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中小學生正處在心理日趨成熟的關鍵時期,特別是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

未形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在認識和評價自身和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出現偏差或扭曲。他們常常會根據某一人物或事情的某一個方麵進行片麵地推論,尤其是容易誇大事物消極不良的方麵,忽略或看不到事物積極向上的方麵,進而將對某一事物的評論不合理地推論到對其他事物的評論之中,常常是低估自身的能力,忽視或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容易誇大或高估問題的難度和嚴重性。這使得他們常常會對自己進行消極的負麵的評價,不能對未來做出全麵正確的預期和評價。這些不良的認知因素是導致他們產生抑鬱心理的直接原因。

3.人際關係的因素

學校生活為中小學生的交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有時也會成為矛盾糾紛的源泉。雖

然學校生活為學生們創造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現自我個性、自己風采的社會小環境,但由於大多數學生的性格、興趣、脾氣、生活習慣存在著差別,因此他們在相互的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衝突。由於不少中小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和經驗,或者自我的心靈閉鎖,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勇氣,麵對豐富多彩的活動,一方麵渴望與他人進行交往,另一方麵又擔心自己在交往過程中遭到失敗,帶來心理的煩惱,進而導致心理問題,產生了抑鬱的心理。

4.家庭環境的因素

人們出生後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庭,人們最初的行為、觀念、言語均是在家庭環境的影

響下形成的。家庭是一個特定的最小的社會單元,家庭無論大小都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這種特定的小社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基本單位,是他們形成個性,初步發展社會化的場所之一,正是在家庭環境之中,孩子在家長的關心、照料與愛護之後,才能體驗到生活的美好與安寧。同時孩子在家庭這樣的環境之中,家長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們最愛模仿的重要人物,因此說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有關研究表明,家長的教育方式與孩子的抑鬱情緒之間有顯著的相互關係。其中,家

長的情感溫暖與理解行為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慈愛,孩子也會因此而做出積極的情緒反應,有利於他們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同時還有利於提高他們的成就感,從而緩解他們的抑鬱心理。與此相反,家長的懲罰、嚴厲批評和拒絕與否認行為則會向孩子傳達一種消極的情感,如果家長長期使用這種教養方式將會使孩子感到缺乏家庭的撫愛與支持,這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批評的人格,這種自我批評的人格將會導致抑鬱情緒,常常表現為快感缺乏、反應遲鈍、退縮或無價值感等,而且還會加劇孩子的焦慮情緒。一般說來,家長良好的教育態度和方式、良好的言行榜樣、家庭氣氛的溫馨與和諧都有利於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特征。而家庭矛盾衝突不斷、家長爭執不休、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或家長之間教育的不一致都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其生活的家庭環境。因此,家庭環境也是影響他們產生抑鬱心理的一個因素。

(四)抑鬱與抑鬱症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中小學生可能都體驗過抑鬱的心理狀態,隻不過大多數人的這

種消極心理情緒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數學生由於性格內向、孤僻、自尊心較強且心理承受能力低而易於陷入長期的抑鬱狀態,進而導致抑鬱症的發生。因此,作為教師和家長,很有必要正確理解抑鬱和抑鬱症的區別,千萬不要把兩者混淆在一起。抑鬱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異常沮喪的心理狀態,而抑鬱症則是由一組症狀構成的一一種心理疾病。因此我們不能輕易地說某個學生患上了抑鬱症。抑鬱症的診斷需要由專家來進行。在此,我們列出有關抑鬱症的標準,以供教師和家長參考:

(1)在連續兩周內出現以下五個以上的症狀,並且伴隨著心理功能的變化。其中至少有

一種症狀是抑鬱情緒或喪失興趣或快樂。

1)他人的觀察或自我報告表明,每天大部分時間有抑鬱情緒,比如感到悲哀或空虛,或

者是眼淚汪汪(注意,兒童或青春期的人可能會出現煩躁情緒)。

2)他人的觀察或自我報告表明,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明顯地是對全部或幾乎全部的活動失

去了興趣。

3)在沒有節食的情況下,體重明顯地減輕或增加(如每月體重變化超過了5%);或食欲

每天增長或減弱(注意,對於兒童則需考慮到有沒有獲得所期望的體重的增加)。

4)每天失眠或嗜睡。

5)幾乎每天都有心理運動性亢奮或遲鈍(不僅是自己感到不安或變得遲鈍,而且需要有

他人的觀察)。

6)每天都感到疲勞或沒有精力。

7)幾乎每天都會產生無價值感,過分或不恰當的內疚感。

8)幾乎每天都喪失了思考能力或不能集中注意力,或不能進行決策(自我報告或他人觀

察)。

9)反複出現死亡念頭(不儀僅是害怕死亡),反複出現自殺念頭但沒有專門的計劃,或有

自殺的企圖或自殺計劃。

(2)症狀不符合混合發作的標準。

(3)症狀在社會、職業或其他心理功能領域產生,在臨床上有明顯的憂鬱或沮喪。

(4)症狀並非是由於某種物質(如濫用毒品、藥品等)或普通醫學因素(甲狀腺機能減退)

的直接效應。

(5)症狀不能解釋為由失去心愛的人引起的反應,持續兩個月以上,或有明顯的功能喪

失,先入為主的無價值感、自殺念頭、精神病症狀或心理運動遲鈍。

抑鬱症的核心症狀為:缺乏動力、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易疲乏,且這些症狀持續兩

周以上。最常見的情緒、行為、軀體症狀有:顯著的抑鬱心境,喪失興趣或愉快感,自信心下降或自卑,無價值感和內疚感,感到前途暗淡,有自傷或自殺的觀念或行為,睡眠障礙(以早晚為多見),有進食障礙,精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勞,活動減少。

心理指導

(一)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抑鬱現象

案例一:

某女17歲,正是花一樣的年齡,而她卻像一朵過早枯萎的百合,她整日精神恍惚,無

法集中精力學習,整天顯得心事重重,獨來獨往,一聲不吭。學習成績也開始下降。其他的同學也因她過度抑鬱和緘默而漸漸疏遠了她,老師與她談話,她總是說沒什麼,隻是感到學習壓力大而已。她到底怎麼了?

據了解,她曾就讀於一所重點高中,成績優秀,在高一年級結束時轉到我校就讀。她

在以前的學校裏有許多好朋友,但在這兒,除了與同桌說幾句話外,基本上沒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其父母感情不和,未轉來之前,她的父親與一位阿姨的親密行為曾被她看到,她心中高大父親的形象一下子化為烏有。從此父母之間的爭吵不斷,她因此而自責自己不應該把父親的事告訴母親。與母親一同來到我校後,又發現母親與另一位叔叔的交往密切,從此,她自認為世上沒有什麼可信賴的人了,而她自己也夾在中間備受折磨。父母最終離異。

家庭環境的變遷,父母關係的惡化,使純潔善良的她無法接受這種現實。父母的行為

使她不願意再相信任何一個人,美麗的夢想就這樣被打得粉碎,陌生的人際環境又使她隻能一個人獨自承受這種苦悶和抑鬱,於是原本快樂開朗的她開始日漸消沉低落。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怎樣幫助她擺脫情緒的困擾?首先應對其不良的消極情緒表示積極

的關注,真誠地關心並尊重她,與其建立信任感,同時鼓勵她傾訴心事宣泄鬱積地心頭的不良情緒。其次,應使她認識到雖然她的處境讓人同情,但是她自憐自棄,不敢麵對現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父母有選擇他們自己生活的權力,作為孩子,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或給出一些建議,而不應為此而自尋煩惱,自暴自棄。同時還應鼓勵她多參加一些活動,與同學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鼓勵她結交一些新朋友,遇到煩心事可以找老師談談或找同學聊聊,也可以向自己以前的好朋友傾訴自己的煩惱。當心裏感到難過或壓抑時,可以通過參加體育活動或其他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以此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案例二

某男16歲,初中三年級學生。他身材矮小瘦弱,平日裏總是鬱鬱寡歡,獨來獨往,與

其他同學也不太合群。一次,班級決定周末集體出去旅遊,他便讓家長給他買一輛山地車,因家中有一輛女式單車,父母便沒有給他買山地車。第二天,他竟然在家裏,把門反鎖上,喝藥後躺在床上等死,後被家長及時發現而搶救過來。

他為什麼會想到自殺呢?其父常年在外經商,家庭經濟狀況很好,母親則整天沉溺於打

麻將,對他的生活和學習從來都是不管不問。其生活和學習完全由爺爺奶奶照顧。奶奶則對他百依百順。父母的冷落、奶奶的溺愛和教育的不足是造成他情緒抑鬱的主要原因。青春期是青少年發育的重要時期,他們都特別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常常會因身高、容貌等不如他人而自我苦惱,這位學生正是由於自己的身材矮小瘦弱,缺乏男子漢風度而產生了自卑,同時也不愛說話,心中的不良情緒便悄悄地積聚起來,直到有一天因父母一時沒有滿足他買山地車的願望,便一下子爆發出來了。

作為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孩子,使其改變一些錯誤的觀點。首先要鼓勵他適當

地進行“自我欣賞”。對於生活和生命要充滿信心和希望,不要隻看到自己的短處,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應勇敢地麵對現實。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知足者常樂”,其實自己並不比別人差,隻要肯下功夫整治自己的草地,就肯定會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其次,教育學生學著走出“孤獨的小屋”。每個人都不可能封閉自己,要學會去感受社會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積極主動地與老師、同學交往,積極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建立廣泛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結交一些好朋友。同時家長還要抽出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多和孩子進行一些交流,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馨和父母的關愛。

(二) 改變抑鬱心理的方法

許多心理上出現抑鬱的學生,除了遺傳和生物化學因素之外,幾乎都是由於在生活和

學習中遇到了挫折和壓力。隻有改變對挫折和失敗的態度,才能改變他們抑鬱的心理特征。那麼我們應如何教授學生對付挫折和失敗呢?

1.作為班主任,應注意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培養學生和孩子保持一種積極樂

觀的心態

雖然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總會存在著一定的區別,但這些細微的區別卻往往會造成人與人之間具有很大的差別。經常持有積極樂觀心態的人常常會用一些積極的觀念來激勵自己,始終用積極的態度、樂觀的思想等來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比如,這些人常常會用一些這樣的話語來鼓勵、安慰自己,“我想我最終肯定會取得成功”、“我一定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積極的觀念。積極的心理態度和良好的思維習慣常會對個體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

心理學有關這方麵的研究表明,人們的思想、觀念、心態和行為是可以互相影響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和必勝的信念,經常鼓勵自己而不是批評自責,用讚美來激發學生內心的動力,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精神,這對於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心理抑鬱的學生和孩子常常是對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興趣,甚至是任何一種活動也不能給他們帶來積極愉快的感覺。因此,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解決中小學生的抑鬱心理的基礎和根本之所在。