸漸地就不多說話了。這些日記被楊婷的家人當作了學校的罪狀,失去女兒的悲傷開始轉化成對該老師以及學校的憤懣。
(二)一年多來性格日漸孤僻
範寅是楊婷日記中的好朋友,從楊婷的日記中,多處提及這個名字。但說起楊婷,範寅卻出乎意料地表示: “我們的關係就一般,並不算太好。”
範寅說,楊婷是個比較內向的姑娘,平時沒多少朋友。高二的時候,她們幾個經常一起吃飯,但突然有一天,楊婷跟她說不再在一起吃飯了, “我想省下錢來買衣服。”而到了高二的下半學期,楊婷又提出來不一起上圖書館了。之後兩人便沒有多少交流。 “我經常看到她一個人獨來獨往,身邊真的沒有朋友。”範寅回憶,從高二開始,楊婷的性格更加孤
僻,她把自己整個都封閉起來了。
這個時期,正是楊婷在日記中提到班主任公開其情書的期間。
對於楊婷暗戀班主任的事,範寅說很多同學都知道。有時候也會在背後議論。她曾經向楊婷求證,楊婷告訴她說“隻是開個玩笑而已”。
(三)班主任並未公開情書內容
楊婷日記中提到的班主任吳力是位長相文弱的曆史老師,在楊婷自殺後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校方決定讓吳力暫時回家休息。“對我來說就像是飛來橫禍。”說起情書事件,吳力有些激動。大約在去年5月份,當時吳力擔任楊婷班的班主任。有一天中午他在自己辦公桌的鼠標墊下發現了一張未署名的紙條,上麵滿是對他的愛慕之情。“當時我有點慌亂,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類問題。”吳力說,他為此專門請教了學校一位資深老師,在那位老師的指導下,吳力決定在班上專門就高中生早戀問題作一次討論。在討論會上,吳力沒有點任何人的名字, “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是楊婷寫的,後來通過比較作業上的字跡才心裏大概有了數。”
討論會後不久,吳力又收到同樣字跡的一張紙條,上麵說: “老師,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我們應該以學業為重。”吳力說當時他以為這個學生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沒想到時隔一年多之後,楊婷的跳河事件將他推到了火山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