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精神的殺手”。假如中小學生長期不能控製和改變自己的恐懼心理,那麼他們就會失去生活和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改變和消除中小學生的恐懼心理,並不是說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和孩子無所畏懼,對什麼也不懼怕。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會在許多方麵存在著心理恐懼,但由於生活的磨煉和閱曆的加深,成年人知道如何才能控製和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教師和家長所能夠做的,也是應當做的則是幫助他們培養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麵對恐懼,並教給他們恰當地減少或消除恐懼心理的方法,妥善處理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各種恐懼心理。要想讓我們的孩子能在一個安全穩定、輕鬆活潑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努力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在培養學生和孩子的意誌和信心的同時,還應盡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穩定、寬鬆、和諧的氛圍,使他們能夠坦然從容地生活和學習,而不用擔驚受怕,誠惶誠恐。
六、學生浮躁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洋洋現在讀初二,還有一年半就畢業了,我在初一時養成了不愛學習的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實我也挺後悔的,我現在一到教室就煩,回到宿舍也無所事事,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樣,很無聊。洋洋現在心裏很不是滋味。一是家裏拿錢讓他上學也很不容易,二是自己以後的路在何方。想到這些就有些歉疚和不塌實。
心理解析
浮躁指輕浮、輕率、急躁,做事無恒心,見異思遷,不安分,總想投機取巧,成天無所事事,脾氣大。浮躁是當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病態心理表現。浮躁心理出現在青少年的身上,則表現為行動盲目,缺乏思考和計劃,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見異思遷,急於求成,不能腳踏實地。比如,有的看到歌星掙大錢,就想當歌星;看到企業家、經理神氣,又想當企業家、經理,但又不願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還有的孩子興趣、愛好轉換太快,幹什麼事都沒有長期性,今天學繪畫,明天練鋼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忽冷忽熱,最終一事無成。
在學習中,一部分學生行動盲目,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急於求成,不能腳踏實地,這種心理情緒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浮躁”。浮躁心理是當前中學生較易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某些學習階段,甚至成為一些中學生的通病。浮躁心理如不及時糾正,則具有較大的危害性。
(一)浮躁心理的表現及危害
浮躁心理的表現形式因人而異。經常性的表現為“想不到”“坐不住”“聽不進”“忙不停”“寫不完”“長不了”。“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時間內,不知道該做什麼,什麼先做、什麼後做,甚至手足無措,一會兒看看這本書,一會兒看看另一本;“坐不住”:在課上找各種借口下位子,或是東張西望,交頭接耳;“聽不進”:覺得課上老師講的東西太“簡單”,不值一聽,或是在哈欠連天,根本不管老師講什麼;“忙不停”:興頭上來時,馬上動手去做,亂忙一氣,希望“快刀斬亂麻”,一下子把事做完,卻常常忙中出亂,甚至殃及他人;“寫不完”:跟老同學筆友交往過密,整天沉迷在信件往來中,樂此不疲;“長不了”:在老師批評和考試後,短時間內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幾天之後,依然故我,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誌。”浮躁心理的存在必然對同學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一係列不良影響。心氣浮躁會影響人的生理健康,使人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睡眠障礙、神經紊亂;急功近利會導致心理緊張、煩惱、易怒,減低注意能力、思維能力;浮而不實使學習無法深入,僅局限於表麵,直接影響學習成績。
(二)浮躁心理的成因:
1.內部原因
(1)神經類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具有強而不靈活、不平衡的神經類型的人,人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含量較高,容易急躁,沉不住氣,做事易衝動,注意力易分散。
(2)人格特征。有些學生意誌品質薄弱,缺乏自我克製能力,學習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進,缺乏恒心。
(3)認知水平。部分同學把成績作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急於取得優異成績,而又不從塌實學習入手,希望通過一些“捷徑”,快速“成功”。
2.外部因素
(1)社會環境。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利益和結構正進行著大調整,社會氛圍充塞著“喧囂”“浮躁”之氣。中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輿論、時尚、風氣、文化氛圍都會對中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抱負水平、態度發生作用,從而影響其學習心理。
(2)家庭教育。在改革帶來的社會變化麵前,不少家長的心理處於矛盾狀態,既對改革的成果表示讚成和滿意,又擔心和憂慮在新體製帶來的震動和衝擊麵前無法適應,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長急於脫貧或改變生活的現狀,表現出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態(如對工作挑三揀四,頻頻跳槽),恨不得一眨眼成為“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這種心理也影響到子女。
(3)學校教育。學生的浮躁心理是在學校環境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雖然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必然趨勢,但仍有許多學校把眼光一味地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對學生的評價也完全以成績來衡量。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生隻重視麵上的高分,卻不注重塌實地學習。
心理指導
中小學生的浮躁心理已成為他們提高成績的重大障礙,理當引起我們的重視。怎樣改變浮躁心理應作為一個重要課題來研究,借鑒有關研究成果,班主任可從以下幾法入手。
1、立誌教育。教育學生立長誌,而不是長立誌。這點對於防止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在幫助學生立誌時,要注意兩點:一是立誌要切實可行。有的學生立誌經常不考慮自身條件是否可行,而是憑心血來潮,過高地要求自己。這種立誌者多數是要受挫的。教師應該告誡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確立目標(最好和學生一起分析學生的特點),才會有成功的希望,千萬不要趕時髦。二是立誌要專一。俗話說“無誌者常立誌,有誌者立長誌。“父母要告訴學生立誌不在於多,而在於“恒“的道理。要防止學生“常立誌而事未成“的不好結果的產生。
2、習慣教育。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平素學習、生活中放鬆對自己的克製,而逐漸形成的。要矯正這種性格缺陷,就必須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逐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以針鋒相對地矯正。因此,一是要培養學生行為的計劃性,要引導學生在做事之前,經常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做?做這個嗎?希望什麼結果?最好怎樣做?“並要具體回答,寫在紙上,使目的明確,言行、手段具體化。二是要求學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終。不焦躁,不虛浮,踏踏實實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點兒一點兒分開做,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累積到最後即可達到目標。
3、磨練教育。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針對性地“磨練“學生的浮躁心理。如指導學生練習書法,學習繪畫,彈琴,解亂繩結,下棋等,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耐心和韌性。此外,還要指導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浮躁情緒。例如,做事時,學生可用語言進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會把事情辦壞“,“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這樣會一事無成“。“堅持就是勝利“。隻要學生堅持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練習,學生浮躁的毛病就會慢慢改掉。
4、榜樣教育。用榜樣教育學生。身教重於言教。首先教師要調適自己的心理,不驕不躁,為孩了樹立勤奮努力,腳踏實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其次,鼓勵學生用榜樣如革命前輩、科學家、發明家、勞動模範、文藝作品中的優秀人物以及周圍的一些同學的生動、形象的優良品質來對照檢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養其勤奮不息,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
浮躁心理測試
1.做事沒有恒心,經常見異思遷。
2.經常心神不寧和焦躁不安。
3.總想投機取巧,成天無所事事,脾氣大。
4.經常頭腦發熱,有盲從心理,譬如對於炒股票、期貨和房地產等。
5.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經常跳槽換工作。
6.遇到事情好發急,不能控製感情。
7.戀愛時經常見異思遷,把戀愛當成好玩的遊戲,尋找異樣的刺激,打發自己的空虛和無聊。
8.求職中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往往想著大城市、大企業、大單位,向往高收入、高地位,結果處處碰壁。
9.總是渴望和力求結識比自己優越的人,而對不如自己的人則愛理不理,希望從交往對象那裏獲得好處。
評析:如果你對上述九個問題至少有六個問題回答是“是”,那麼毫無疑問你有浮躁心理。
七、學生緊張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路文靜,18歲,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她長得文靜秀氣,性格上有些內向。她學習很用功,其他方麵也都很不錯,和同學的關係很好,還有幾個很“鐵”的朋友。但有一件事總使她煩惱,那就是她總覺得有人盯著她看,她特別害怕當眾講話,尤其是要演節目,或老師讓她上台做些什麼的時候,她都慌得不得了,呼吸急促,脈搏加快,有時甚至慌得連話都說不出來。
心理解析
情緒,是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狀態,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即以各種不同態度來表示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若需要得到滿足,一般則表現為積極情緒,若需要得不到滿足,一般表現為消極情緒。心理學家認為:包括寬厚、自信、堅毅在內的情緒因素,對青少年成長極為重要。一些研究者認為,在決定一個人將來是否能夠有成就的諸多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在其餘多種因素中,情緒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讓學生具有較為穩定的良好情緒,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然而,由於現代緊張的生活節奏,激烈的學習競爭,學校和家庭的壓力,不少學生常常存在許多的心理負擔:怕學不好,怕爭不到好名次,怕被淘汰,怕不被重視,怕同學嘲笑,怕被老師或家長責罰,常易產生緊張情緒;競爭導致不良的人際關係,易引起多疑,產生孤獨感,甚至出現對抗情緒;遇到挫折,會導致對外界事物興趣減退,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當這種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糾正時,學生就很可能同時出現一些病理現象:失眠、疲勞、煩燥不安、精神難以集中、記憶力差等。顯然,如果教師、家長不能及時引導、幫助,給予緩解,學生緊張情緒的持續存在,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我們都聽過一些報道:小學生因受到一點批評,情緒就緊張到白熱化了,就出走或自殺。
緊張是一種人人都具有的、在一定情景下出現的情緒狀態。適度的緊張情緒能提高人的反應速度和活動效率,但過度的緊張則是一種不正常的情緒狀態,對人的心理和活動本身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心理指導
當孩子們緊張、困惑、出現心理障礙時,他們往往無法順利地、正確地找到自行調節的方法,班主任如何幫助孩子緩解緊張的情緒呢?
1.減輕學習負擔,減輕壓力。
觀察一個兒童智力的成長,不僅要看他的智商高低和他獲得了多少知識,而且還要看他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具有培養智力成長所需要的良好情緒。如果讓他們總在壓抑、緊張、封閉的環境和氣氛中生活、學習,他們就會產生不滿、憂傷、壓抑的情緒,這無疑給他們的智力成長戴上了"緊箍咒"。我們要推進素質教育,就要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減小對他們的壓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生活學習,減少或消除他們可能出現的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